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是商品流通发展的产物。商品从脱离生产领域,经过流通进入消费领域,要经不少周转环节。为顺利完成这个过程,保持其价值原状进入使用中,根据不同需要,用适当的材料,相应的设计和技术制作而成的一定保护器物就是包装。
紫砂壶的包装是商品包装的一个分支。由于它易碎,体积小,不占空间(除特大的紫砂壶),易于携带的独特性,决定了它包装的特点:避免挤压,碰撞。
从紫砂始于宋代直至解放后,相当长的时期,紫砂壶的经销商们只重视到保护紫砂壶的安全运输,防止它的破碎,便于搬运存放。只用稻草、普通的纸和绳索包扎,完成简易的包装。只有很少一部分通过名家设计制作的壶是用榉木、红木做成盒子包装。由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等多方面的原因,在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中,紫砂壶的外包装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没有改观。而且紫砂艺术重视的大都是内在美的结合,忽略了外在包装的魅力。
图:宜兴紫砂茶壶/商务礼品/生日礼物
紫砂壶艺流传至时大彬时,由于壶艺发展趋于完整,可称为紫砂之成熟期。而紫砂史目前之真正可考据的时期,也只有从时大彬开始,这可由一九六八年在扬州江都丁沟乡出土的六方大彬壶上看出端倪,发掘时,伴有砖刻地卷一方,注明为明万历四十四年墓葬。从这件出土的时大彬壶上,可看出此时的制作技法和工具的使用,已经非常精练。
此时也有一些名家有精采之作,且传世于今的如︰陈子畦、惠孟臣、陈用卿等人。
之后明灭清兴,战乱的关系,紫砂业由兴而衰,再复业时,由于民间尚不富裕,个人名家昂贵之作,尚未复苏,起初多是民间拙朴之作,故少见个人落款,工艺较为粗糙。直至雍干时期才渐有名家之作,如华凤翔、邵元祥、王南林……等一代名匠。
清乾隆时,茶壶艺的技法、形式趋向华丽完美,所以制壶多用模具辅助,以求外表工整,直到嘉庆年间陈曼生与陶工杨彭年再创紫砂壶艺的另一高峰期,他们回复捏造古法,创意天成,并将书画、金石与紫砂陶艺文化相结合,是紫砂壶艺的辉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