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唐山2月13日电(张明月)唐山市区是一块资源宝地。煤、铁、石灰石、耐火粘土等资源蕴藏量均十分丰富。就耐火粘土矿床(点)储量来说,据专业人士统计,开平至古冶一带计有产地11处,累计探明储量达88301万吨。耐火粘土分为4种,其中有一种高铝粘土,近八九十年来已作为耐火矾土矿开采。较早利用开平耐火粘土的年代,可追溯到明清两朝。在古开平(包括今唐山市区)自明朝开始就已用土法开采,用以烧制陶瓷器。这里的粘土资源为唐山瓷器诞生提供了条件。
唐山的瓷器烧制究竟源于何时何地呢?据民间相传,唐山自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开始有粗瓷生产。此时有来自山西介休县的田氏、范氏两家移民,带来制缸技术;利用这里的耐火粘土,唐山陶瓷应运而生。两家窑都不雇外人,属于家庭手工作坊。田氏、范氏两家居址在今路北区弯道山公园地区,后来居民增多,形成村庄,称“缸窑村”(今西缸窑)。继而有山东枣林庄的秦氏迁来,居今弯道山公园以东地区,而后称秦家庄(今东缸窑)。秦家以种田为生,到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年)已成为当地富户。这时,有常姓人家也从山东枣林庄移居这里。常家会制作缸、盆,于是秦家出资,雇常家人做工,兴办窑厂,利用这里的耐火粘土,也烧制大缸,始名“陶成局”。两村东西相望,分别被人们命名为“西缸窑”和“东缸窑”。
在田氏、范氏和秦氏、常氏移民到此地之前,此地并没有任何烧制大缸(民用水缸)的记载和传说。因此可以认为“缸窑”(村)地名形成是在田、范两家和秦、常两家迁来以后才逐渐出现的。如此说来,那么在此之前,该地又叫什么名字呢?
在六七十年前,民间相传,弯道山原名“豌豆山”。原本是一个小山包,位于唐山(今大城山)北约3公里,是一座海拔约20米的荒丘。明初属滦州曹家口社之地。当时农家在这里种些豌豆,故而名为豌豆山。
豌豆山又怎么改称弯道山了?这是因为这里地下浅层的耐火粘土适宜烧制陶瓷。采掘粘土的场所与烧制大缸的作坊、窑地之间有一条弯道相接;又因为“豌豆”与“弯道”谐音,天长日久“豌豆山”之名遂被改称为“弯道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