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人物传记>>|
茅子芳:好玩儿的刻瓷人

发布:2011-12-13 10:03:41  来源: 北京晨报 [字体: ]

如今刻瓷已成市级非遗项目,但碰上胡呲的人,就是给再高的价,茅子芳也不卖。

茅子芳在瓷盘上刻的孙中山像。

  茅子芳的家,客厅改成卧室,只剩中间一条狭窄的过道,六人同住一套两室一厅,显然有些逼仄。走进他的书房,八哥、金鱼、刻瓷、葫芦、玩具车、儿童贴画,各种互不相关的物品挤在一间屋子里。他说“我做刻瓷就是玩,石头、木头、葫芦,我都玩。”

  他递过来的名片是用垫奶箱子的牛皮纸自制的,竖排版从右至左印着“工美老工匠茅子芳”,背面是印章字“糟老头子”。桌上一枚章,刻着前几天和徒弟从蔚县剪纸展回来遇到大雪的情形,他用刻章来记日记。

  茅子芳首创的厚釉人物刻瓷,曾作为国礼送给中曾根康弘、希拉克等,此外,他参与设计制作的大型玉雕《韶山》,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做出的头一件。但他不希望别人叫他“大师”,他的作品几乎不参加任何评奖,不跟商人打交道,单位发不出工资时,宁卖鞋不卖活儿,人们都说他是圈内“怪人”。

  刻瓷清末进北京

  刻瓷的起源,说法很多,有说魏晋时就有,也有说源于宋明。我认为,艺术不能脱离社会,更不能超越当时的科技条件。魏晋时有瓷器,但胎、釉的硬度不够。宋代出现了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瓷器发展已完全成熟,书法、绘画也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这才具备了产生刻瓷艺术的条件。

  北京的刻瓷业是清朝末年发展起来的,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顺天府尹为了让八旗子弟也能学到一技之长,在宣武门外下斜街建立“农工学堂”,又叫“工艺学堂”。内设各种工艺科,其中“镌瓷科”由南方来京的华约三任教习。后来学堂改为“工艺局”,由原来的官商合办转为官办,“镌瓷科”改为“瓷工科”,有学生20多人。

  体制变了,部分学生被商人带走,留下的人有的感到学习刻瓷艰苦,有的因生活困难,大都另谋生路。只有朱友麟、陈智光坚持下来。1957年,两人被聘为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过去的刻瓷师大多不会创作,别人画好底稿,他们刻,依然是给人当工具。

  创作谜语混铅笔

  我1943年生于北京,从小喜欢画画, 1956年初中毕业,一心想念美院附中,但家里太穷,就上了工艺美术学校,不用交学费,还管吃住。学雕塑专业是因为它最省钱,美术这行,花钱太多,要是读图案设计,颜料我就买不起。雕塑以素描为基础,买铅笔就行。那时候,我给《北京晚报》写谜语,写一堆投过去,登一条给一毛,能买根铅笔,够用一星期。

  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玉器厂。1962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朱友麟刻瓷艺术展”上第一次见识了刻瓷,看得我都走不动道了,开始用业余时间玩刻瓷,找个钢錾子,把家里吃饭的白瓷盘子、饭碗砸了不少。摸索了很长时间,终于刻出几件自认为满意的花鸟作品。

  当时,从玉器厂到工艺美术研究所不过300米,我好几次想去向朱先生请教,又怕被人家拒之门外。终于决心厚着脸皮,用午休时间敲开朱先生工作室的大门。先生听完我的自我介绍,不但没拒绝,反而认真地看了我带去的作品,从工具到技法都讲得非常仔细,最后嘱咐我好好学习刻瓷,把刻瓷艺术传下去。

  按先生指导,又刻了几件,再去求教时,他已年迈多病。

  1964年,朱先生去世,我这个“编外徒弟”只好靠自学了。

  厌恶“小作坊”心理

  初学刻瓷,听人家讲刀法分为“点、起、勾、跳、捻、转、擦”,听着都晕,简直不想学了,但真玩起来,也没那么玄。

  那些“刀法”的出现,不排除在旧社会,一些手艺人为了保密故弄玄虚,尽力把自己从事的行业说得神乎其神,越难越好。

  我讨厌这行当里的“小作坊”味,很多老师傅不爱露手艺,觉得“吃饱徒弟,饿死师父”。其实,越不让看的技术越是一学就会,没什么了不起,真正的“活儿”靠的是艺术而非技术。

  刚到玉器厂时,有个老师傅,是厂里较少既懂设计又能制作的人。我们做一个香炉,要找这三条腿的位置,旧社会没人教这个,他闷头琢磨。我那时二十出头,爱气人玩,我说:您这点手艺,不过就是一张擦屁股纸。我拿起一张报纸,用折叠的方式给他演示如何迅速找三条腿的位置,然后把报纸一揉,说:这不就是擦屁股纸吗?他问:“你怎么知道啊?”我说,您要请我吃饭,我还能多告诉您点。他果真请我吃饭了,我告诉他,用量角器啊。

  刻瓷其实并不难

  刻瓷其实没那么难,不要被一些故弄玄虚的说法“忽悠”了。主要有以下几道工序:

  首先,在白瓷器上用墨书写或绘画。

  其次,依据瓷器上的墨稿用钻刀刻划、凿镌。传统技法有钻刀法、双勾法和刮刀法。钻刀法是用小木锤均匀地敲打高碳钢钻刀,使之在瓷器表面形成大小、疏密、深浅不同的点的排列,构成所需要的画面或字体。双勾法是用锐利的金刚钻石刀沿字体或画面的外轮廓刻划,用双线表现字体和画面。刮刀法是先用双勾法刻出字画轮廓,然后再将双线间的瓷釉刮去,以便填色。

  最后是填色,一般填着黑色。刻瓷的品种有文具、茶具、瓶、盘、瓷板等。刻瓷风格素雅,讲究刻凿,既能体现传统书画艺术风格,又能保持瓷器表面的晶莹光洁,形成独特的效果。

  “文革”偷摸收“四旧”

  1958年,批我是走“白专”道路,只低头搞业务,不关心政治,大字报一贴就开始挨批斗。“文革”时我又成了修正主义苗子,还戴着高帽游过街。刚开始,压力也挺大,慢慢就疲了,也无所谓了。

  那些年耽误我不少时间,好多书不能看了,我就看《本草纲目》,知识之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搞艺术的人,不论外界怎么闹,心里得有个平衡。

  我还偷摸收“四旧”,那时候要揪出来,可能命就没了。一个街坊是知识分子家庭,老头挨斗,老太太就把家里的书分给街坊,让他们烧火使。我发现晚了,要发现早,都把它们弄回来,清乾隆版的《说文解字》、《盐铁论》……这些古书多珍贵。

  垫花盆的盘子送总统

  1984年,我调到工艺美术研究所。正赶上杂货商店卖一些深色釉瓷盘子,都是出口日本,被人家淘汰下来的,上面的釉很厚,老百姓买回去都垫花盆了。我拿来试试,发现它胎白釉深,反差很大。在深色釉上刻瓷,能形成明显的阴暗变化,有素描效果。

  “瓷器素描”越刻越浅,像人物脸上的高光点和动物身上凸起的地方,至少要刻四层才能表现出来。初学者刻着刻着,往往就乱了。刻得越白的地方,瓷器就越薄,稍不留神就把瓷盘大卸八块儿。

  1984年10月,北京市政府代表团出访日本,我第一次接受刻制礼品的任务。为中曾根康弘、东京都知事铃木俊一、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宇都宫德马等人做刻瓷肖像。之后又刻过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叙利亚前总统阿萨德、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等。

  宁卖鞋不卖活儿

  我给自己起过一个“生意名”:范旅仁,即贩履人。

  1998年9月1日,正是授予我“北京工艺美术大师”一周年的时候,单位让我们这些人要么下岗,要么分流。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是一个研究单位,不是生产单位。领导说,咱们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吃饭问题。以前我们是国家拨款进行研究,现在经费没了。我听了以后很不是滋味,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一个人活着可不是为了吃饭,人是有事业的,特别是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艺术史,如果一个工艺美术大师仅仅是为了吃饭而活着,我觉得活着都没有意思了。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何必干工艺美术呢?很多行当都比这来钱。最困难时,我在家门口摆摊卖皮鞋,每天下班高峰出去摆两小时,经常要跟工商打游击,那么苦,我手里的雕刻品始终没有卖。

  卖鞋余下的时间,我接着刻瓷。

  刻出内心的东西

  刻瓷如今已成市级非遗项目,今年初我参加了展览,一个准备搞私人博物馆的黑龙江小伙子来参观,想买我的刻瓷肖像,我不卖。他在我那儿泡了整三天,把我所有资料都看了一遍,盯着作品就不走,我看出来,他是真心为了收藏,商人没工夫看这些,他们通常是先一通褒贬,又说不到点上,就是为了砍价。

  只要碰上胡呲的人,我当场就请出,给再高价也不卖。我看他心诚,就卖给他了。他觉得我卖便宜了,回去没多久,给我寄一单反相机来。

  现在,退休金够我花,我挺知足,只想写下点“真经”留给后人,这些年发表了50多篇文章,明年还打算出本书,底稿已经写好了。我给小孙子做玩具,给杂志写谜语,我只做我觉得好玩的事,不为迎合任何人,哪怕是一方小印章,刻的都是我内心的东西。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