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把玩艺术里最精髓的一种了,它与金银器相比,少了些世俗味,所以把它与天然皎洁的玉相提并论,这样的审美正是符合中国传统思想“自然而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范畴。所以早期的陶瓷很少有画面,是讲究洁白如玉,毫无瑕疵的。比如宋代的青白瓷,温润剔透,天然琢成。至元朝,蒙古人的审美习惯成了主流,他们那些镶嵌雕刻在金银器上的花纹就逐渐附注在陶瓷上了,加之西亚,欧洲的图式也因外销瓷的定制进入到陶瓷的装饰中来。直至清代,景德镇陶瓷到达鼎峰时期,但大都追从繁复、华丽的装饰风格。
宋、明时期,道家学说、程朱理学的推广和盛行,使得陶瓷的装饰也变得疏朗起来。理学认为,太极之理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在这样的思想背景影响下,明代陶瓷装饰不再那么精密,而是疏密有致,阴阳相间。线条在青白的瓷质之间更显得有轻盈文雅之气。近代国难不断,官窑的衰末,精致的装饰不复盛行,简练而清新的中国文人画便随一些文人雅士的演练在陶瓷上展开了。珠山八友前后的陶瓷艺人为此作出开拓性的创新。此风一直延续至今,新人辈出、百花齐放。
但随着近现代多次的文化断裂,传统文人画体系没有真正的侵入到陶瓷绘画中来,从而过多的注重工艺的特性了,对于绘画的深化相对淡漠了些,故而怎样把陶瓷材料的特性运用得当,又符合时代的审美趣味和时代特征,并深化绘画的意境,是我辈身处瓷都的业者该去思考并追求的方向。可喜的是,随着艺术的发展,诸多的本土和外来的艺术家介入到陶瓷领域,使得陶瓷艺术表现有了更多的表现样式和境界。也为我们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眼界和思路,为实践创作铺垫了更多的可能性,把工艺性陶瓷推向更纯粹的艺术表达媒介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