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镶工艺作为威海民间技艺的代表之一,在经历了三代人近百年的传播后,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昨日,记者辗转联系到威海锡镶制作工艺传承人谷祖威,欣赏了他精心制作的锡镶茶具、花瓶等工艺品,感受百年锡镶历久弥新的光泽。
谷祖威展示具有百年历史的锡镶制作工艺。
浑然天成不露痕迹
“可以用来作锡镶的器具很多,包括茶壶、奶壶、花瓶、看盘等十几个品种。”昨日上午,谷祖威向记者介绍起锡镶工艺,并找出自己制作和珍藏多年的锡镶茶具和花瓶让记者观赏。虽然年代已颇为久远,但丝毫不减其古朴魅力。
记者摸着茶壶上的锡镶,感觉像是整块锡片浑然天成地贴在了茶壶上。不料谷祖威却笑着说,这把茶壶上的锡镶并不是完整的锡片,而是组合而成。在谷祖威指出的连接部位处,记者摸到的却是光滑一片,没有丝毫的拼接痕迹。“这都是用烙铁粘连的,需要合适的火候、工艺要求很高。”谷祖威自豪地说。
从事锡镶工艺近三十年来,谷祖威制作过茶壶、酒具、花瓶等多种器具,其中最为袖珍的要数给鼻烟壶上锡镶,需要将普通茶具上的锡镶图案,按比例缩小十余倍。据谷祖威介绍,大概在1985年,得知威海陶瓷厂生产了一批鼻烟壶,他辗转将这批货全买了下来,然后给鼻烟壶穿上了精致的锡镶外衣。“当时一个锡镶鼻烟壶的价格是15元至20元,多销往北京等大城市,非常受欢迎,很快就脱销了。”谷祖威得意地说,当初北京一些商场还特意打电话向他订货。
千锤百炼技艺精湛
谷祖威告诉记者,父辈传下来的锡镶技艺,一般是在紫砂陶壶上制作。这些紫砂陶大部分是从江苏宜兴买来的,以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宜兴有句生意口诀:“威海的茶壶没嘴儿。”因为锡镶的镶饰部位非常讲究,其中茶壶嘴儿要用锡镶上去。此外,锡片图案也很美观,主要以“八仙过海”“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等为主。
锡镶的过程非常繁复,要经过熔炼、锻打、镂雕、镶嵌、抛光等十几道工序。在这十几道工艺中,最为重要的要数最后的拼接部分。“拼接的过程必须得按照器具的比例安排好。”谷祖威拿着手中的锡镶茶具给记者讲解道,如果拼接的比例不合适,龙凤图案不周正,就会影响这个茶壶的美观。而且,拼接部分不精准,就会造成茶壶上的锡镶松动,保持时间不长。作为锡镶茶壶,还要注意的问题是,镶上锡的壶盖处要磨平整,这样才不会跑气。
记者注意到,虽然经历了二十多年时间,但是这把上世纪八十年代生产的锡镶茶具仍然闪耀着银质的光泽。谷祖威解释说,与现代的锡镶打磨工艺不同,他生产的锡镶工艺品从来不用砂纸打磨,而是采用桑叶等草叶打磨。“如果不用专用的草叶打磨,镶好的锡不但不会散发光泽,而且很容易造成锡上藏灰。”谷祖威说。
半路出家重塑辉煌
虽然谷祖威的锡镶技艺在威海滩数一数二,但他说自己只是半路出家。
十九世纪末,谷祖威的爷爷辈——谷宝和、谷年和在威海开办了铜锡铺,他们借鉴民间的“锡补”技术创造了独特的锡镶技艺。随着,英国强租威海卫,典雅古朴的锡镶茶具受到往来殖民者的追捧,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锡镶一度成为威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出口产品之一。但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锡镶失去了海外市场,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锡镶在威海几乎绝迹,很多本地人甚至不知它为何物。
改革开放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已经年届不惑的谷祖威得知锡镶工艺品在国外仍然很受欢迎,他萌生了重振家传技艺、再现锡镶辉煌的想法。谷祖威找到当年的小伙计、此时已是80多岁的王正修老人,把爷爷辈留下的一把锡镶茶壶拆开来研究,四个月后,两人成功复原了绝迹数十年的锡镶传统技艺。
凭着锡镶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加上他的一股韧劲儿,谷祖威成功越过了一道道门槛,再现了威海锡镶的商业传奇。1985年,谷祖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艺术家”。
在创办的工艺品厂转由集体经营后,谷祖威一直为其他生产厂家进行技术指导。如今,已经67岁的谷祖威仍然在环翠区羊亭镇一家锡镶工艺厂担任技术顾问,据他介绍,工厂的效益很不错。
早在1987年,谷祖威就为锡镶工艺申请了国家专利保护。对于锡镶工艺的传承及目前的锡镶销售,谷祖威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在一些“山寨锡镶”完全没有传统锡镶的厚重典雅。如果在销售渠道上,威海的厂家能够打破依靠海外市场的惯性思路,将锡镶的销售与蓬勃兴起的威海旅游业结合起来,威海锡镶技艺将会传播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