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越来越多的孩子飞往异国他乡求学,而留学生在海外的真实生活状态也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人民网教育频道将以连载的形式推出栏目“留学生日记”,请广大网友关注。
在英国的日子里――林逸心留学日记
11月6日:英国陶瓷城 传统拼不过经济大潮的挤压
昨天我到了英国的第四个城市,名字很奇特:Stoke-on-Trent。
Stoke-on-Trent是一个陶瓷城市,如同中国的景德镇,而最近两个月是有名的British Ceramics Biennial 2011,我提前两周就订下了火车票,来回一起才十磅,那个城市离伦敦有三个小时的车程,在英格兰中部,这在英国已经是非常漫长的距离了。再一比较以前从北京坐着十七个小时的火车回台,都无法回想当年的良好心态了。火车是七点四十,五点多起床,火急火燎地和sha赶到了London Euston火车站,一看表还早到了一个小时,终于坐上火车,放眼窗外的清晨,英格兰田野雾气萦绕,很有诗意。
当我们走出火车站时,空气冰凉干燥,这里比起伦敦要冷很多。火车站正对面是一个古老红色建筑的旅馆,湿湿的土地上铺着金黄色的梧桐树叶,整个气氛都非常有电影里英格兰小镇的感觉。我们用google地图找到了第一个展览馆的方位,才后一路走了过去。这个小城市大部分都是红色砖房,古老而又漂亮,有时我们走过一个十字路口,往旁边一看,总会啊地惊叫一番,举起相机一顿狂拍。矮矮的红色黄色的别墅像牛奶盒一样一字形排开,路边的树颜色特别鲜艳,而最远处则隐隐看到一片绿色高地。短短的路程我们还经过了好几个公园和湿地,来到这里我们才发现,以前那些电脑桌面上欧洲秋天的图片确实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毫不夸张!如此以外,这里的消费水品也很低,比伦敦差不多降了三分之二。我和sha一人买了一只玩具,才花了一磅,而在伦敦起价都是五磅左右。我们一路感叹着,就算看不到陶艺,来到这个城市也值得了。
第一个展览是在一个叫Airspace的画廊里。那个红色建筑怕有两三百年历史了,里边并不太大,陈列物都是泥坯状的,没等我看出什么所以然,一个白胡子大叔就请求我们一人选一块红泥巴,然后将自己的秘密画在上边,摆在墙上。一大面墙上已经摆了密密麻麻一片,形状有些微小差别的泥块摆在一起组合起来确实非常有趣,我们开心地帮他又填满了几处空隙。之后问到了别的几处展览,他超级非常细心地告诉我们该如何前往,另一个画廊的男生还给我们打印出来详细地图,并告诉我们下车时会出现的教堂、停车场和桥,呵呵,真是太友好了,此后我们还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热忱和有趣的人。
陶瓷艺术博物馆的展览非常不错,都是这次展出获奖的作品。在这里大部分的作品已经脱离了日常用品的形状限制,作者只是把泥土当作一种造型材料而已,有许多作品都无法想通他们是如何做出来的!主题也非常丰富,或者没有太多深刻的主题,展现的只是一种语言状态而已。但是相比较这一区的当代作品,我和sha一直觉得更喜欢里屋陈列的近现代的英国陶艺作品,这里边的瓷器更加具有实用性,像碗、罐子、碟之类,有许多非常漂亮,釉色形状肌理,还看到了很喜欢的几个大家的作品,并且也认识了些新名字。真是非常喜欢那些具有宁静感和特有质感的陶艺作品。
在陶瓷区看了一个小时,我们突然发现地下一层还有一片新天地,一走进去,原来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黄红色的墙壁,五颜六色的地板,简直走进了童话世界,这里有一群小朋友在奔跑,而墙上还写着Once apon a time,各种小娃娃小玩具摆在周围,立时感觉英国的小朋友们实在太幸福。英国的儿童类事物发展得已经非常成熟了,很明显的一个感觉就是去大商场,如果有三层,其中就会有一层专门针对儿童生活,而且这里还有世界最大的玩具商场,儿童书籍插画产业也非常红火,就连在公交车上,都有一块专门区域停放儿童推车,这让想以后为孩子工作的sha非常开心。
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博物馆,去到一个名叫Spode的工厂。据说这是以前英国最大的一家手工陶瓷场,我们走进工厂大门时,却是一片苍凉的景象,旁边有一个名叫Memory of Spode。我们进去一看,是一个摄影记录Spode的展览。一个叫做Darren的中年人同我们聊了起来,他就是这次展览的摄影师。他给我们展示了这家工厂的历史照片,繁盛时期堆满了高高墙壁的模具,对比这一张张写满历史的照片,是工厂关闭,所有大型机器被撤走,窗户打碎,地面满目苍凉的画面,让人徒增伤感。当我看到那张照片时,中年人告诉我们,工厂创建于1770年,曾为英国的瓷制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改造并完善了骨瓷技术,而三百年后的2007年居然因为经济不景气而被迫关闭了。他带我们观看他拍摄的纪录片时,许多老人在中间接受采访,他说,这些老人许多都在工厂工作了五十几年,而当他们回到被关闭的工厂时,指着某处回想当年,所有的他们都悲伤不已,并不是因为回忆本身,而是因为这些回忆再也不会重现了。在这个展厅我们待了将近一个小时,出来时心里有些难过,这些优秀的堪称经典的传统事物居然也拼不过经济大流的狂风大潮。
走到工厂里面,我们才来到最大的陶瓷展区,这里全是英国陶艺获奖作品,有一些确实故弄玄虚,但好的作品也参杂在其中。比如一个女艺术家做了许多砖形的、表面质感有很大差别的作品,她的简介也没有说明主题和创作想法,但是效果就足以打动观者,白色墙面的背景上整齐的挂着十二个质感色泽不一,但形状大致相同的砖形物,下边的展示桌上则是几个同样的砖形物但是上面长着不同疏密的苔藓,其中一个非常可爱,像一个绿色小脑袋冒在上边。有一个作品模仿毛巾的质感,简直可以以假乱真,我实在按耐不住便触碰了一下,确是硬邦邦的触感。还看到了许多学生获奖作品,其中就有我的校友。皇艺也出现了三个作品,但是不知来的都是何等角色,作品都俗陋不堪,让我们大跌眼镜。
在这个工厂我们花费了一下午的时间,四点半才匆忙赶往火车站,一路小跑到站一看,居然屏幕显示:因为事故原因,我们回伦敦的车次被取消,这简直如惊天霹雷。而整个火车站连个工作人员都找不到,sha和我分头奔找,我冲到了站里的一个非常偏僻的办公室才看到两个工作人员,一问,我们居然需要搭乘火车到另一个城市再转车回伦敦!而sha的工作人员却说让我们等二十分钟坐下一趟火车!
火急火燎地冲上了火车,我们生怕坐错了车次,忙问一个大叔这趟车是不是也去伦敦,他倒是幽默:“我也希望有一天我能去伦敦呀。”而当我们想再离开火车时车门已经关闭了。幸好这时站在远处的一个黑人女孩看我们太过慌张就安慰我们说,去Rugby是没有错的,她也要回伦敦,这才让我们长舒了一口气。而我们到达那个叫Rugby的城市时天色早已全黑,终于坐上真正去伦敦的火车,一数之间停靠的站台,居然有十三个!并且每个站台都会停留十分钟,广播说是为了等待别的乘客,并且火车经常会莫名其妙地停下来,唉,早就听说周末英国的交通极为差劲,今天算是彻底经历了。
两个小时后我们又被要求换乘一次火车,人群轰轰隆隆涌了上去。虽然这一次已经到了伦敦郊区,感觉看到了希望,但是一站就是一个小时也是非常痛苦的。接着我们又换了northern line地铁,一条又一条,再坐上公交车,最后统计一下,这次回家共耗时六个小时,去了三个城市,换乘火车三趟,换乘地铁四条,公交一次,最终到家时几近午夜时分,饥肠辘辘,筋疲力尽,昏死在被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