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李砚祖教授之前,我只知道他是一位艺术设计、艺术理论领域建树颇丰的著名学者。此次采访,记者有幸参观了他那些构思独特,充满文人情趣的瓷画作品之后,才知道李教授不仅学识渊博,在绘画和陶瓷艺术创作方面更是造诣精深。
采访是在李教授的书房进行的,书房很大,四壁满是开放式的书架,宛如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足不出户即可坐拥书城。李教授性格清雅恬淡,讲话时脸上总是带着淡定的微笑,让人感觉在与一位忘年交的老友座谈论道。教授很健谈,出口成章,对我好奇的每个问题,他都条分缕析、切中要义,言辞间有理论家特有的精妙的见解。从他的谈话中,我逐渐了解到一个学养深厚的学者对艺术创作、艺术理论和艺术教育的感悟和思考。
井冈学者,瓷艺和绘画结合的起点
席昱梅(以下简称席):李教授,刚刚欣赏了您的国画及瓷艺作品,您不仅著作等身,在绘画方面也是颇有建树。您的研究与创作是同时进行,还是有先有后呢?
李砚祖(以下简称李):我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吧。我出身书香门第,国画是从小就学,但是系统的训练是上师范学院的时候。在小学毕业时就遇到文革,初中毕业在工厂里面的政工组做宣传,那时候整天就是画宣传画、水粉、写美术字,整个过程几乎都可以说是搞艺术。恢复高考以后考上师范学院,然后读研,读博,做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理论研究,但在做理论研究时我一直也没有停止艺术创作。
最早搞陶瓷创作是1984年,报考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的时候,提交的艺术创作就是陶瓷作品,那时候是在宜兴厂里面做的,是些钧窑作品。2007年,江西省政府向国内外招聘井冈学者,第一批共6人,艺术界就聘任我一个。作为井冈学者来到景德镇陶瓷学院帮助搞学科建设,用带团队的方式培养老师、搞博士点建设等等,在这些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出了一些成绩。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有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极好条件,也就使我把自己的艺术创作与陶瓷结合起来,成为陶瓷艺术创作中的一员。
艺术创新必须有积累,有追求
席:您能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在宣纸和瓷瓶之间游刃有余,把宣纸国画和陶瓷绘画美妙的结合起来,您的作品件件格高意远,独具特色。您作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是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呢?
李:从陶瓷艺术创作来讲,对工艺技术的掌握并不是太难,关键就是怎么能形成自己的语言。说到创新,我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创作型的,追求每个作品都不一样,有创作积累才能有一个阶段成果。
第一,创新的基础来自于你的全面的修养。看你对中国古代、中国国学的理解和把握,对整个艺术、包括世界艺术史的了解、对当代艺术的了解等都非常重要,它会体现在你作品的方方面面。第二,就是要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包括工艺技巧。第三,就是你的理想境界,你的艺术追求一定要有个尺度、有个境界,你的追求没有一个理想目标,怎么去创作呢?那个理想目标就是你创新要达到、要实现的目标。创新思维,就是一种独立的思考,不盲从,就是一种有理想的、对事物独立判断的一种认知。你没有独立性的思考,没有自己的追求,那么你在艺术表现上就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创作就是盲目的。艺术创作有了这三方面东西,创新、创造性思维就成为一个整体,一个自觉的过程。
有些人把创新理解为目的,我把创新理解成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你有了追求,你有自己表达的需要,有切实的努力,功到自然成。就像一个种子,种下去他会自然的长大一样。气候条件,培育都很重要,不要把艺术创作变成一个刻意的求新的过程。刻意的去追求创新,就陷入了一个以手段为目的的一个怪圈。
创新实际上存在着几种倾向:有一种自发的,自发的他不自觉,所以走到哪个地方就成为那个地方。另一种倾向呢,单纯为创新而创新也走不好。因为艺术创作受制于你的理想、你的素质、你的基础,包括你对事物对艺术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知,它都会在你的作品上表现出来。即使刻意造假模仿他人,内在气质也是模仿不来的。
艺术创作追求个人风格
席:对。那您就刚才谈的创新应该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理想,包括刚才谈的书画家应该有的一些素养,那可不可以谈谈您的艺术理想,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艺术,您多年在文艺理论方面的修养是怎样和作品结合起来进行创作的呢?
李:我对艺术的把握和理解可以说跟一般的艺术家不太一样。在创作上,既有短期的目标,又有长远的计划,每一阶段都有具体的目标。我的陶瓷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系列:青花、青花釉里红、高温颜色釉以及釉上彩。首先要解决的是对陶瓷材料和工艺技术的把握。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解决艺术语言和表现的问题。题材方面也是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这一个阶段主要以花鸟为主,下面还要表现山水、人物等等。
我是想在陶瓷艺术创作方面,有一个较高的定位:首先就是通过陶瓷与绘画艺术的结合,使陶瓷的艺术表现语言达到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在中国画创作的表现上也是这样,无论花鸟、山水,其表现多有一个境界的问题。取百家之长,融会贯通然后再有所超越,前人的经验都可以作为我们创作的基础。
这次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理解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艺术自觉包括艺术的超越在内。这也是我在对艺术的哲学思考中得出的一些见解。比如我创作的《多子图》,表现的是石榴,采用装饰画的手法,构图是装饰性的,类似四方连续纹样,中国画没有这种构图,但是所有用笔用墨,都是属于绝对传统的中国画。我想探索一个中国花鸟画表现的新的形式和意境,这个意境是具有哲学意义的,这是我的一个追求,我就想走出一个自己的路子。当然,对艺术的认知还要加以实践。
席:陶瓷工艺因为它制作过程的特殊性,和直接在宣纸上形成有很大区别。您两种都精通,又能很好的融合,使二者成为您独立的绘画语言,再加上您在设计教育方面深厚的理论基础,我想肯定有不同于其他的画家的独特感悟吧?
李:我们学院实际上就是一个以设计为主的院校,它有自己的风格。正因为我们是搞设计的搞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所以绘画具有一种天生的装饰性风格。对我个人艺术创作来讲也是有这么一种风格、一种内涵揉在里面。它既是纯艺术的、写意的,但是它又具有一种装饰性在里面。吴冠中先生的绘画,实际也是这样,它既是西方的又是中国的,既是装饰的又是写意的。一般人理解好像装饰性的东西就比纯写意的要低,实际不是这样。纯装饰的东西要搞得好,比写意的更难,就像紫砂壶,一般把它分成“光货”和“花货”两种,光货就是没有任何装饰的一般的壶,花货就是仿生,仿荷花、
仿竹断、仿松竹梅等等,所谓象生壶。光货做得稍微差一点,感觉还看得过得去。花货做得差一点,就很俗。所以要把花货做得好,做得不俗,需要很高的水平、很高的境界。花货相对和光货来说,花货更难。
在纯艺术上也是这样,装饰性的东西往
往比纯写意的更难。因为纯写意的画不好,还不容易看出来。装饰性的绘画,无论中国画或其他绘画的表现,你搞的不好就很俗,没有境界,这也是我研究多年以后得出的一个认知。所以我追求写意和装饰性结合,形成自己个人的面目。追求在艺术哲学的层面上思考探索艺术形式的表现,把哲学的东西揉进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这样结合起来就有一个比较高的意境。过去我们讲意境,中国画的意境好像就是表达山清水秀及一些人文思绪,这仅是一个方面,要真正把这个意境拿到哲学的层面上来理解,涉及艺术的存在和艺术家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思考。如果把这个层面上对艺术的哲学思考通过艺术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那么这个艺术将是不同于一般的。
艺术教育现状和教学理念
席:把艺术创作提升到哲学的层面上创作,将需要很高的艺术境界,您不仅是艺术家,又作为一个资深的艺术教育家,您对所从事的艺术设计和设计教育有什么看法呢,在您看来国内的艺术教育跟国外的艺术教育有什么不同啊?
李:这个是很大的题目,现在我们全国有两千多所院校,高校学习艺术的在校大学生有100多万人,艺术教育和设计教育已经成为我们整个高等教育当中一个非常庞大的一个部分。艺术设计教育,现在不能只追求数量,还要追求质量。这需要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提高我们的师资水平。
你说的中外设计教育的区别,因为工业革命起源于西方,大机器生产也是从西方逐渐的进入到国内,现代设计教育也是这样。因为它来自西方,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基本上也是学西方的。中外相比的话,我们有些设计品类,比如平面设计可以说居于世界一流当中的一部分。但是我们的其他设计包括产品设计,是基本上还处于创新不足以仿样为主的阶段。
席:那您从教至今有多长时间了?能谈谈您的艺术教育理念吗?
李:我1988年来到工艺美院,再算上原先师范毕业以后从事中学美术教育和在南京艺术学院留校任教的时间,总共加在一起超过三十年了。
我的课程有面向全校的研讨性的课程《中国陶瓷艺术》,它是对全校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的。从陶瓷艺术的基础讲起,通过知识层面和实践层面的不同角度进行讲解。我在美术学院还有一些大课是面对整个本科生的,如《设计概论》,一般一年有近300个学生,主要讲解一些艺术和设计的基础理论。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是因人而异,因人来施教,根据学生特长、学术背景,给他们制定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教学计划。
我的教育生涯,基本上是读书、创作、写书、教书,就这么一个过程。2003年,我获得国家首届全国教学名师奖,这是国家给我们教师的很高荣誉,也是对我几十年从事教学、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一个鼓励。
艺术家理想和市场的关系
席:现在不管是瓷器还是书画流通领域,艺术品市场都炒的很热,那您作为一位艺术评论家,能否分享一下您对这些方面的见解?
李:现在艺术市场的火爆从经济方面看,它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是一个趋势。就这个艺术收藏市场来说,艺术品作为收藏可以看作一个经济现象,也可以作为文化现象。说老实话中国的收藏市场、拍卖市场也不能说完全成熟了。我们有些规定还不尽合理,包括对作品的真伪的鉴定。那么对于收藏者来说,很多人对于藏品的认识他是欠缺的,所以收藏界有一句话说现在买藏品是靠耳朵而不是靠眼睛,收藏者缺少相应的鉴别能力。因此就出现了谁名气大,谁炒作的好,他就有了收藏市场,在我们工艺美术界也是这样。不能根据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来判断一个作品的好坏,还要根据作品的本身。
席:那您认为面对当前的这种市场形势,一个艺术家怎么样把自己的艺术理想的追求与市场更好的结合呢?
李:这有两个方面,一个艺术家的创作还是应该建立于自己的理想基础之上,艺术不是商品,首先要保证自己是从事艺术创作,而不是瞄准艺术市场,艺术家要端正心态。第二个问题,我们今天的社会是消费社会,市场经济的社会,艺术品它必须要进入市场来流通,问题就是您要看到它会进入市场,更要端正态度,要对历史对自己作品负责,不能粗制滥造。比如说有些艺术家批量生产作品,无论是工艺的批量生产和国画油画的批量生产,这都是创作上出了问题。这些现象在工艺界、在陶瓷界很多,甚至还有些请人来做,自己签字等等,这是不好的现象。所以越是在市场火爆的情况之下,艺术家更要着眼于对历史对个人对买家负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