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人物传记>>|
蜀山“大器”

发布:2011-10-14 9:21:59  来源: 理财一周报 [字体: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系列22

  蜀山“大器”

  专访紫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

  理财一周报记者/陆斯嘉

  发自宜兴丁蜀镇

   2011年9月18日下午,理财一周报记者走进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寻找本次紫砂故乡行约访的第3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

   顾绍培,1945年出生于宜兴紫砂陶业世家,1958年进入宜兴紫砂中学求学至今已入行53年,师从著名老艺人陈福渊,并得到紫砂泰斗顾景舟的指导与提携。顾绍培曾担任宜兴紫砂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副总工艺师、宜兴锦达陶艺公司总工艺师,现任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鉴定委员会委员、副总工艺师。

   推开顾绍培紫砂艺术馆的大门,只见被一屋紫砂器环绕的大师正在接受中医理疗,缓解积年伏案工作导致的肩颈顽疾。

  “山似蜀,泥可琢”

   60年前,顾绍培就读于宜兴东坡小学(现名为东坡书院)。北宋元丰年间,苏东坡数次来到宜兴,对古称阳羡的山水怀着深深眷恋,便在此买田筑室,建立东坡草堂。几经修缮后,东坡草堂易名为东坡书院。

   忆起儿时光景,顾绍培感慨很深,“当时读书的时候还没有感觉,现在随着年龄增长,想到小时候,觉得东坡书院真不错,同其他地方相比,它有历史渊源。”

   东坡书院位于蜀山南麓,蜀山原名独山。苏东坡来到蜀山,想起家乡四川,感叹“此山似蜀”,并题写“山似蜀,泥可琢”。后人为纪念苏东坡,便把独山改名为蜀山。苏东坡笔下的“泥可琢”就指宜兴的制陶业。

   蜀山脚下的蜀山南街,亦称古南街,是宜兴历史上制作陶器、紫砂器最集中的地方。在这条老街上,随处可见一种用进窑烧制时盛装紫砂器的盒钵建成的院墙和房屋,尽管看起来破旧,但它展示的是古南街悠久的紫砂文化。

   顾绍培就是在这条古南街出生成长的,其祖父顾金声从事紫砂彩釉工艺制作,在蜀山地区小有名气。顾绍培的曾外祖母、外祖母方素月、母亲钱贻生都是制作紫砂壶的,顾绍培自幼耳濡目染,对紫砂制作工艺耳熟能详。

   “这条街上有各种紫砂和陶瓷产品,有做壶的、做花盆的,甚至包括用紫砂泥做盆景假山的。”出生于古南街并成长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除了顾绍培,还有徐汉棠与其四弟徐秀棠。

  陈福渊身教

   1958年从东坡小学毕业后,顾绍培进入宜兴紫砂中学,当年的启蒙老师潘春芳日后成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和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1959年顾绍培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边学习边实习,同班的女同学周桂珍,现在亦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定居北京。

   1961年起,顾绍培师从老艺人陈福渊专习花盆、花瓶制作。顾绍培告诉记者,陈福渊是“七大老艺人”(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之后的名师。陈福渊的妻子早逝,陈与母亲相伴,其人忠厚朴实,工作尽心,顾景舟对陈福渊的评价很高。

   “20世纪60年代,紫砂厂生意并不好,生产结构根据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不断调整。那个时候,紫砂厂抽出一部分骨干,陈福渊师傅带领我们几个徒工,做了许多花盆和花瓶。1961年,作为生产一线的普通工人,我们背负着生产任务,完不成任务没有工资。这段经历真是各种滋味都尝过。”

   除了每天10多小时的生产,顾绍培还用业余时间尝试创作,几乎每晚都到午夜才就寝,“必须超额完成任务,不然你冲不出来。”虽然从事紫砂是为了谋生,但顾绍培内心喜欢这份工作,况且那个年代并没有别的机会。

   陈福渊制作大件作品时,会请顾绍培和其他学徒当帮手。顾绍培记得,陈福渊老师每做一件作品,都会不断总结、修改,临近退休时,为做一只大型“扁方鱼尾瓶”,陈福渊反复琢磨这尊方器的样板。顾绍培协助师傅校正花瓶比例,完善样板。

   “师傅的精神很触动我。他都快退休了,还在不断研究造型的精确性。他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的勤奋与师傅的身教分不开。”

  醉喜“百寿瓶”

   在顾绍培紫砂艺术馆内中心位置,记者见到一只色泽质朴凝重、通体端庄大气的百寿瓶。

   百寿瓶从正面看为圆形,而两个侧面呈方形,既如君子临风,飘逸儒雅,又如将军立马,正气凛然。除了圆与方的微妙过渡,在两侧方形平面上还装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瑞兽衔环装饰。以方衬圆,圆中有方,方圆互现。再细赏之,圆形的主面,有如女子柔和的面部,瑞兽衔环恰似双耳和一对耳环。

   百寿瓶的正反两面,由另一位紫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泉海陶刻了一百个不同形体的书法“寿”字和一幅松鹤长春图,以“松”、“鹤”喻意长寿。

   1984年,这只百寿瓶被紫砂厂选中,参加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即世博会)展览,得到金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紫砂艺术品在国际上获得的第一个金奖。

   获奖后,宜兴紫砂厂每一位员工得到36元奖金,相当于当时一整年的奖金,顾绍培也获得100元的奖励。

   当年,顾绍培家的经济并不宽裕,妻子周春妹在农村耕作,挣下3个女儿的口粮。这枚金奖使周春妹和女儿们的户口从农村转到城市。

   顾绍培回忆道,“当时不富裕,我也从来没请过客,就叫了朋友、同事到自己家来,准备点小菜。我的爱人和朋友烧菜,我为两桌端菜,上一个菜,我喝一杯酒,把自己喝醉了。”

   顾绍培的小女儿顾婷说:“爸爸平时不喝醉的,那次醉了,是最开心的时候。”顾绍培还说,他当时内心又高兴又兴奋,高兴到一个月不要吃饭,只要喝点粥。

   那么,擅长制壶、制盆的顾绍培为何研究起花瓶制作?

   顾绍培告诉记者,紫砂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70%的产品都是制作花盆,出口日本。在一次陶瓷公司技术人员会议上,主管业务员的仇经理说,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紫砂陈设花瓶,因“文革”时作为封、资、修作品被打入冷宫,以后要逐步恢复高档陈设花瓶的传统技术。顾绍培暗自下决心,将紫砂花瓶作为当时的设计创作重点。

   1975年至1980年间,顾绍培研究了景德镇和其他陶瓷产区的花瓶造型,一一掌握各种比例尺度。“从形式上绝对不能一样,否则我制作的花瓶就没有意义了,新的时代要有一种突破。百寿瓶是圆器造型,但圆也要有所变化,我吸收了青铜、玉器、古陶文化的元素,将民族文化的精华元素加以组合。而其中最难的,是方的侧面和圆的正面之间的转换,线条的组合,要刚柔相济,方无一角,体现韵味。”

   继获得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后,1987年百寿瓶被中南海紫光阁选中,特制《特大紫砂百寿瓶》被永久收藏。

  顾景舟的“秘方”

   记者先前采访的紫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与徐汉棠,或多或少都与紫砂泰斗顾景舟有着某种联系。汪寅仙曾与顾老在紫砂研究所共事,徐汉棠作为顾老的第一入室弟子更是有长达30年的学习经历。

   顾绍培与顾老的接触,最早可追溯至1963年,为日本定制多批大型紫砂花盆,这项任务就是在顾老和师傅陈福渊的带领下进行的。

   而另一段特殊经历更让顾绍培受益匪浅。他不仅得到顾景舟的提点,还得到了“景舟雪华壶”的秘方——设计图稿和尺寸。

   雪华壶是顾景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创新作品,壶名取瑞雪兆丰年之意。造型以直线为主,从壶底、壶身直到壶把,用了大小比例适度的六方形块面分层组合,突出六方形横直线条的魅力。壶体上密下疏,以疏托密,盖面及口颈部分主要以挺拔而棱角分明的线条构成,以线的粗细、面的宽窄反映雪华壶的线条艺术。

   1990年第二届陶瓷艺术节前夕,宜兴陶瓷陈列馆被盗,包括雪华壶在内的顾景舟12套41件紫砂作品全部失窃,一同被盗的还有蒋蓉大师的作品。为了保证陶艺节如期开幕,紫砂厂领导决定让顾绍培复制雪华壶。

   顾景舟把标明尺寸的雪华壶图稿给了顾绍培,尽管拿到顾老的制壶秘方“是不容易的,一般不轻易给的”。但是,“要把平面尺寸转化为立体效果,而且没有实样或照片,仅凭着过去见到的印象,我仍然觉得很担心。”顾绍培说。

   当顾绍培把初步制成的雪华壶样板交顾老审看时,顾老提出了多条意见,顾绍培一一记录下来。记者几番恳请,顾绍培从屋内翻出了21年前记录顾景舟意见的已泛黄、褶皱、变脆、字迹开始褪色的小本子。

   记者读到“1990年4月3日,绍培根据意见整理”的几段文字,如“身筒,由于虚坨不符样板要求,下不太直,L部位不准,无玉润效果”,又如“云肩线太阔,需缩进2-3毫米”,再如“盖虚与盖边距离太窄”等,共计6段。由于年岁久远,其中一些字句,连记录人也不禁淡忘而不能会意了。

   当年,顾绍培做了4把雪华壶,底款有“景舟”印款,还有手签的“景舟监制”四字。陶艺节开幕前,盗窃案被侦破,顾景舟和蒋蓉的作品完璧归赵。闻窃贼被判死刑后,顾景舟一度为窃贼求情,免于一死,但未能遂愿。

   顾绍培复制的4把景舟式雪华壶没有亮相陶艺节,3把为绿泥,1把为紫泥。顾绍培现有一把绿泥壶,为近年从台湾购回;另两把绿泥壶,一把由内地藏家收藏,一把下落不明;一把紫泥壶前些年辗转至广东某壶友处。

  “大器”出绍培

   紫砂器形变化万千,如“七大老艺人”中吴云根的筋纹器、蒋蓉的花器独树一帜。顾绍培对方器、圆器、花器、光素器和大型器件都有涉猎,尤以方器和大型器件著称。

   在顾绍培紫砂艺术馆中,有一把他在60岁生日时再度制作的“特大高风亮节壶”,这是顾绍培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作品。

   盛产毛竹的宜兴,总能激发起顾绍培的创作激情,“在生活中看到的东西,充满着生机和希望。只要树枝、树叶、竹子是活的,它们富有生机的形态就很可爱,是生命的象征,我的好多创作灵感都来源于这些方面。”

   顾绍培一边擦拭一边端看这把壶,“我把壶盖加高了1.5厘米,这样就使整体造型比原来更完美了,这是我比较满意的一件作品。”

   1987年,紫砂厂为配合香港紫砂艺术展,让顾绍培设计制作一件大型作品参展。顾绍培花了3个月制作了第一把特大高风亮节壶。60岁生日时所制的已是第四把了。

   顾绍培说,第一把壶在台湾,第二把壶被台湾黄正雄先生收藏,1999年台湾地震,把壶震破了。黄正雄曾致电顾绍培,深表惋惜,并请人用了430根18K黄金(1666.50,-2.00,-0.12%)做成的金钉,将这把壶修补复原。

   1999年,黄正雄在一次展览中展示了这把修复后的特大高风亮节壶,并配以说明:“多一份缺陷美,多一份珍惜。此次特别展出,俾供欣赏。”

  对话大师

  线之悟

   理财一周报:您的作品简洁,别有韵味。您如何把握艺术语言?

   顾绍培:我始终注重紫砂基本造型特色,线条和整体造型讲究简练,但也要有气魄。从历史上看,时大彬、顾景舟等前辈的优秀紫砂壶造型都很简练。造型是做减法,最简则最难。

   理财一周报:除了造型,还有何种表达方式?

   顾绍培:我一直强调要掌握线的性格。直线,体现干净利落、刚劲不阿;曲线,流畅奔放、丰满柔和;双曲线轻快且有对称美,造型上重心上移,要用双曲线;抛物线有向前的力量,显示流动的速度感。有的线条是可见的,而有的线条不可见,那就是生命线。要表现花草、动物的生命感,就要捕捉生命线。我非常注重线的性格,注重表达力度和生命的气息。

   理财一周报:您愿意用哪种线条形容自己?

   顾绍培:有动态、向上的线条。我喜欢建筑和兵器造型,它们的造型在力学上是经典的。现代工业造型也是非常科学的。

  记者手记

  情有独钟唯紫砂

   顾绍培说,“每一把好的紫砂壶,它是有灵性的。尤其是新壶,你经常养壶,用刷子刷它,就是把它的毛孔打开,它就透气通爽了。”

   一种艺术形式或一门手艺,也是有灵性的,国人喜欢紫砂,民间几代人承袭并发展了紫砂工艺,大师与后辈一齐琢磨创新,紫砂艺术的生命力就如顾绍培所喜爱的抛物线那样,不断向前,有力地流动。在我们所知中,很难有别的一种工艺能得到世人对紫砂那般持久的青睐。

   顾绍培与妻子周春妹育有三个女儿,顾勤、顾涛和顾婷,都选择了紫砂作为人生的舞台,她们各自的丈夫也都在紫砂的青泥中沉淀人生。

   顾绍培与小女儿顾婷曾指导聋哑人制作紫砂壶,虽然语言不通,顾绍培尽量用铅笔画出线条,用双手表达线条的走向,并写下“韵”、“玉润”的字样。一旁的顾婷,则用双手一遍遍托成壶体饱满、圆润的形态。虽然是无声的指导,但一把紫砂壶,已打通了有声和无声的界限。

   顾绍培说,过去我是普通工人,今天成为大师,但我用“平民大师”来衡量自己。我们这代艺人,要把经典的东西留给社会,回报社会。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关心社会上的特殊群体,不要对他们另眼看待。指导聋哑人能让他们获得谋生的出路,虽然语言沟通不容易,培训有难度,这些不要紧,只要有耐心。

   9月18日,当记者告别顾绍培与他全家时,已是日落时分。迎着夕阳走在渐别喧嚣的街道上,回忆着几天来汪寅仙、徐汉棠、顾绍培各自讲述的人生经历;他们与前辈吴云根、朱可心、顾景舟、陈福渊的师徒之情;他们接过“紫泥清韵”的精神并传向后代;早年港台收藏家对紫砂壶的珍重与传扬,似乎让如今沸腾的紫砂市场绝于耳后。而愿借笔留住的是几段紫砂前辈与紫泥的记忆。

   或许连续三期的故事并不能解开求壶人对市场的疑问,但如果不了解一把壶的身世,不与制壶人呼吸一段经历,即便好壶在眼前,又如何参透它的美好,求得壶中真意?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