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日本京都橘大学、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馆、浙江博物馆、深圳博物馆、深圳文物考古研究所、震旦博物馆、复旦大学等近20位中日古陶瓷学者相聚在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围绕着“中国古陶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日对话”这个主题进行了热烈而高水平的学术讨论。
研讨会上半场,各位专家学者听取了京都橘大学文化财学科教授,国际知名的中国古陶瓷专家弓场纪知先生的主题演讲——《日本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作为日本中国古陶瓷研究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弓场先生简明扼要地梳理了日本的中国陶瓷研究史上的代表人物、重要展览、藏品及研究的系列出版物,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刘新园先生、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主任陆明华研究员先后就相关问题与弓场先生进行探讨,中国学者高度评价了日本学界对于中国古陶瓷研究的贡献,认为其优势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为日本丰富的中国古陶瓷收藏,日本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鲜明的学术观点,以及精致的出版物和学术论文。
研讨会下半场的讨论主题聚焦于中国的古陶瓷研究。浙江博物馆副馆长李刚研究员从自己多年的研究实践出发,提出四点思考,分别是青瓷的起源问题,陶瓷“史”的概念问题,哥窑研究中的困惑以及科学测试手段的运用问题。深圳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任志录研究员呼吁陶瓷研究需要开放的心态,除考古资料外,还应关注基本建设中出土的新资料。从研究方法上,提倡科学方法的训练,呼吁由鉴赏而转化为研究。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研究员和上海博物馆陆明华研究员都就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陶瓷研究要从千人一面的套路中有所突破。郭学雷先生以深圳博物馆近年来陶瓷专题展的策展经验,谈到陶瓷研究的方法论,倡导宏观视野下对器物的多视角观察,多角度切入。陆明华和郭学雷两位研究员都提到学界前辈刘新园先生的研究,认为很具开拓性,是很好的示范,并期待今后能有更多的具有开拓创新的研究,提升古陶瓷研究的水平。上海博物馆周丽丽研究员就陶瓷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风俗,古陶瓷研究中的切入点等问题发表了看法,震旦博物馆副馆长廖宝秀研究员就台湾的古陶瓷研究及人才培养简要地作了介绍。
最后,刘新园先生进行了总结发言,并对年轻学子提出了殷切期望。他特别提到了工艺研究的重要性,指出陶瓷是中国人最富创造性的领域,虽然中国科技传统中缺乏西方精密逻辑推理与精确的实验数据,但制作出来的陶瓷器却堪比这两种要素的完美结合。这样的奇技天工究竟是如何完成的,这是刘先生寄望后辈去认真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