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美术大辞典》解释:肌理在造型艺术中专指由于材料的不同配列、组合和构成而具有不同的肌理特征,从而给人感觉质感和视觉质感。肌理一般包括质地、手感……纹理等内涵。陶瓷艺术里的肌理,可以是在泥料上留有划痕、压印、堆砌等;或是釉面纷繁的色泽质感效果;又或是画料肌理(类似于国画晕染泼洒、油画的刮彩等)。不论是怎样的形式,肌理一一就是在陶瓷作品表面留有创作的痕迹。
肌理作为直接呈现的形式元素之一,是材质与技法的表现,也就是作用于材质上的迹,它具有触感性质同时又具有视觉的客观形态,是陶瓷艺术品构成的物质性载体。肌理能具体细腻的反映出不同形态的差异,传递不同的信息。当创作者赋予陶瓷材料痕迹,如此的痕迹转化成作品形态时,最终成就了作品视觉上有力而丰富的语言。肌理作为语言,能够展现出陶艺各种不同的风格。陶艺肌理受控于制作者之手,是主体有意识的在作品创作成型过程中进行的艺术情感表达。这种“有意识”体现在陶瓷艺术家对肌理创作的驾驭能力。
肌理的创造
肌理的创造不可能完全凭借空想,它必须有根源可寻。这个根源就是创作者对其所处的当下社会中纷繁复杂现象的强烈感受。只要我们把握基本创造过程,就能以主动的姿态直面诉说的情感内容。陶瓷肌理有具象肌理和抽象肌理。具象肌理是直接通过知觉感受到的肌理,它包括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在陶艺创作中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的运用是直接模仿、挪用,因此属于再造性肌理,所以就表达语言性质来看,具象肌理是创造性肌理;意象肌理的本质上既是艺术家有感而发的内心幻象,更是对现实的升华,凝聚着艺术家特殊感受,所以当艺术家将它转化为具体的视觉状态时,虽然处于似与不似之间,却能够让作者与观众共同造成一种气氛效果,是艺术表达的有效方式。意象肌理较具象肌理灵活多变,它是可以根据情感表现的需要有针对性的想象产生出来的。
具象肌理的创造
视觉肌理就是对一切外部事物表面痕迹、质感的捕捉。它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你的知识经验范围内亦或是非知识经验范围,不需要经过感情体验,只是通过最基本的视觉系统就可以识别出来的,并形成具体视象的。例如:土地的干裂、树叶的纹脉、老树皮、奇石、玉和翡翠的内质纹理、动物的皮毛纹理、动物留在树枝上的爪痕等等。如上图是一件陶艺《豆腐装置艺术》它更多地运用“眼睛”和“思考”。作品摆在一个大空间里,感觉就像进入卖场的豆腐摊位一样。这个卖场空间其实原本就是人们生活习惯里的一部分,即使它悄悄地起着变化我们也没注意过,现在超市俨然成了人们首选的消费场所,所以从前那些传统的叫卖小摊位,正悄然地离开现代的生活环境。作者正是运用视觉肌理的模仿性能,为这些即将退出生活舞台的场景做真实的记录。
触觉肌理是一种近距离的体验感觉,我们通常是由手来完成这项体验的。它只能通过直接接触,一点一点的探察事物的形状。相较视觉与听觉,它的对象都具有实体性质。而且实体对象给予我们承受的一种作用力。这种力的体验感觉是一种直觉式的,发生在感情经验之前的。例如:砂纸的摩擦颗粒、真丝的柔滑、荔枝还有榴莲的果皮、鱼鳞等等。陶瓷艺术品运用仿制触觉肌理时,它主要突出表现的是某种物质逼真的质感所带来的想要触摸情绪,或者是经由夸张变形表现作品所具有的一定触感力觉的形式。加拿大陶艺家玛丽莲·莱文善于运用视觉肌理的模仿,如图她专门烧制仿皮制品的陶艺。她的技术相当高超,几乎让你难以分辨真伪。会让你有一种想亲自触摸辨别的欲望。从古至今,我们感受陶瓷艺术脱离不了触感,材质、体积、质感都是触感信息。对陶艺家而言,当手与泥
相触时,独特的质感悠然而生,他们跟随触感的引导,留下各种为之动容的痕迹,这样的作品能够让我们沉浸在自然气息的沐浴中。
抽象肌理的创造
意象肌理不同于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的直接感受性,虽然它也依赖于感觉系统,但它更倾向一种心理感受力,这种‘力’的源来自外界,但作用于“心”上。“意象”是用来表示外部事物综合感受之“非实体性”的存在。把外部事物转换成意象,是由艺术的陈述在事物之间造成一种想象性的思维关联。意象是心理的思维联想过程,可是却不能专在内心搜寻意象的踪迹,意象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寻找。所以,意象肌理也可以说成是艺术家对外界景象或是某种情境产生的一种情绪抽象符号。例如:自然的风光、文学作品、音乐、舞蹈、运动、书法、影视等等。由作用于心理的不同感受形式来区分意象肌理,可分两类:视觉异化和触觉刺激。
视觉异化是心理视觉感受,相较直观视觉感受多了一层心理二次抽象的过程。例如:舞蹈是一门通过感受其动态来欣赏的艺术门类,所以当陶瓷艺术家表现美妙的舞蹈形态时,可以将其动态固化,结合想象把舞蹈轨迹的刹那运用陶瓷肌理语言将它的形式美表现出来。如图外国陶艺家Annika Teder的作品《舞蹈之三》,运用制模技法,将边缘作为运动状态的走势,然后利用釉色深浅的搭配,将舞蹈的肢体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触觉刺激是心理受到“力”的一种感觉。触觉刺激的意象同样是心理抽象过程。刺激物在心理留下感觉的同时,抽象功能也及时地把刺激物抽象成了符号或者是概念,从而心理就遗留下了这样的物与力的联系。如右图这件陶艺作品,它同样是抽象肌理,感觉很像海浪击打岩石的时候泛起的浪花,棱角分明很有力度,视觉上的面有凸起陷下的起伏变化,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将这些边缘软化一下,面的处理也平缓些,是不会有这样的刺激效果的。意象肌理的创造和使用环节里都体现出很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有利于形成多种多样的肌理风格,丰富陶瓷语言。
小 结
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知识形态,综合、交汇、碰撞的大变革时期。寻找切合时代的思考方式和探讨新的创作语境是发展的必然。肌理痕迹作为陶瓷艺术直面观赏者的创作元素,它的创新能最直接、最强烈地抓住观赏者的内心。肌理的创造,不单是材质、工艺层面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肌理痕迹作为表达情感的语言,创造的内质来自艺术家的内心情感意象。丰富的情感决定了肌理样式的变幻莫测,也决定了肌理语言在陶瓷艺术创作中运用的无限可能性与灵活性。陶艺肌理作为视觉语言,它的创造性一方面真切地诉说出创作者个性化的情感内容,另一方面激化了艺术家创作灵感和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