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目前共有157家建陶企业,415条生产线建成投产(其中晋江市共建成投产330条生产线),瓷砖单日生产量338.7万平米(不含瓦线)。其中,抛光砖生产线2条,日产量1.6万平米;仿古砖生产线51条,日产量46.9万平米;外墙砖生产线334条,日产量276.9万平米;墙地砖生产线5条,日产量2.8万平米;抛晶砖生产线1条,日产量1万平米;陶板生产线4条,日产量0.6万平米;内墙砖生产线10条,日产量7.9万平米;地墙砖线1条,日产量1万平米;彩瓦生产线4条,日产量4.2万平米;琉璃瓦生产线3条,日产量3.4万平米。
2011年9月初,“陶业长征”调查小组开始踏入福建省泉州晋江地界。记者通过相关渠道据悉,福建省的陶瓷生产总量仅次于广东和山东,是全国第三陶瓷生产总量大省。这当中,晋江无疑是福建最大的陶瓷产业基地。有位当地陶瓷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晋江陶瓷产业最辉煌的时候曾到过200家厂家以上。可以说福建的外墙砖生产总量占据了全国外墙砖总量的80%以上。其中,又以晋江陶瓷产业最为集中。记者在20多天的走访调查当中发现,晋江陶产业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沉淀后,当前仍有125家陶瓷企业,主要集中在磁灶镇、内坑镇、紫帽镇、安海镇等几个地方且这些企业多以生产外墙砖为主,其中磁灶的宝洋工业区、内坑的长埔工业区、安海的菌柄工业区都已经汇集了一大批具备相对规模的企业。对此,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的晋江陶瓷产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陶瓷重镇”。
晋江能成为全国陶瓷砖重要的产业基地,很重要一部分原因是当地拥有丰富的资源。据晋江市政府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市境内已发现矿产12种,金属矿产2种,非金属矿产10种。优势矿产主要是饰面用花岗岩、建筑用石材、玻璃用砂和铸型用砂四种。其中深沪镇有一探明石英砂矿区(1986~1988年勘探),位于深沪湾海积一级阶地,为一大型优质玻璃砂、型砂矿床、石英砂总储量7534万吨(其中:玻璃砂储量1671万吨、型砂5863万吨),分布面积6.51平方公里,目前尚未公开利用。另外,晋江市花岗岩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分布于永和、东石、英林、龙湖、金井等镇。已开发利用的主要为饰面用花岗岩和建筑用石材。石材荒料的主要品种有巴厝白(G3503)、清透白(G3515)、陈山白(G3532)、内厝白(G3533)、东石白(G3540)等5个品种,其中巴厝白、内厝白花岗石1998年被评为“中国名特石材品种”。
但晋江本地没有高岭土,需要的高岭土等原料主要从周边的漳州等地购进,幸运的是路程太远,运输成本不高。这样的状况对晋江的陶瓷砖产业影响并不大。另外,在燃料问题方面,晋江已经开始推广天然气以缓解以前烧煤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目前,晋江具有一定规模的陶瓷企业都开始使用天然气作为原料。晋江市政府为了推广这方面的工作,对使用天然气的陶瓷企业都作出一定数额的补贴。减少企业为此带来的成本压力。
■磁灶镇 名副其实陶瓷重镇
晋江磁灶是中国陶瓷重镇,也是泉州市12个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之一。作为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城镇,自南朝晚期1500多年来延续不断烧制陶瓷而得名。磁灶建陶业源于西晋武帝泰始元年,到宋代时已远播世界,距今已有1700多年,是中国陶瓷发源地之一。磁灶境内古窑址多沿溪分布,数量众多,其中南朝窑址1处;唐、五代窑址6处;宋元时期窑址12处;清代窑址7处。宋元时期的蜘蛛山窑址、童子山窑址、土尾庵窑址、大坪山窑址统称为磁灶窑址,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文物单位。南朝溪口山窑址、宋代金交椅山窑址列为晋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磁灶重新燃起烧陶大火,专业生产建筑陶瓷,陶瓷建材行业得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磁灶成为与广东佛山、山东淄博、河北唐山并列的全国四大建筑陶瓷生产基地,成为国家级星火区域性陶瓷建材支柱产业区、国家级技术创新陶瓷工业示范基地、福建省第三批科技示范镇。在多年的发展和沉淀之后,磁灶镇陶瓷生产企业保持在100家左右。磁灶的建材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外墙砖产量一项就相当于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二。琉璃瓦产品更是几乎垄断全国的市场。磁灶镇由原来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小镇一跃成为闽东南经济重镇。连续多年综合经济实力位居福建省10强乡镇前列。2000年6月,更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陶瓷重镇”荣誉称号。
经过多年的发展,磁灶镇陶瓷企业正逐渐摆脱家庭作坊式的运作模式。磁灶镇的宝洋工业区、洋尾工业区和龟山工业区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产业集群效应明显突出。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相继选择进驻工业区内,以此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类似福建华泰集团、广达陶瓷、碧圣陶瓷等企业的负责人均表示企业再进驻工业园区后在企业招工、产品销售方面有一定的促进。据磁灶镇陶瓷协会会长吴声团介绍,磁灶镇陶瓷产业这两年升级换代特别明显,特别是199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一些实力弱小的家庭式作坊无法经受市场出现大波动的情况下纷纷倒闭,另外,一些主要依靠出口的中小陶企也在处境艰难的情况下关门大吉。这虽然给磁灶的陶瓷产业带来重大的打击,但无疑给企业提供了一个转型的良好契机。福建华泰集团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其公司自主研发的TOB陶板正是一个科技创新的典范。
磁灶作为晋江市陶瓷产业集群地之一,在陶瓷生产企业的高度发展的同时,相关的陶瓷配套产业亦是十分发达,物流、仓储、产品展示、商贸服务一应俱全。磁灶镇到处都充斥着大大小小陶瓷市场,下官路建陶市场、钱坡建陶市场、磁灶镇天工陶瓷城、三吴陶瓷市场、世华陶瓷城都是磁灶镇陶瓷面向各地市场的重要窗口,其中,以天工陶瓷城最具规模。占地面积达500亩的福建天工陶瓷城于2000年10月在晋江磁灶落成,依托强大的陶瓷产业基地及营销实力,目前入驻商家已经超过200户,天工陶瓷城配套大型产品展示厅、仓储配货中心、专业物流运送,是福建省规模最大仍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的专业陶瓷市场,同时也进一步加快福建陶瓷品牌的升级换代的步伐。陶瓷产地加上专业陶瓷展示市场及快捷的物流,磁灶陶瓷产业正逐渐走向品牌发展之路。
■内坑镇 家庭式作坊遭淘汰,陶瓷产业逐渐升级
晋江市内坑镇和磁灶镇、南安官桥镇都接壤,和磁灶镇情况相同,陶瓷产业亦是当地的主要的支柱产业。记者在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内坑镇陶瓷企业主要分布在长埔工业园、湖内、社仔、砌坑等地。其中,长埔工业区内的企业最为集中。内坑镇以前林林总总的陶瓷企业曾超过50家,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很多作坊式生产琉璃瓦的厂家已经遭淘汰,所剩下来的企业纷纷调整发展方向,走品牌发展路线,制定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据福建远方陶瓷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碧霞向记者介绍,内坑镇甚至晋江市很多陶瓷企业都是家族企业,最早都是集体集资筹建,共同管理企业日常事务。这样的模式对于刚刚起步的企业有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企业的壮大,这样的管理模式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无法创新。记者在相关渠道了解到,内坑的企业在2000年和2008年后都经历了比较大的变革。也就是所谓的“行业洗牌”,很多作坊式的厂家集体倒闭,留下来的均是经受住市场考验的企业。内坑镇的一家陶瓷企业的老总在和记者交谈的过程中曾提到,内坑镇的陶瓷产业要想尽快完成产业升级,首先要解决企业主的观念问题,大刀阔斧地改革,把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和现代化的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结合,在管理和技术上大胆创新。其次,政府应把握当前大力进行城市建设的契机,对所有辖区内企业进行整顿管理,形成大产业集群化。
位于内坑镇吉里工业园(安泰新工业区)的晋江市腾达陶瓷有限公司在企业管理创新、人才引进、技术创新和企业规模都是当地企业的典范。腾达陶瓷有限公司多年来曾先后获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陶瓷行业名牌产品”、“中国建筑陶瓷与卫生洁具行业首批诚信企业”、“福建省著名商标”、 等荣誉。腾达陶瓷有限公司作为全国外墙砖产量最大的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内坑乃至福建领头企业。
据内坑镇政府宣委庄铭河介绍,目前,晋江市正在大力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内坑镇境内的陶瓷企业局限于土地指标的问题,很多陶瓷企业无法大规模扩大。晋江的陶瓷企业将循着广东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脚步,逐渐在本地建立总部营销基地,转而向外地建厂,实现企业的升级改造。
■晋江陶瓷产业面临几大问题:
晋江陶瓷企业渠道建设简单,产品整体缺乏创新
晋江陶瓷厂家在渠道建设方面还是偏向简单化,很多企业将产品定位在市场和工程上,外墙砖的销量没有得到明显地影响时,企业不会轻易尝试改变模式,晋江陶瓷目前主要采取仓库加直销的渠道模式,这样的模式一个直接的好处便是能极大地节约营销成本,通过代理商再发展下级代理商,层层分销。但由于晋江建陶长期以来产品结构单一、市场营销手段单一,在今年以来陶瓷市场整体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这样的营销模式已经表现出疲态。还有一个原因是福建人稳中求胜的传统性格导致。早在几年前在行业发展遇到困难时,也有企业尝试生产地板砖,追求多元化,如当时著名的汇源、东方、万通、中辉等数十家企业,但均发展失败,现已宣告破产。
在调研过程中,晋江的外墙砖的花色品种从开始发展至今已经历经了20余载春秋,产品的变化不大,产品创新的成分不多已经成为晋江陶瓷产业发展的一个硬伤。这也是众多陶瓷企业不想浪费精力,进行品牌建设的一个原因。有的企业很多年还是生产一样规格的产品,产品同质化严重,内部竞争激烈,价格被压得很低。企业发展道路越走越窄。
晋江大力进行城市建设,支柱产业地位尴尬
一个地方的政府政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产业的发展,产业的繁荣兴衰,与政府的主导有直接的关系。陶瓷产业虽是晋江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但晋江本地政府却不想提及“瓷都”二字,这和当地政府对陶瓷产业高污染、高能耗、高消费的观念有关,他们更愿意把晋江定位为一个“鞋都”。加上近年来晋江政府正大力进行城市建设,基本上对建陶业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管理。
据了解,福建的陶瓷行业归各级经济发展局管理,晋江的陶瓷行业由晋江经济发展局负责管理,到了磁灶、内坑、紫帽等镇政府,则是由镇政府的企业服务中心管辖。陶瓷产业作为和服装、鞋业和雨伞业并列的晋江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且经济产值最高,但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地位底下。除磁灶、内坑、紫帽等产区外,有关陶瓷的路边广告牌几乎没有,晋江的建陶行业地位日益尴尬。
磁灶镇政府宣委潘炳煌告诉记者,目前晋江正大力进行城市建设,很多陶瓷企业将面临关闭和转移的命运,对于生产方面,建陶行业已经不是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对于现有的陶瓷企业既不大力支持,也不大力整顿。但在涉及到城市发展规划内的企业必须限期搬迁。
晋江政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鼓励民间建厂。磁灶一时间发展了很多陶瓷生产企业。磁灶镇境内的龟山、长铺、宝洋、洋尾、三吴、下官路、大宅、新安、大铺、岭畔、钱铺、内坑镇的长埔、砌坑等地陶瓷厂家全面开花。经过多年发展,晋江陶瓷产业集群形成,但是随即而来的环境污染、土地资源等问题日益凸显。政府也会对陶瓷企业进行整顿,但是为了确保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的整顿力度不够,效果亦不甚明显,时不时仍被媒体曝光陶瓷违规生产产生的环境问题。但总体而言,晋江的陶瓷产业近几年的发展仍然取得重大成绩。举例而言,磁灶镇政府分别在1998年和2005年规划建立了龟山工业区和宝洋工业区。入驻龟山工业区的企业主要有丹豪、广厦、美胜、瑞成等十几家企业,工业区大约有600亩。当时的土地价格是每亩25万元,政府通过征地建成再卖给企业。宝洋工业区的入驻企业主要有华泰集团、树林、德顺、燕窝·亚泰等十几家,面积600亩左右。该工业区规划较好,有天然气管道供应。这两个规范的工业园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晋江陶瓷产业的发展程度。
地域品牌意识仍需加强
记者在进行产能调查是发现,晋江多数的陶瓷企业对媒体的态度总是不咸不淡,这让记者感觉无所适从。这或许与他们的传统的性格有关,抑或是不自信的表现。
记者在内坑镇长埔工业区采访时部分建陶企业时,他们均表示,产品质量才是企业的命根,只要质量过硬就无需担心销路。似乎有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意味。当提及在相关媒体投放广告时他们都表现出拒绝的态度。究其原因是外墙砖以走量为主,普遍的利润不高,且农村市场占很大份额。这也是晋江本地企业拒绝进行品牌建设的原因之一。
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晋江当地的企业开始转变观念,特别是晋江建陶的龙头企业华泰集团吴国良等企业老总在媒体上的频频露面,开始推广TOB陶板等科技创新产品收到明显效应时,一些具有规模的企业也开始重视品牌影响力的打造,类似协盛陶瓷、协进陶瓷、远方陶陶瓷品质陶瓷等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亦开始在各种媒体上亮相质,显示了晋江陶瓷人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开始注重对企业和其产品的宣传和推广。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早在几年前,在晋江路边的户外广告中,随处可见佛山建陶品牌的广告,而晋江本地品牌的广告则较少。但是随着这几年的发展,晋江陶瓷企业的户外广告已经越来越多。这也可以认为晋江陶瓷品牌意识在加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