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龙德会长就陶瓷行业发展形势发表重要讲话以“三新”为支撑实现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发展的一控制三转变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 乔龙德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的各位会长、副会长、企业界的同志们:
在这2012中国国际陶瓷技术装备及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品展览会开幕,以及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会长扩大会议召开之际,我们在广州召开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主要目的就是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建筑卫生陶瓷产业面对的挑战,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建材联合会对本次会议的议题寄予了很大的期望,驻会的和不驻会的共有九位副会长参加了会议。
当前,包括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在内的建材工业正处于重要的转折期,既面对着新的、更高要求的发展空间,也面临着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艰巨的挑战。一场竞争更为激励、标准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的新的优胜劣汰已经开始。各位副会长和一些大企业的代表结合当前行业形势,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围绕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控制总量、创新技术、提升标准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有利于规范和指导行业发展的意见。下面我就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成绩、问题以及如何加快转型升级,讲几点意见:
一、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我国不仅是世界建筑卫生陶瓷最大的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消费国和出口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业发展、进步最快的一个时期。主要特点是:
1、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民营经济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建筑卫生陶瓷业的快速发展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到2011年我国的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产品产量分别达到了92亿平方米和1.7亿件,其销售收入分别达到3223亿元和431亿元。
2、技术进步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并在一些领域有新的突破
“十一五”期间,主要在采用大型高效节能窑炉技术,微晶复合陶瓷砖和陶瓷薄板生产技术,仿古砖装饰技术创新,新型色釉料开发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和突破。卫生陶瓷节水工艺及配件开发,高压注浆技术等得到完善与推广,卫生洁具向整体配套发展。特别是我国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晶复合陶瓷砖生产技术,自主研发的大规格建筑陶瓷薄板生产技术及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代表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技术进步的标志性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共有22个项目获得建材行业科技进步奖,27个项目获得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
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布局更趋合理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产品结构由中低档为主已转向高中低档共存并趋向中高档为主,基本满足了建筑市场和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快,陶瓷产业的布局更加贴近市场,一批有实力的优势陶瓷企业产业转移,异地扩张,形成了三十余个各具特色的陶瓷产区,使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中西部陶瓷生产基地迅速崛起。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在产业转移中更新了技术、扩大了规模,拉近了与国际先进企业的距离,有的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4、节能减排工作得到加强,效果逐渐显现
各省市区政府针对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产业聚集,污染排放集中的特点,出台很多约束性限制性的节能减排政策,推动了陶瓷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广东佛山等地区的政府还制定了具体的排放标准,山东淄博市政府出台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整顿治理环境的措施取得明显效果。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大的企业注重技术创新降低能耗和排放,加强了管理和考核,使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单位能耗和排放逐年有所降低。
5、出口保持增长
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建筑陶瓷出口国。随着产品质量提升,使建筑卫生陶瓷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尤其是陶瓷砖出口额年均增长26%,卫生陶瓷出口年均增长10%,一部分技术装备也已打到国外市场,成为建材行业除玻纤、石材之外出口较好的产业。
总之,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是有目共睹的,成绩应该充分肯定。
但是,发展中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和矛盾,而且有些问题还是相当严重的:
一是产能过剩问题日趋突出,仍然以增量为主的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和低水平竞争不断加剧;
二是产业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集中度低,企业数量多,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规模以上企业),具有高科技技术装备的企业少,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也相对少;
三是关键的核心技术创新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少,自主品牌少,在设计创意、工艺提升、造型改进、配方提升等方面都存在不小差距,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自主品牌影响力弱,价位相对低,出口产品多数为贴牌生产,大而不强的特征十分明显;
四是节能减排工作相对滞后,显得比较被动,不达标和不依标生产的企业仍然占相当部分,影响了整个行业节能减排的步伐。
五是经济效益有待提高,虽然2011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65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61亿元,但多数企业效益低下,市场不景气时马上下滑到亏损的边缘甚至严重亏损。
这些充分表明,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与我国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所面临的问题不但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从总体上看形势还更严峻得多。这是因为除了一些共性的客观条件之外,从总体上看建筑卫生陶瓷企业有一些企业领导的思想境界不高,缺乏战略意识,只求扩张,不太懂得经济规律和事物规律,没有思想、没有战略思维、没有把握规律的哲学理论,存在盲目性。自以为自己已经是企业家了,如果这样都成为企业家的话,企业家也太好当了,有了钱投资办两条生产线就是企业家了吗?因此虽然行业发展的其他问题也要解决,但从总体上讲,提升这个行业中企业领头人队伍的素质则是根本的根本,关键的关键。
我去年四月上任之后,对建材行业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明确提出了建材工业面临的六大挑战:一是建材行业结构调整仍然是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要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点;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较少、技术储备不足使转型升级缺乏技术引领支撑,因此要把科技创新作为行业发展的关键点;三是建材行业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又紧迫,但目前既缺乏新的技术支撑,又缺乏独立的政策支持和针对性强的措施,应当把其作为行业发展进步的主攻点;四是资源配置水平与利用效率既有潜能又有空间,必须把实现资源能源效益型作为企业未来优化存量、提升发展水平的支撑点;五是与建设、设计、施工、环保等上下游关联部门合作、联手求得共赢,这应该被视为拓展市场、取得新的发展空间的着力点;六是构筑新的国际合作与贸易新框架,以“走出去”经营兴办实体扩大我国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作为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六大挑战对建筑卫生陶瓷产业来说也是适用的。
同时,从我国建材行业面对的形势和挑战来说,建材行业的发展存在三大矛盾:第一、传统建材产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既不能继续按原有方式发展了,但是如果不发展,整个建材行业就会萎缩,就会落后,这就是必须发展但不能延续过去的发展方式之间的矛盾,必须转型升级开拓新的发展方式。第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主要是加大加快发展新材料、新兴产业、绿色节能建筑材料,但是我们缺乏科研投入与技术储备、缺乏新技术转化的成果,这就是需要与短缺之间的矛盾。第三、节能减排的政策法规日渐严格,制约性政策和措施还会不断增加,而以窑炉加矿业为特征的建材行业客观上是能耗和排放大户,但既缺乏资金、也缺乏能依赖的技术支撑、更缺乏政府对建材行业独特的政策扶持,客观上巨大压力与主观上实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总体来说,无论是建材工业还是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现在都已经到了一个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正视问题,统一认识,拿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才能把未来发展引上科学轨道,实现科学发展。
二、以“三新”为支撑,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发展要实现一控制、三转变
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推进、实施,当前,我们正在研究建材工业发展战略的第三阶段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大不强”,主要是跟随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发展的“跟随”时期;第二个阶段是大而不强,实施“由大变强”,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能够具备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个时期可谓“追赶”时期;当前,我国建材主要产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已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在主要产品已经达到全球的50%以上之后我国建材工业即将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超越与引领”时期。
第三阶段战略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到“十二五”末,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要超越与引领世界水泥工业的发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浮法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池窑玻璃纤维等主要行业技术与装备水平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在一些领域有所超越;到“十二五”末,基本完成淘汰水泥、平板玻璃和建筑卫生陶瓷落后产能的任务;低能耗新兴产业和制品加工业等产品的累计工业增加值在全行业的比重超过一半以上;在国际建材领域要有话语权,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要实现上述目标,建材工业当务之急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资源、能源效益型和低排放生产。
包括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在内的我国主要传统建材的产量都已经占到全球产量的50%以上,还有相当一部分产能没有发挥,而且还有一些新建项目尚未投产。一些产业的产量已经处于全局性、全方位过剩,甚至是永久性过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再进行增量式的发展,就等于我们自觉地进入了“盲目式”的发展怪圈了。当然,不进行增量发展”不等于“不发展”,而是要转入更高层次、更为经济的发展,否则整个建材行业必将出现下滑和萎缩,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必将会减少,与其他工业系统相比就会落后。因此发展的方式、路径和模式必须要改变,其目的是在控制新的增量同时,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达到更高附加值更大效益的发展。这个发展的基点和原则是建立在不增加产量、不增加总的能耗、不增加总的物耗和资源消耗,不增加排放总量的前提下,使总产值、销售收入和经济效益以超过增量为主要手段的发展期,要变“资源能源消耗型”转向“资源能源附加值型”,这就是我们的目标。而关键就在于提升技术、以新技术支撑新发展。要依靠提升产品标准和档次,做精品,做文化,做艺术,做品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和功能价值,增加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
改变发展方式不是口号而是行动,而是决定命运的行动,转变要有目标,转型要有支撑,因此建筑卫生陶瓷产业要以“三新”为支撑实现“一控制”和“三转变”。
一是坚决控制总量,遏制新增产能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发展与建材其他产业发展相比,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以民营经济为主发展起来,在后期国家几乎没有投资,由于不需要国家政府部门审批,不需国家投资,因此容易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决策程序简便、发展快,应该说在当时国家缺少投入的情况下,这条路径是正确有效的。其二,由于第一个原因导致政府、行业部门相对地对陶瓷产业的发展缺乏总体布局与引领、调控,缺乏标准的及时制定与修订,缺乏对关键技术的组织攻关和新技术的创新与提供,缺乏对落后产能和能耗高、排放高的企业的约束和管理,使之造成规模相对小、企业数量多、技术含量比较低、节能减排行动慢的原因之一。面对今天的形势,必须改变发展方式,一副过去曾经有作用的药,今天必须更换了,因为再吃下去病情会越来越严重了。也就是说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不能再自由盲目发展了,不能继续原有的发展模式,必须改变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改变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这就是要强化规划指导,加强行业管理,实施总量控制,遏制新增产能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提升进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地说,对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发展,也要实施总量控制,禁止用现有技术水平新建扩建生产线,新建项目的审批与核准也要实现上收并创造条件实施核准制度,对卫生洁具件和陶瓷砖的标准,空缺的要健全,标准水平低,尤其质量和节能减排方面门槛低的标准要废除,要创新提升标准。对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档、能耗高、污染环境严重的必须列出淘汰目录,实施淘汰政策,让其出局。
二是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为了更好地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必须实现三个转变。第一: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由以增量和速度为主的增长方式,果断地转向以创新技术、提高质量、提升创意设计水平和增加附加值和精品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轨道上来。新的发展要围绕与世界先进技术和装备对标,要围绕增加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要围绕节能减排和资源能源效益型,使发展立足在更高的层面,立足更经济、更体现效益,履行社会责任。
第二转变行业管理方式,强化对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指导和协调。各级行业协会和企业要更多地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与指导,使政府更多地指导与监督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发展,在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制定和准入条件方面加强对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宏观调控。各级协会组织要更多地组织与协调行业资源,推荐新技术和新产品目录供企业发展选择,更多地出台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质量标准、产品标准、能耗和减排标准。政策出台在政府,而推动政策出台的作为在行业协会。各级行业协会组织要更多地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发现先进典型,分析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指导行业自律、加强行业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第三转变企业经营方式和经营模式。要改变单打独斗式的粗放型经营方式,使企业经营方式转变为有战略指导,有品牌支撑,有社会支持、符合经济规律的现代化企业经营;由规模小、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竞争力弱的经营模式转向集约化、规模化、差异化和有集中度的经营模式;由单纯的以利为本、以自己的需要为本,以近期利益为本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转到服从国家整体利益、有利行业健康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兼之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轨道上来。企业利益寓于行业利益,企业发展寓于社会进步,把企业的发展目标建立在国家人民利益和企业成长融合一体的基础上。。
为了有效地实现“一个控制三个转变”,必须用“三新”作为实现转变的主要抓手。因为控制总量和新的增量既要用产业政策导向、更要用新标准提高进入门槛,还要用法规政策淘汰落后产能;转变发展方式,要靠技术支撑,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提供产业发展的技术成果,提供支撑转型升级的产品;转变行业管理方式,同样在现阶段主要抓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标准的创新提升,抓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标准的制定和检测、认证等手段的健全,抓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与实施办法;转变企业经营方式同样要在规划引导、技术支撑、资源效率的基础上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和资源能源效益型,推动企业合理布局,推动企业联合重组与兼并整合,做强做大。
因此,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制定的力度和争取出台的力度。要围绕控制总量,提高准入门槛,优化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的需要,在取得政府支持的前提下,及时出台一批产业政策。将行业发展引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和更加科学的轨道上。在今明两年制定出台一批新的产业政策:第一建材联合会会同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要加强与工信部等国家有关部门沟通,争取编制出台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准入条件等产业政策。在提高新建生产线准入门槛的同时,通过加强调控和监督,重点控制总量、遏制新增产能,加快出台淘汰落后产能的目录等政策法规,改变目前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产能过剩日益突出、生产无序的局面。第二,要会同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向海关总署提出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建议。通过调整出口退税政策,鼓励高附加值、高新技术和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和有限的资源,改变行业产品同质化、自主品牌影响力弱、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局面。
二是抓好科技创新,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与保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和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今明两年在推进建筑卫生陶瓷新技术发展方面:第一,要积极推进建筑陶瓷薄型化、卫生陶瓷轻量化技术及装备应用研究。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向薄型化、轻量化方向发展,改变行业管理水平落后,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高、环境负荷重的状况。第二,推动陶瓷装饰的喷墨印刷技术开发与装备研制。增加陶瓷产品的艺术和文化内涵,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第三,要研究开发卫生陶瓷高压注浆成型技术及装备。提高卫生陶瓷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改善工人劳动条件,提升卫生陶瓷生产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第四,开展陶瓷窑炉及综合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开发。通过组织产学研联盟开展节能窑炉技术的研究,开展陶瓷生产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装备,在粉尘、噪音、减碳、SO2、NOx等排放指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的研究与公关,显著降低陶瓷产品的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第五,组织干法制粉工艺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开发。通过支持陶瓷研究院和大企业开展陶瓷砖干法制粉技术前期可行性基础研究,协助争取国家支持、地方政府补贴,采用企业部分自筹经费的方式在国内研发建设1-2条年产300万平方米的陶瓷砖干法生产示范线。实现节约原料设备投资30%,节约粉磨电耗55%,节约原料干燥热耗80%,节约水耗70%,达到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减少CO2及其它废弃物的排放的目标,实现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第六,组织推进挤出成型低能耗短流程生产工艺的研发。有效降低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资源、能源的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支持相关研究单位完善空心板挤出成型生产工艺技术及技术装备研究,缩短陶瓷砖生产流程,减少喷雾干燥投入及干燥能源消耗;研究使用硬塑挤出、辊压带式等成型方式生产薄型陶瓷墙地砖,降低喷雾干燥过程及烧制耗能;加大空心陶瓷板产品的推广应用。
三是创新标准,引领发展。用好标准、创新标准、提升标准是引领行业发展的科学支撑,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多种举措中最为重要最为有效的支撑。它是解决当前产能过剩,提高行业进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最有效的手段。建材联合会不仅管理着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同时也是国内唯一对口建筑卫生陶瓷和特种陶瓷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行业组织,我会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正式成员一直参加ISO国际会议、完成ISO标准的日常投票和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截止2011年底,已经制定了陶瓷领域标准项目共137项(其中国家标准69项,行业标准59项)。
当前建筑卫生陶瓷行业部分标准急须制定、提升和修订,服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今明两年要围绕建筑陶瓷薄型化和卫生陶瓷轻量化及节能减排,加快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标准的提升与制修订。今明两年标准工作重点:第一,加快一批新标准的制定工作。、重点开展《薄型陶瓷砖》、《陶瓷雕刻砖》、《陶瓷机械术语》、《辊道式烧成窑炉》、《碳化硅质高温陶瓷膜过滤元件》、《陶瓷轴承氮化硅球》、《造纸机用全陶瓷面板》等一批新标准的制定工作。尤其是陶瓷砖的减薄限厚,对节能减排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也对行业的转型升级起到引领作用。目前福建省、广东省相继制定了地方标准,但还缺乏全国标准,为此我们已经申报了《薄型陶瓷砖》行业标准,已经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今年第一批计划中下达,制定工作已经启动,计划今年年底完成《薄型陶瓷砖》标准制定任务。第二,加快提升现有标准。为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提升行业发展水平,组织对现行《建筑卫生陶瓷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微晶玻璃陶瓷复合砖》、《卫生陶瓷》、《陶瓷砖》、《陶瓷砖试验方法》、《陶瓷瓷质砖抛光技术装备》及《陶瓷砖自动液压机》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修订和提升。其中,《建筑卫生陶瓷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标准的修订,将进一步细化能耗测算程序,降低能耗限额值,提高准入门槛,将成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技术支撑;《卫生陶瓷》国家标准的修订,将以轻量化、节水型为出发点,以降低资源能源消耗;《陶瓷砖》国家标准的修订着重点要放在减薄上,引领行业朝薄型化方向发展。《陶瓷瓷质砖抛光技术装备》及《陶瓷砖自动液压机》等陶瓷装备行业标准的修订,将针对陶瓷机械技术发展和保证产品质量水平提出修订意见,不仅规范陶瓷机械装备质量,也为推广先进装备在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广泛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使标准真正起到引领行业发展,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我们相信随着“三新”的创新和提升,随着“三新”的陆续出台,我国建筑卫生陶瓷的发展将会出现一个新的转折,将迈进新的更高水平。
三、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和协会当前的主要工作
近几年建筑陶瓷产能增长过快导致供需失衡矛盾加剧,加之受到房地产开发增速下降的影响,各地建陶企业都强烈感受到市场竞争压力日益增大,2012年一季度大部分建陶企业的利润率和效益低于去年同期。在出口和内需增速下降的背景下,卫生洁具企业(尤其是出口型企业)经营相对更为困难。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发展形势严峻,为此当前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随着广东佛山、福建闽清和泉洲、山东淄博等地建筑陶瓷产业的大规模转移,目前除海南、北京和西藏外,各地都陆续有陶瓷企业落户。多年来,由于一些陶瓷企业只看重短期利益,哪个产品好卖,大家就一窝蜂的上生产线,建筑卫生陶瓷厂一家连着一家,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在总量严重过剩的形势下,坚决遏制新增产能,严格控制总量,尤其要遏制同类水平新增产能,按照工信部将要发布的《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优先发展的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目录,在总量控制、淘汰落后产能、等量置换的前提下实现产业转移和新的产业布局、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污染企业的异地转移。
2、培育大企业集团,加快产业兼并重组进程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是一个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多数企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规模总体偏小。要组织与引导行业的龙头企业以技术、品牌、管理、资源、市场等优势,积极开展企业之间的重组和兼并,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大企业自身也要横向联合做强主业,纵向重组延伸产业链,要努力提升优势企业的规模效益和资源配置效能,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中型建筑卫生陶瓷企业,促进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由大变强。
3、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研发投入和创新力度,发展精品和高附加值产品
在技术创新和改造方面,大多数陶瓷企业投入不足,缺乏自主研发能力,核心竞争力不强,模仿别人的多,由此带来技术纠纷比较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和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要组织行业的力量,特别要组织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研究设计院所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创新联盟,加大产品创新和研发设计创新的力度,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与文化艺术多元融合的高附加值产品降低万元GDP的能源单耗提供技术支撑。
4、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向国外转移,扩大出口
近年来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以出口贴牌和代理出口为主,自有品牌和自营出口较少,不仅造成出口单价和利润不高,而且还引起一些多国家和地区通过技术壁垒,反倾销等手段阻止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和技术装备出口。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要改变目前各自为战、低价倾销、被外贸经销商垄断的不利局面。要解决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产能过剩又不能不发展的矛盾,出路之一是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国际化发展之路,产业向国外转移,在国外建生产线,解决国内过剩和出口增量难的问题,并进而带动我国陶瓷技术装备的出口。出路之二,建筑卫生陶瓷企业要注重和研究海外市场,瞄准国外市场需求,在提升产品质量和设计造型、技术装备水平的前提下,设立国外经销部等渠道继续增加产品和技术装备的出口。
5、行业协会要增强责任感,努力做好资源和产业政策等协调工作、竭力为企业服务。所谓“协调”,一方面协调政府有关部门的资源,为行业、企业和联合会所用,另一方面协调行业内外资源,形成合力,攻克行业发展的难题和瓶颈。所谓“服务”,也就是更好地利用行业协会的平台,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继续做好争取政策为政府、为企业服务,充分发挥协会在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当前,重点要围绕行业发展和企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提出对策措施,为企业分忧解愁。
要发挥建材联合会和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在协调、服务方面的作用。建材联合会要发挥自身优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解决行业共性问题方面,借助标准、法规等手段推进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科学发展。
要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强自律,发挥协同作用,避免恶性竞争。不少企业缺乏全局观念和行业意识,为了自保,不惜自相残杀打价格战,甚至打到国外,造成市场秩序混乱,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发展。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修炼内功”,改变以往单纯追求数量、薄利多销的模式,在优化存量、降低消耗和成本方面下功夫。在盘活存量、提升产品档次和调整产品结构方面下工夫,在强化自身管理、改变粗放经营方面下功夫。只有练好内功才能应对当前需求下行、成本上升的不利局面。
同志们,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的总结、分析、交流,通过对未来形势的判断和行业应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陆续出台,加之企业的共同努力,相信建筑卫生陶瓷企业一定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的明天!让我们凝聚共识,坚定信心,为促进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目标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