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彩”?古陶瓷研究界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史》称:“在三彩器物中,有的只具备一种颜色,人们称为单彩或一彩,带两种颜色的,人们称为二彩,带有两种以上的则称为三彩。”
《中国陶瓷史》说:“从有纪年的唐墓考查,早于高宗时期的唐墓没有出土三彩陶器,这一事实似乎说明三彩陶器始作于唐高宗时期。”迄今为止,生产三彩陶瓷器的唐代窑址在四川、河南、河北、陕西等省都有发现,考古界把四川邛窑在唐、宋时期生产的三彩器叫做“邛三彩”,所以就有了“北有唐三彩,南有邛三彩”之说。四川三彩器有瓷胎的,也有陶胎的,但大多是瓷胎,用铜、铁、锰、钴等包料在釉上和釉下绘画、点染,以高温或低温一次烧成,成品色彩鲜艳,黄、绿、褐、蓝等数种颜色交相辉映,争奇斗艳。北方唐三彩与四川邛三彩有以下异同:
北方唐三彩诞生于唐代初期,开元时期鼎盛;而四川邛三彩在隋代创烧出来后工艺技术日趋成熟,其工艺技术和产品在四川一直本文出处是华夏陶瓷网延续至明清。瓷胎邛三彩工艺水平的最高峰是在五代前后,深受邛窑工艺影响的成都琉璃厂窑在宋代大量烧制陶制三彩器(主要是人物俑),在四川被称作“宋三彩”,琉璃厂窑明代生产的三彩琉璃陶器(以建筑构件居多)则被人们叫做“明三彩”或“琉璃器”。
北方唐三彩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适应厚葬风气而兴盛起来的,主要为随葬品,生活用器较少,大型雕塑作品以动物和人物造型居多,工艺精湛;而四川邛三彩器物面向市场,既有陈设器、实用器,也有冥器,种类繁多,相对来说,小件器物居多,其工艺复杂多样,作品乖巧耐看。
北方唐三彩采用有毒的低温铅釉,仅以平涂釉料作为装饰,烧成温度低,釉面容易腐蚀和剥落;而四川高温邛三彩采用无铅釉,以高温或较高温度一次烧成,胎釉结合紧密,釉面不易脱落。
北方唐三彩和四川邛三彩有一个显著共同点,均以多色釉料交错、间隔施用,烧成后色料垂流交融,釉面斑驳淋漓,斑块、点线交错,色彩艳丽晕散,多彩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