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宣青花,古陶瓷学界专有名词,特指明代永乐、宣德两朝烧造的青花瓷。
明代永宣两朝的30余年里烧造的青花瓷,在青花瓷烧造历史上堪称稀世珍品。其异域风格的造型、浓重明艳的呈色、超凡脱俗的纹饰,被后人赞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永宣青花瓷代表了中国青花瓷制作的最高水平,它既不同于元青花瓷的热烈奔放,又有别于中晚明青花的典雅稚拙,更不同于清前期青花的明艳华美,它所体现的审美层次崇高而神圣,具有深邃无边的艺术底蕴。
当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征战之后,把一个日渐强盛的大明帝国交给他儿孙的时候,他的这些后继皇帝们便开始了他们创造奇迹,以及行为怪异的一系列举动。而在这紧随朱元璋之后的几个皇帝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大概要数永乐皇帝和宣德皇帝了--他们一个以武力夺取皇位,气吞万里如虎的朱棣;一个则是被后人戏称为"蟋蟀皇帝"的朱瞻基。那么,这个有着宏大气魄的永乐皇帝朱棣究竟做过哪些不同凡响的事情?他又是把瓷器使用到了令人怎样瞠目结舌的地步的呢?
而那个传说为"蟋蟀皇帝"的朱瞻基,真的就酷爱斗蟋蟀吗?但为什么这个时期的皇家瓷器中却看不到一件斗蟋蟀用的蟋蟀罐呢?难道是人们误解了宣德皇帝吗?他留在瓷器上的蛛丝马迹是否可以为我们揭开谜团呢?
永乐时期的青花
提起永乐皇帝朱棣,大概不少人都知道他干了很多大事,诸如:建故宫、编纂《永乐大典》、组织庞大的船队下西洋,等等。除此之外,永乐皇帝还建造了一座70多米高的墓碑,这是永乐本文拷贝于华夏陶瓷网专门为自己的父皇建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要数那座报恩寺塔,有78米高,分碑座、碑身、碑额三部分,这是为了纪念他的父母(即朱元璋和马皇后 ),白琉璃的材质,以青花做地砖,成本是非常巨大的,大概有两三公分厚。但是当时青花地砖是不被认可的,常常因为她破碎的的图案被认为是残器。
永乐时期的青花有以下三点特征:一、瓷器尺寸大,最大的有68公分;二、瓷器形制特别,主要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三、瓷器内容特别,这一时期的龙纹十分特别。还有一种特别的瓷器——压手杯,是搁在虎口的位置,胎底比较厚,底部有“永乐年制”这个字样,全世界只有三件。
永乐时期做了很多青花瓷,主要受波斯文化的影响以及苏麻离青的影响,苏麻离青是一种染色剂,制作出来的瓷器蓝中发黑,带有锡光斑,因为其展现出来的晕散美而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并因此而声名大噪。苏麻离青为中国陶瓷美学带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宣德时期的青花
提到宣德皇帝,常常有这样的说法“酷爱促织之戏”、“蟋蟀曲曲叫,宣德皇帝要”,甚至还有“以马换虫”这样的说辞。
据了解在台北故宫中有1000多件宣德瓷器,但这一时期的瓷器已逐渐脱离了波斯瓷器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青花的特点是,底部凹凸不平,胎盘光滑如幼儿光滑的皮肤,青花一束莲纹盘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这时的宣德皇帝提倡为官清廉,“青”和“莲”分别对应地与“清”“廉”谐音,从瓷器看到了文化的映射。正统、景泰、天顺这三朝没有官窑,历时28年,被称为瓷器的黑暗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