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的砖雕和石雕,当属两朵艳丽的艺术奇葩。这些砖石雕件,多为江南地区的明清建筑中装饰品,或庭院,或照壁,或门楼,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散发出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其精美程度令世人赞叹在悠悠中华雕刻艺苑中,江南地区的砖雕和石雕,当属其中两朵艳丽的奇葩。这些砖石雕,多为江南地区的明清建筑中装饰品,或庭院,或照壁,或门楼,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散发出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其精美程度令世人赞叹。
砖雕:追求逼真效果先说砖雕。砖雕,是一门施艺于各类装饰砖的艺术,作为装饰构件,通常饰于庭院式的明清建筑上,尤其在江南地区,被藏界称其为“三雕”(木雕、砖雕、石雕)之一。其表现手法常用浮雕、阴刻、阳刻,有的画面为了追求一种逼真的艺术效果,甚至还采用透雕与镂空雕相结合的技艺。
砖雕近似于我国古代的秦砖汉瓦,更近似于早期的画像砖,如从材料工艺上来区分,属于陶瓷工艺。所不同的是,秦砖汉瓦和画像砖,前者在汉代时被广泛用于建筑上,历史上有名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纹瓦当,便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其上的纹样花式,不仅有极强的辟邪袪灾含义,而且有极浓郁的民族风俗特色。而后者的画像砖,则多用于古代的祠堂、墓室之装饰,其中又以四川画像砖最具特色。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随着漫长的历史演绎,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此种民俗民风逐渐被广泛用之于江南地区的民宅民居建筑方面,而其中又数深宅大院、新建会馆为多,既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据史料介绍,坐落在上海老城厢天灯弄77号内的书隐楼,是上海地区屈指可数的明清园林建筑。此楼建造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36年),是一座五进院宅、70多间房间的典型深宅大院。据说在清代,院内正门的戏台、轿厅、七梁正厅以及假山、花圃等都相当气派,为当时乾隆进士、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沈初兴所建。之后几经易主,大约在清光绪七年(1881年)由海上漕运郭氏家族所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虽然历经风雨沧桑,所幸还保存不少精美的“三雕”,其中尤以砖雕最夺人眼球,也最让人赏心悦目。比如在第四进正厅的厢房两侧,有两块高2.30米,宽1.10米左右的落地透雕屏砖,东侧为“三星祝寿”图,西侧为“八仙游山”图,均构图巧妙,雕工精细,立体感极强,四周不仅刻有花草、回纹、乳钉和祥云,而且其象征吉祥富贵的民族传统文化还十分浓厚。此外,还有门楼上的砖雕组件中的“西伯昌皤溪访贤”图、“周穆王朝见西王母”图、“老子骑青牛出函关”图等等,将明清时期的江南砖雕艺术推向了极致,令人叹为观止。
石雕:刻画细致精巧再说石雕。石雕虽然同样是一门施艺于石上的艺术,也同样为“三雕”之一,但由于石雕材质坚硬,所选材质多为大理石、花岗石和青石等,故而雕之不易。但相对来说却较之砖雕容易保存。
石雕从材料工艺上来分,此类在坚石上施艺之工艺,亦属石雕艺术范畴。石雕所表现的内容与题材异常丰富多彩,历史人物、仙佛故事、战争、狩猎、农耕等等,无不是造型简练生动,刻画细致精巧。比如,沪上老城厢地区的古城公园里有一座名叫沪南钱业公所的清代建筑,据说原址在闸北,其砖雕门楼两侧照壁上,各镶嵌着古朴精致的“石窗”。
石窗主要流行于我国江南地区,同砖雕一样也具有浓郁的江南民俗风情特色。所谓“石窗”,即用石材雕刻而成的窗户,它既能透风采光,又具防盗功能。沪南钱业公所的石窗图案,一幅是“踏青归行图”,另一幅是“风雨夜归人”。该石窗选材于浙江地区特有的青石精雕而成,左右两旁边缘采用中国画常用的大面积留白技巧,仅以浅浮雕饰之以传统的荷花叶茎,寥寥数笔,顿使荷叶鲜活起来。而作为背景图案,石雕艺人又充分运用浮雕、镂空雕、透雕和线刻等工艺,互为交替,灵活多变,如古建筑中的楼宇小屋、飞檐翘角、窗棂门户、古树虬枝等,均起着烘托环境的作用,极具立体感。它将古代江南地区的市井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叫绝。
所以,无论是砖雕,还是石雕,不仅在艺术上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财富,而且在民族文化上所承载的民俗性,也是悠悠中华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然而世事无常,这些精美的雕刻艺术,如今能遗存下来的并不多,故而越发显得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