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替它打一辈子的‘长工’。”作为润古轩茶艺馆、临安市古陶瓷博物馆和昌化石博物馆的投资人,徐健人以谦恭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博物馆生存前景和文化产业创新运作的信念和意志。
自2002年10月28日新修订的《中国文物保护法》颁布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上千家私人博物馆,不仅成为国家博物馆的有机补充,也成为民间个人合法收藏文物集散流通、展示交流与保护的理想场所,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成为涉外旅游产业景点单位和历史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
但是受限于私人博物馆所有人资本、运营机制等因素的限制,不少私人博物馆处于亏损或者惨淡经营、勉力维持的状态。此种情况下,徐健人开创的私人博物馆产业化运作的新模式自然引起各方关注。
私人博物馆创新路径之一:
“茶楼中的博物馆”和“博物馆中的茶楼”
徐健人,字慢来,临安潜川镇人。因酷爱绘画,少年辍学从艺。起初,他走乡串户为村民油漆家具以谋生,闲来则遍访隅中高手,苦练绘画技术。不久,由于爱屋及乌,当年的小油漆匠做起宣纸生意,由此跟刘江、周昌米、徐家昌、田源、丁茂鲁、刘石开、陆俨少、吴山明等诸多书画名家过从甚密。
这样的生意与生活最终改变了他的命运。上世纪80年代,徐健人在临安锦城开办了天目画社,既做书画生意,也做书画家经纪活动,其资产与眼界的拓展也与日俱增。
此时,徐健人热爱上了古陶瓷,每闻某处有珍藏古物,倾其所有,在所不顾。这样日积月累,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徐健人收藏的古陶瓷从河姆渡到秦汉时期,已有数千件之多。
如此庞大的收藏量,在占用了徐健人大量资金同时,也给他时常造成困惑:如果经商为了赚钱,赚钱为了收藏,收藏又是为了什么?这些文物到底有多少价值?能对社会起到什么作用?
2003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林华东的一席话,让徐健人心中豁然开朗。林华东建议他建立一座古陶瓷博物馆,这样更有利于文物的收藏、保存和研究,使文物真正发挥文化功能造福社会。林华东同时表示,他原意就筹建博物馆等事宜,提供相应的帮助。
徐健人做事的习惯是要么不做,要么就做上档次、高品位的博物馆。不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解决三大难题:一缺房子;二没有对文物进行鉴定,也就没有拿得出手的镇馆之宝;三缺少继续收藏和维护的资金。
这三大难题,说到底还是一个“钱”字,正是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徐健人创出一条私人博物馆的运作新模式。这就是改变文物藏品此前单纯用于同行间研究交流和向观众有限度展览的模式,让沉淀了久远历史文化精神的文物藏品跟现代人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历史真正回到我们的生活中。
2004年,作为一座“茶楼中的博物馆”和“博物馆中的茶楼”,由徐健人投资100多万元的“润古轩茶楼”和“临安市古陶瓷博物馆”同时开张。这座博物馆位于临安苕溪边上的黄金海岸楼盘内,近8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有一半用于古陶瓷展示,观众可以在这里感受历史的温度,发怀古之悠情;另一半用于品茶论道、同行交流、商务洽谈等服务。
如此,一座以茶养馆,以馆佐茶的全新私人博物馆出现了。没想到,这个本来由于缺钱而被逼出来的创新项目,竟使各路高人趋之若鹜。开业当年,润古轩茶楼竟创造了200多万元的营业额,由此,徐健人走出了一条以茶楼养文物、以文物藏品提升茶楼品位的新模式。与此同时,徐健人在临安西天目老家还开着一个灭蚊器材厂,每年的几十万收益也都全部用于购陶养馆。
古陶瓷博物馆建起来了,徐健人接着要做的就是为他多年收藏的古陶瓷“验明正身”。这既关系到博物馆的行业地位,也关系到他数十年来收藏的意义和价值。
2005年,徐健人借了一辆车,选了30件文物直奔北京,开始他的“圆梦之旅”。
“我当时的样子看起来像个跑单帮的。”徐健人回忆说,接连几天东奔西走,没有文物鉴定单位愿意给他的文物进行鉴定,但他最后还是说服了中国文物鉴定中心。
“一个民间博物馆竟然有如此多高规格的文物!”经过鉴定,徐健人送检的30件文物中,有11件属国家一级文物,其余均为二、三级文物。这个结果,不但使徐健人大喜过望,感到近20年的辛苦没有白费,也让该鉴定中心感到惊讶,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闻讯赠诗以资勉励:“华夏民间宝物多,全凭慧眼善索罗;得来珍品心狂喜,一路收获一路歌。”
这次鉴定,还引发了国家博物馆跟一个私人博物馆之间的一段交情。原来,徐健人收藏有一把良渚时期的独木浆,通长118cm,浆叶宽13cm,系独木制成,柄呈“T”字状,横截面圆形。浆身作长叶形,横断面为弧形,以便划水向前,结构科学而实用,保存较为完整。像这样国宝级文物,全国仅两把。这把独木浆因此成为徐健人的镇馆之宝。
国家博物馆得知他有国宝的消息后,派于文荣研究员等找他,要求以馆藏的一批明清瓷器互换的方式征集这把独木浆。
一个私人博物馆,竟能得到国家博物馆的垂青,这件事对徐健人造成莫大鼓舞。从一个文化商人,到收藏大家;从私人博物馆的创建者,到事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精神传承的贡献者。他赢得了:一个企业家从单纯的财富增长中,难以感受到的自信和尊严,同时也更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
采访中,徐健人告诉《中国商人》,“为了能让博物馆好好生存下去”,“润古轩”除了继续完善当前的运营模式,还将立足于国内外的文化旅游产业和教育事业需求,通过多元化的整合发展,打造并发挥其品牌优势,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和文化精神传承做出更多贡献。
私人博物馆创新路径之二:
全产业链保护临安昌化石
古陶瓷博物馆投资和运营获得成功后,徐健人的目光投入到对临昌化石的保护和发展上,由此出现了另一个壮举:以个人力量为临安昌化田黄石办理“身份证”。
提到临安昌化石,徐健人侃侃而谈。临安昌化石为中国独有,位列“国石之尊”。分为鸡血石、冻石、彩石、昌化田黄石、昌化田黄鸡血石等五大门类,总计一百五十多个品种。
临安昌化石集润、腻、凝、温、细、结为一体,可谓“六德”俱备。昌化鸡血、冻石、彩石,战国伊始就已开采,因其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早已誉满天下。
但是,昌化田黄石的命运则有所不同。
据徐健人介绍,昌化田黄石肌理黄色,通灵透亮,细腻温润,萝卜丝纹清晰,外裹石皮厚薄、稀密、色泽不一,因石中内质色泽不同,又分金黄、橘黄、蛋黄、枇杷黄、桂黄、栗黄等品种。昌化田黄石的个别发现始于清代,直至上世纪60年代还未为世人充分重视。80年代以后至90年代末,因福建等地的商人们采购比较多,才被人们逐步认识采掘。但此时,人们并没有把它当做“昌化田黄石”加以开发利用,而是冒充寿山田黄。
“我做的是文化,卖的也是文化!但我反对卖资源,卖原石,更反对过度虚拟的文化,即无节制的恶意炒作。”对于昌化田黄石被滥采乱掘的现象,徐健人表达了他的忧虑:昌化田黄石被滥采乱掘,造成珍稀资源极大浪费;大量毛石外流,影响当地区域石文化的培育;以次充好,被外地商人利用假冒,影响中国宝玉石文化的纯洁性,危害整个石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的忧虑和一件事的刺激,使徐健人决心为临安昌化石的保护发展做点事。2006年,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看中了他在2001年收藏的一块12.5公斤的昌化石。听徐健人介绍说是田黄石,主持人就要求他提供权威鉴定机构的正式鉴定文书,否则只能以“民间俗称昌化田黄石”的身份来表述。而在近20年的时间里,人们只知道买进卖出赚取差价,并没有人想到为 “昌化田黄石”进行科学鉴定、办理出身证明。
遭遇这次尴尬后,徐健人认为,昌化田黄石一天没有“身份证”,就一天改变不了被人摆布利用的命运,对中国宝玉石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就多一天遗憾。自己一定要做成这件事。他找了很多家鉴定单位,很多专家学者出于谨慎都不肯答应为“昌化田黄石”出具鉴定书。最后,北京大学地质系接受了他的申请,但主持该项鉴定工作的博导崔文元教授提出了严格的条件,以确保鉴定工作的科学、公正。
为此,徐健人向临安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党委政府领导在表示支持的同时,对鉴定能否做下来表示担心,而且财政资金也没有合适的名目支持这项工作。
这样,徐健人决定由他个人承担所有的鉴定费用,他以润古轩的名义与北大签订了协议,承担包括提供各种昌化田黄石样品、检测、专家组实地考察差旅费以及新闻发布会、画册印刷等费用190多万元。为了筹集这笔巨额费用,他东借西凑,甚至用自家的住房作抵押贷款。
2007年11月30日,鉴定工作正式完成并向社会宣布:昌化田黄石具备已有田黄石的全部品质内涵。当日,北大地质系教授王长秋博士代表崔文元教授和徐健人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珠宝首饰学术会议上宣读他们三人署名学术论文《昌化田黄的鉴别标准》,这篇论文指出:“寿山田黄已基本开完,而昌化田黄无疑是我国田黄新品种,准确的鉴别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有了解这个过程的人士说,昌化田黄石正是在徐健人甘冒倾家荡产的风险、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推动下横空出世的。
对此,徐健人表示:“鉴定出来后,外地一些人还出于种种目的,认为‘昌化田黄石’的名称不妥,但我认为,这次鉴定是在利用更为先进的设备、更加严格的方法做出的科学鉴定,不管承认还是不承认,都否定不了昌化田黄健康有序的发展前景。我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换来全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石文化事业的认可是值得的。其实我本来也可以随大流,通过炒卖石头来赚现钱,但如果大家都不把石文化当事业来干,都不站出来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这件事就永远办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为临安昌化田黄石办“身份证”只是保护珍惜资源的第一步。如今,徐健人投资的昌化石博物馆,不仅在藏品上集临安昌化石文化之大成,而且在服务功能和运营模式上考虑到生态保护、石文化、古陶瓷的整合发展,可以为珍贵文物、临安化石资源提供全产业链保护性发展支撑。
“真正的文化商人和收藏家到头来是没钱的,只能留下文化珍品供后人欣赏。这也许就是有良知的文化商人、收藏家存在的社会价值和应有的归宿。”谈到这些年在文化产业领域的经历,徐健人认为“做文化搞收藏是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要想把文化收藏当事业来做,其中甘苦圈外人是难以体会的。”
对话徐健人:文化传承需要集体合力
中国商人:你为了推广昌化田黄石抵押了自己的房子,这是为什么?这些年为了推广昌化田黄石,你还做了哪些努力?
徐健人:随着电视及网络媒体的不断创新,切合实际的品质宣传及不断完善的临安昌化石雕刻创作技法,在全国以文化商人带动昌化田黄石进入市场的同时,我个人创办的“润古轩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2009年5月就与山东卫视收藏天下频道联合成立了《润古品鉴》栏目,作为该台的强档品牌栏目推出。
同时,积极有效地投入人力、财力计划拍摄《四大国石》系列的专题报道,现已播出昌化石、寿山石雕刻大师人物专访二十余集。每集二十分钟,全面介绍各地的国家级和省级雕刻大师的艺术成就,介绍和推广传播石文化让更多的收藏爱好者了解到“国石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接触到如何鉴别真伪及保养的相关知识。
我花巨资创办《润古品鉴》的真正目的,就是想以媒体的有效传播来推广石文化及雕刻艺术的魅力,让更多爱好者能感受到“四大名石”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商人:对于目前艺术品市场的宣传炒作行为,您有什么看法?
徐健人:以田黄石为例,五年前,重一斤,品质中等的原石,价格在一万人民币左右,现在至少在3-5万元之间。近年来,在玉山,一块品质俱佳的田黄石价值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已经很正常了,同行之间的交易更为普遍。
但同时我们更应注重昌化田黄石的健康发展,我极力反对“艺术品”宝玉石的恶意炒作行为。任何艺术品必须走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让其收藏者在品味中体会大自然恩赐,体验这妙不可言的精神享受。同时,既能修身养性、提升生活品质又能实现保值和增值。然而,一切艺术品同时也是由买方市场来决定其价值的。真正确切的市场价位,是由买方市场行为决定的。
中国商人:你认为应如何进一步提升“昌化田黄”的文化内涵?
徐健人:在我看来,一个文化的形成,必定是集体的力量,自然离不开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与奋斗。
无论从事雕刻创作,还是市场销售以及其他各种配套服务,只有分工明确,各尽其职,团结、包容,通力合作,才能不断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从而获得更高的文化附加值。
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再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形成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简单的说,就是应从单一的原材料销售转向雕刻艺术品的精加工,增加艺术的附加值,逐步形成昌化田黄的雕刻风格及文化内涵。
“慢来”其人
徐健人(字慢来),1963年出生,临安市潜川镇人。从事传统文化艺术品行业已二十余年。早在80年代就开始收藏,到2002年已累计收藏了千余件各类古陶瓷,时间跨度含盖了从河姆渡到良渚、夏、商、周、春秋及秦汉共3000余年。并于2004年12月12日成立“润古轩”茶艺馆,为以后以茶养馆,品茶赏陶新的经营理念做出了实践,为今后博物馆正常化的运作奠定了基础。相信随着博物馆的正常建立和润古轩的不断壮大,为中国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进一点绵薄之力。
“人无癖,不可与之交”。大凡在艺海中搏浪之人,或多或少都有点怪癖。我所认识的慢来(又名建国,健人)兄,与之交友二十年有余,其思其想,其行其为,骨子里都散透出十足的怪癖习气。
“文革”结束,慢来正值少年,辍学从艺,师从民间艺匠,学漆画,半途而废;又租半片店面进城开画社,其本无归,迷途不返;后心血来潮,孤身一人闯荡江湖,做起文房四宝买卖,不想商海无情,负债累累。众说,天生不是个搞经营的料。稍事安耽,中年得子,又有良妻厚照,本可居家天伦之乐,且又嗜上良渚黑陶,并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观其轨迹,也有让吾感悟之道,颇多。其不事麻牌,也不钟情歌舞,潜心读书研陶。也算博古通今。大多闲暇时光,总失魂落魄般地东奔西颠,足迹遍布徽州、塘栖、婺源、慈溪诸多乡下。云游南疆北国,意在识宝取宝。他节衣简食,可以积攒些许小钱,转而又倾囊购陶,自称中国民间黑陶第一藏家。我常常戏之:汝这般潜心碎陶破盆烂罐,非傻亦属痴也!
其却辩解:“千金散去还会来,一陶失却难再觅”。细想,此语也在理,不疯。
初夏碰面,又突发奇想,正经道:打算在溪边上之黄金水岸,开古城之先河,办一片茶陶馆。求我题名,思忖,何不顺水推舟,名曰“茶陶一味润古轩”,也是对其钟情茶道的一种概括与守望吧。其乐。
走进正在装潢布置的茶陶馆,件件藏品,无不蕴含着古代文明的信息。慢慢的来,慢慢的品里面有文明起源之奥妙,有先祖征服自然之神奇,加之融茶一味,古老与现代,艺术与生活,紧张与休闲……那不是最好的结合么。我试着走近它,犹如置身人类社会那漫长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顿觉的自己的渺小与盲目,我发觉茶陶知音太少了,发觉知慢来其人者更少了。
于是,吾对其另当别论了。对茶、对陶、对艺术、对生活、对慢来兄,真应该好好地静下心来,慢慢地去读,这样也许才能读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