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里追寻荥经砂器
结缘
偶然瞥见 执着找寻
王正和师从台湾现代陶艺之父邱焕堂先生,为陶艺走过了32个年头。在电视上,第一次见到古老的荥经砂器制作过程,惊讶不已,起兴寻踪。
去年5月23日,台湾某电视台播出一节目,介绍荥经砂器的制作。电视中,砂器起炉时,突然蹿起的大火,吓得两位主持人惊叫连连。而电视前的台北观众——王正和,一名台湾赫赫有名的陶瓷艺术家,也被震惊了。
镜头里,一位师傅左半身披着一件斗篷,端着一簸箕木屑往一个大坑里面倒。顷刻间,大坑里蹿出一大股火苗,熊熊燃烧,场面壮观惊险;另一位师傅赶紧将盖子盖上,但是突然蹿起的大火还是从缝隙中向外吐着火舌。
王正和说,当时,他看直了眼,“并不是因为对突然燃起的大火感兴趣,而是见识了一项制作陶器的古老技艺。”当晚,他在床上辗转反侧——决定要到荥经,要用这种最古老的烧制方法做一些艺术品。
终于,他想了一个办法,给雅安市旅游局发了一封电子邮件,信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很快,雅安市旅游局给他回了信,并为他提供了三位荥经砂器制作者的名字和电话。但是,电视上看见的那位制作者是谁呢,在名单里吗?几天后,他终于获得肯定答案,荥经砂器非遗传承人朱庆平就在其中。
结交
荥经现场 惊喜连连
进到制作室,地上放着两个制作土坯的模子。“每个模子大约有炉子大小,是全手工的。这也表明了,荥经砂器确实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王正和说。
今年9月11日,两个素未谋面的人,王正和与朱庆平犹如相识多年的老友,紧紧拥抱在一起。第二天,王正和便起了一个早,吃过早餐后就一头扎进了朱庆平的砂器制作坊。
朱庆平为他拿来了荥经千百年来制作砂器的黏土、碾细的煤渣。但做惯了陶器的王正和,此时却不敢轻易调和材料。“在台湾,人们已经习惯于固定的材料,并将注意力放在作品的观赏性和艺术性上。我也曾到过江苏宜兴,那里的紫砂便是当地制作陶艺的最佳材料。可是在荥经,当地优质的黏土便是制作陶器的绝佳材料,那么煤渣到底起什么作用呢?”王正和提问。
朱庆平凭经验告诉王正和,这样制作的砂器可以保持食物的鲜度。
经过仔细检索,又请教了不少业内人士,王正和吃惊地发现,荥经砂器保持了千年,讲不明道不清的用料特点,却是最符合现代人的自然环保观念。王正和认为:“制作砂器时,加入大量煤渣,土坯中含有大量的活性炭。活性炭有过滤杂质、净化水质的作用,所以,用荥经砂锅炖煮出来的食物味道鲜美。而且荥经砂器的上釉过程只采用木屑,不用任何化学用品,是天然环保的工艺品!”
相识
情有独钟 建议发展
“1985年,我曾去过宜兴考察紫砂壶,我认为,荥经的黏土质量更胜一筹。”王正和说,目前,要成为艺术品,荥经砂器应该在器型和工艺上多下工夫。
记者见到了王正和。他正在埋头做着托盘。只见他慢慢转动着制作轴,双手在一块方形的土坯上用圆筒轻滚。圆筒滚过时,王正和的双手在方形坯的角上轻推,边角就卷了起来了。
在制作坊的一个展示台上,放着很多形态不一、造型各异的茶杯。这些茶杯上都有两个大小不同的点状花纹和波纹状花纹,王正和笑着解释道,这是他作品的标志。两个圆点分别代表阴和阳,波纹状花纹是水纹,代表生生不息,“小到一个茶杯,大到各类艺术品,都糅合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
对于荥经砂器的发展,王正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荥经砂器可以以环保无害为招牌,主推一些茶具、花瓶等实用的器型。可以学习其他地方的发展经验,形成自己独具的特色。”
十多天来,王正和已经制作了13套茶具,但令他真正满意的只有3套。王正和表示,他将带回茶具,在台湾为荥经砂器举办一场专门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