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出水——清代康雍时期外销青花瓷精品展”正在华侨博物院展出。100多件外销青花瓷,都是清康熙到雍正时期的作品,主要由瓷都景德镇生产,也有部分是福建一带的产品,品相完整,十分难得。
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史上,瓷器充当了一个别具特色的“大使”角色,早在唐代就已输出到国外,给世界带去了中国文明的实物标本,传播着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近些年来,以出口为主、在国内处于边缘地带的外销瓷,价值潜力正日益被发掘。
唐代开始中国瓷器
代代外销
外销瓷,顾名思义就是在国内窑口生产的销往海外的陶瓷品种。
“自唐代中期开始,中国瓷器便代代有外销贸易。”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叶文程介绍说,“初出国门”的瓷器,品种较为单一,主要是单色釉,外销国家以朝鲜、日本、埃及、巴基斯坦、伊拉克和泰国为主;宋元时期,外销瓷器的数量增多,外销地区范围扩大,品种也增加了不少,尤其是独具韵味的元青花瓷器一经出现,很快地就外销到日本、泰国、菲律宾、印度、伊朗、土耳其和东非沿岸等国家和地区;到了明清时期,景德镇青花瓷成为我国瓷器生产的主流,明代郑和下西洋期间,曾携带大量的瓷器,此后陶瓷得到大量的输出。清代瓷器输出的范围扩大到欧洲的大多数国家,景德镇瓷器风靡欧洲。“据荷兰东印度公司巴达维亚记载的统计数字看,该公司每年运往欧洲的瓷器竟达300万件之多。
17、18世纪,是中国外销瓷最后一个黄金期。17世纪的欧洲还无法生产硬质瓷,此时中国正处于官窑停烧,民窑在改朝换代的动荡中萎缩的局面。在历史的罅隙中,中国的外销瓷畅销欧洲上流社会,并被视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至18世纪,中国的瓷业逐渐形成一曲气势恢宏的“三重唱”——官窑瓷、民窑瓷和外销瓷,这三个声部由官窑瓷领衔,民窑瓷铺展,外销瓷和声。此次展览展出的青花瓷,就是17、18世纪中国外销瓷这一和声中最具特色的几道音符。直到19世纪上半叶,随着日本瓷器和欧洲瓷业的逐步发展,中国外销瓷的出口量逐年减少。
西方仿品与外销瓷
区分明显
清代外销瓷,除了我国传统生产的一般瓷器外,有相当一部分是按需制作、来样加工,这成为外销瓷有别于当时国内官窑、民窑瓷器的独特生产方式,这也使外销瓷同时附着上了中西方两种文化元素。
叶文程告诉记者,许多外销瓷一般都是生活用瓷,“中西合璧”,过去被认为是画蛇添足,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这些外销瓷精良的工艺和完好的品质显露出来,其所包含的大量信息,传达出的历史学术资料远比当时的官窑多,是研究中国瓷器历史和中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加上如今明清的官窑瓷器价格已经被炒得很高,普通收藏者难以涉足的情况下,一些价格便宜、瓷质精美的外销瓷,正在被国内的藏家看好。
“目前存留在国外的中国瓷器,数量众多,主要见于各国博物馆、古董店、私人收藏、沉船打捞等,除了通过商品外销外,还有少量封建社会统治者回赠给外国使者以及华侨带到国外的瓷器,这些从广义上来说都可算作外销瓷。”叶文程说,过去中国外销瓷市场那么大,几乎遍布全球,近年来,亚洲、欧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不景气,国外一些藏家选择出手收藏的瓷器,国内收藏者如果要淘宝,当前正是最好时机。
如何辨别西方仿品和真正的外销瓷?叶文程表示,鉴别难度不大。因为烧造方式不同,仿制瓷器和中国外销瓷区分明显,鉴定外销瓷与鉴定国内瓷器的标准相同,主要从胎釉、品种、造型、纹饰等方面入手。
【温馨提醒】
展览地点:华侨博物院
时间:即日起至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