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信息: 福建省(除泉州市外)目前共有55家建陶企业,81条生产线建成投产,瓷砖单日生产量97.7万平米。其中,仿古砖生产线8条,日产量7万平米;瓷片生产线34条,日产量56万平米;外墙砖生产线10条,日产量11.4万平米;地砖生产线17条,日产量16.6万平米;抛光砖生产线3条,日产量3.2万平米;陶板生产线9条,日产量3.5万平米。
目前,加上泉州产区,福建省共有212家建陶企业,共建成投产496条生产线,瓷砖单日产量(不含瓦线)达436.4万平米。
■闽清:企业规模小,产业升级正当时
闽清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有一千多年的陶瓷制造历史,宋朝时期已是福建省烧制青白瓷规模最大的产地。改革开放后陶瓷业发展更加迅猛,丰富的高岭土资源,以及便捷的出口通道,闽清县构筑了以陶瓷业为支柱的大型工业体系,产品远销到东南亚和中东地区。
闽清县共有36家陶瓷企业59条生产线在产,日产量达到81.8万平米。其中,有8条仿古砖生产线,日产量7万平米;有31条瓷片生产线,日产量53万平米;有12条地砖生产线,日产量12.6万平米;有5条外墙砖生产线,日产量6万平米;有3条抛光砖生产线,日产量3.2万平米。建筑陶瓷在闽清陶瓷业中占主导地位,主要分布在白樟、白中、金沙、梅城、坂东等镇,生产各种系列内、外墙砖、地板砖、腰线砖等产品,近几年来,面对国内外建陶市场需求的急剧变化,闽清建陶业进行了以“改燃降耗”和新产品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技术改造,产业规模和档次不断提高。
据闽清县陶瓷科学研究所所长许翊从介绍,随着陶瓷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闽清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科技兴瓷、陶瓷富县”战略,相继出台了《关于扶优扶强,加快发展陶瓷业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闽清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在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予以全力扶持,有力地促进了陶瓷业的快速发展。坚持提升、技改、淘汰、引进并举方针,着力实施陶瓷产业“瘦身强体”策略,实施总量控制,禁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大力推进陶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将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作为新上陶瓷项目的前置条件,推进已办陶瓷企业改用清洁能源,实行清洁生产,力争2-3年内全部陶瓷企业使用清洁能源。鼓励陶瓷企业增资技改扩产,淘汰龙窑电瓷生产,促进龙窑向隧道窑、辊道窑转型,大力发展高压电瓷、日用瓷、工艺美术瓷、特种陶瓷,以及灯具等低压电瓷终端产品。引导建立粉料加工等专业化企业,推动陶瓷生产向分工化、高档化、深开发、精加工方向发展,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通过联合重组、引进境内外大型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资本等方式,组建大型陶瓷企业集团,努力培植创业版上市企业。
闽清陶瓷以前做的档次比较低,但在最近四五年来得到一定提升,产品品质有了提高,竞争力比以前强了。按照“淘汰劣质,限制一般,鼓励优质,全力扶持名优名牌”的方针,闽清县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强品牌保护和宣传推动力度,在行业内促进企业由价格竞争向品牌、科技竞争转变,推进“贴牌生产”向“闽清制造”转变,打响闽清区域品牌。目前陶瓷业的品牌质量取得了可喜成绩,豪业陶瓷获得国家免检产品资格,三得利、汇达等9家企业9件商标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新东方、金陶等6家企业6个产品获得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中陶、腾龙6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15家企业获得福州市产品质量奖。2009年豪业、新东方、三得利、金陶等9家企业产值超亿元。
目前,闽清县的瓷砖出口量占总量的60%以上,为该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县的陶瓷行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同样的成本、同样的品质,售价却远远不如佛山等同行地区。由此可见,只有打响品牌才能提升档次。因此,闽清的陶瓷行业在注重出口的同时,也应该加强企业的品牌意识,注重提升国内的市场份额,以利于提升品牌知名度,改变“贴牌生产”的局面,逐步向“闽清制造”转变。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豪业陶瓷带了一个好头。
这些年闽清陶瓷发展较快,也面临许多问题。闽清陶瓷业存在“小而散”的组织结构和“小而低”的产业结构,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低。今国外市场受到反倾销等因素的制约,销量逐渐萎缩,就国内市场而言,产品的附加值不高,竞争优势不明显。而且现在节能环保的压力很大,如果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很多企业几乎没有利润可言,“因为闽清的企业都不大,产能在七八千万到两亿左右,能源以煤炭为主”,闽清陶瓷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龚世代如是说。客观上,闽清陶企的发展受到地理因素制约。闽清县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其用地现状的真实写照,这就使得陶瓷厂用地十分紧张。陈世勇说,在闽清找不到一块很平的地,陶瓷厂都是这山头挖一块,那山头挖一块,现在想要再发展受土地影响很严重。龚世代也表示,节能减排是最大的阻力。闽清居闽江中下游,扼福州西大门,陶企的污染对福州影响很大。
为有效推动闽清陶瓷产业走上“多元化”和“高、精、尖”发展之路,闽清县政府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工业发展平台的建设。据闽清县经贸局一位负责人介绍,闽清正在建设占地近万亩的白金工业园区。他说工业园首期推出1000亩,产区道路建设在6月底能完成。园区规划有新型建材功能区、机械装备制造功能区、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功能区、高新技术功能区及生活区。但由于工业园的建设进度缓慢,进入门槛不断提高,而且产品的销售市场单一。因此,从2008年开始就有很多企业外出投资。到湖北、四川、东北、内蒙、云南、安徽、湖南、山西、新疆、江西、河南、广西等地都有,在法库,闽清人投资办的生产线几乎占到一半。没有出外的企业只有几家了,豪业是其中一个。豪业厂长张正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豪业暂时没有扩张的规划,老板也只想就地发展,加强管理、提升品质,走品牌路线把企业做强。
■漳州 新型陶瓷板材产品快速发展
漳州市共有建筑卫生陶瓷企业16家,其中有5家企业14条生产线在产,另外11家企业正在建设当中,预计将在明年上半年陆续投产。在已投产的5企业当中,有9条生产线是生产陶板和太阳能产品的,日产量达到3.5万平米;3条生产线以生产卫生洁具为主,日产量达到1.2万件;2条生产线以生产外墙砖为主,日产量达到2.9万平米。
漳州市的陶瓷企业主要集中在长泰县银塘工业园。长泰县银塘工业园管委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承接泉州陶瓷产业的转移,长泰县规划了一个科技建材产业园,含官山、积山、银塘3个工业区,投资方主要来自泉州晋江等地的墙地砖企业,以晋成、腾达为代表。其中之一的银塘工业区,发展时间不到两年,总投资60亿元,规划总面积达4500亩的新兴工业区已有22家建材及配套企业签约落户,其中建材企业15家,硅酸锆、色料、机械等配套企业7家。其中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3家,分别是福建东陶公司、福建腾达陶瓷、华泰陶瓷。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4家,企业全部达产后产值可超过百亿元。今年上半年已建成投产企业8家,分别是:房更美陶板、立凯陶瓷、天星陶瓷、泉美包装、文源矿业、兆泰矿业、玉家家居、欧曼陶瓷;开工建设的企业有4家,分别是:福泰陶瓷、威迪亚科技、高登陶瓷、汇盛包装。下半年可建成投产的企业有2家,分别是:福泰陶瓷、汇盛包装;已经在开工建设的企业有8家,分别是:南峰陶瓷、聚兴陶瓷、恒荣陶瓷、腾达陶瓷、景田陶瓷、超然陶瓷、华泰陶瓷、东陶陶瓷。
据银塘工业区委员会林书记介绍,银塘工业区发展速度之快,与它自身的区位优势息息相关,这主要体现在它的交通便利上。该工业区东距厦门国际机场45公里,厦门港40公里,南距漳州市区15公里。厦成高速公路待诏亭互通口距离工业区北面仅3公里,交通经省道浦角线与324、319国道以及福厦、漳龙高速公路相连接,鹰厦铁路穿境而过,工业区内建有与全国铁路联网的长泰火车站运货站。在设施上,工业区先后投资3亿多元,用于路、水、电、通信闭路电视、照明绿化等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仅拥有日供水量2万吨的自来水厂,并与县城自来水并网,完全满足工业发展用水需求;在用电上除了拥有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外,还架设220千伏输变电路和新建一座110千伏变电站。至于工业废水,则是通过县城废水处理厂实现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如果说银塘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设施的完善是规划的必要环节,那么天然气的引入则是准确把脉产业的生态发展。据一位负责园区招商的负责人介绍,工业区定位为高端科技建材区,往环保、生态方向去招商,进驻以后 要按照陶瓷工厂的用地需要规划,厂房长度都达六七百米。在天然气上,一年内成功把26公里的天然气管道铺设进来,园区直接通天然气并且只能使用天然气。据悉,该工业区的液化天然气储存气化站日供气规模可达100000N立方米。据悉,银塘工业区招商时,在环保上要求污水零排放,甚至不能用喷雾干燥塔。虽然早期因为对生产工序了解不透所以同意了立凯、天星和福泰等3家外墙砖企业进驻,但此后引进的企业均要求以陶板和太阳能陶瓷为主,并且在能源上全部使用天然气。目前,银塘工业区内除了东陶(toto)洁具这个外来企业以外,其他均是以泉州当地的企业。而泉州过去是以生产外墙砖为主的,引进过来后的陶企主要生产陶板和太阳能陶瓷,还有小部分的劈开砖等产品,工业园正朝着科技产品、生态环保方向发展。
■莆田和厦门 陶企少,维持原状
厦门市共有2家陶瓷企业,有8条生产线在产,日产量达到6.3万平米。其中,有2条瓷片生产线,日产量2万平米;有3条地砖生产线,日产量1.8万平米;有3条外墙砖生产线,日产量2.5万平米。
莆田市共有2家陶瓷企业,有3条生产线在产,日产量达到3.2万平米。其中,有1条瓷片生产线,日产量1万平米;有2条地砖生产线,日产量2.2万平米。
在厦门和莆田虽然分布的陶瓷企业不多,但是在我国陶瓷行业的卖砖队伍中,莆田人是一支不可小觑的队伍。在我国建筑陶瓷行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广东人做砖、福建人卖砖。遍布全国大大小小的建材市场上,只要有卖砖的,就有福建人。这当中又以莆田、泉州人为主。尤其是莆田人,凭着其行走天下的胆识和吃苦耐劳的毅力,在终端陶瓷市场率先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网络,并最终积累了雄厚的商业资本,成为建筑陶瓷行业一股不可小看的力量。其实,莆田人也做砖,只是其规模没有佛山大、档次没有佛山高、品种没有佛山多罢了。受宏观调控和生产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更多的莆田人纷纷在广东、东北等省份去投资建厂。厦门和莆田的建陶企业最近几年没有新上生产线,几乎是维持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