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容山下,圭江河畔,一片物华天宝的沃土,一块人杰地灵的宝地。
她是邓小平同志的亲密战友——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李明瑞的家乡,以陶瓷之乡、水泥之乡、建筑之乡、水稻高产之乡、广西的第二大侨乡、中国荔枝之乡和世界铜鼓王的故乡享誉海内外,已连续九届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她就是桂东南大地上的璀璨明珠、走向世界的中国陶瓷名城——广西北流市。
近几年来,北流市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科学发展的阳光雨露,实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2011年,北流市获得了中国陶瓷名城、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市)、全国素质教育先进示范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县(市)、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区依法行政先进县(市)、全区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区人口计生工作创新奖、广西第七届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竞赛县级市特等奖等30多项全区性、全国性荣誉,知名度和美誉度日益提升。特别是随着2011年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她“中国陶瓷名城”荣誉称号,“千年瓷乡”——北流作为我国岭南陶瓷文化的一朵千年奇葩,再次鲜艳绽放,广受外界热颂。
千年窑火繁衍不息
北流是我国岭南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追忆北流的制陶史,最早可以上溯到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夏朝至商代,当时便出现了私有制陶作坊;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印纹陶器,秦汉朝代出现胎陶及“原始青瓷”特征的陶器。三国至两晋时期,出现了器具造型浑厚饱满、讲究,釉层加厚、烧结良好的的陶器;隋唐之交,出现烧成温度超过1000℃,釉色除黄、灰色外,还有偏绿、微黑甚至褐色,釉面光亮明快无裂纹的陶器;东汉时期出现制陶富民坊,东汉末年至南北朝出现了较高温度烧成的制瓷工艺。
经历千百年的形成发展期后,从宋代开始,北流制陶业进入了繁荣鼎盛期。北宋后期,北流河流域迅速成为南方最重要的产瓷区之一,形成“昼则白烟掩遮天空,夜则红焰烧天”的生产盛况,产品销往国内外。据考古发现,平政镇岭垌村方圆20多公里的区域内就有10多个窑区,100多条瓷窑,规模之大,全国少见;品种之多,称雄两广;工艺之高,令人叫绝。考古专家考证,北流陶瓷无论质量、品种、规模,均处于当时世界前列。
历史翻到明末清初,北流制陶业从南向北铺开,瓷窑的数量、产量超过宋代鼎盛时期,以影青瓷和青花瓷为主的产品形成品牌,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巧,还是风格,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北流产品打上历史的胎记源源不断地上中原、下梧州、进广州,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飘洋过海、进军世界。
创新争先产业崛起
解放后,北流制瓷业承传历史、创新争先、塑造品牌,又迈开步伐走上新的征程。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轻工部、广西轻工业厅就在北流投资兴建了年产500万件普通日用陶瓷的生产线,并基本实现机械化;之后又建成国内领先水平的煤烧隧道窑,首次使用长石釉生产高温硬质日用细瓷,以瓷质细腻,光洁度好、釉面硬度高、热稳定性好、无铅镉溶出、色泽白里泛青等特色,被认可作为出口瓷;70年代初又成功开发生产了具有淡雅、朴素、洁白的釉下五彩瓷及优美、清新的釉下彩贴花产品。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圭江两岸的时候,北流率先在全国建成使用煤烧烤花辊道窑,成功生产出16吋、18吋釉下彩鱼盘,深受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宾馆的青睐。釉上、釉下贴花等配套的中、西餐具、茶具争妍斗艳,青花红绿彩和釉上五彩、金彩、银彩异彩纷呈。1986年起,北流建设占地1000多亩,包括10多家陶瓷企业及配套企业在内的陶瓷城,陶瓷走向规模化生产。2003年开工建设占地13.45平方公里的广西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到2011年底,入园的陶瓷及其配套企业40多家。
近年来,北流市积极实行“扶优扶强”政策,促进陶瓷产业向多元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以日用陶瓷为主、建筑陶瓷等其它陶瓷为辅、配套产业同时发展的局面。一个个带“陶”字号的园区、厂校、中心不断涌现,一条条加工、服务、包装、物流的产业链不断延长。全市60多家企业窑火生生不息,203座窑炉炉火通红,6万多从业人员用辛勤的汗水每年生产出15亿件产品,创造出49亿元的年产值,年实现税利3亿多元。
目前,北流拥有省级陶瓷工业园区、省级日用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广西日用陶瓷工程人才小高地、广西日用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陶瓷职业技术学校、景德镇陶瓷学院函授站,以自己雄厚的实力成为全国日用陶瓷四大产区和出口基地之一,涌现出以三环、老田、仲礼、铭超、锦昌、悦兴、永达等为代表的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陶瓷企业,其中有3家企业入选全国日用陶瓷企业50强。龙头企业广西三环企业集团的产量、销售收入、出口创汇连年在全国同行中名列前茅,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称号。
科学发展再铸辉煌
北流因陶瓷而闻名,因陶瓷而兴旺,成为 “聚宝盆”、“人才库”。 5000多技术大军汇集在这里,发挥才干、释放才能、展示才华,为南方瓷都增光添彩。近年来,他们承担和开发了国家、省、市技术创新项目220多个,用双手捧回了授权专利229项、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6个。陶瓷厂家纷纷以质量成本创效益开展企业现代管理。全市共有40多家陶瓷企业获得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产品符合输美认证和出口日用陶瓷质量许可证要求。目前,日用陶瓷已经成为北流工业中最大的支柱产业,其出口额、规模工业产值分别占全市的70%和26%。陶瓷产品90%以上出口,世界五大洲86个国家和地区都可以看到北流陶瓷,出口量占广西80%以上,约占全国7%。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北流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一起上,让陶瓷品牌在国际打响、在国内叫响。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为了确保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北流市积极实施“退二进三”城市发展战略,将城北区的陶瓷企业全部搬迁到工业园区改造升级,并在原址上建设陶瓷展贸项目。集陶瓷会展、商贸、技术研发交流、文化、物流集散、旅游于一体的北流国际陶瓷展贸城首期工程就是北流实施“退二进三”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之一。
2011年,北流人以“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胆识和气魄,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提出创建“中国陶瓷名城”并举办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当年10月24日至26日,首届国际陶瓷博览会在北流成功举办,会上,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北流“中国陶瓷名城”称号。首届陶博会,吸引了来自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等8个国家、地区以及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等国内20多个省、市、区16个代表团共3500多人参加,共签约项目140个,项目投资总额176亿元,贸易合同40.08亿元,销售成交总额达到25亿元。2012年4月18日-20日,第二届陶博会将在北流市隆重举办,以此为契机,北流致力将陶博会打造成为“金不换” 品牌和永不落幕的陶瓷文化盛会。
目前,北流正在着力实施陶瓷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陶瓷产业要实现超百亿的目标,打造绿色瓷城、文化瓷城、商贸瓷城。到2015年,力争日用陶瓷年产量30亿件,建筑陶瓷8000万平方米,年产值130亿元,年创税利7亿元以上,出口创汇5亿美元,把北流建设成中国南方最大的陶瓷商贸集散中心和中国日用陶瓷出口基地。
北流陶瓷这一巨轮正以创建“中国日用陶瓷出口基地”为契机,乘着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的东风,劈波斩浪,勇往直前,驶出广西、走出中国、奔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