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月圆时,我们并没有萌发那么多的相思;月缺时,我们并没有产生那么多的惆怅;而月隐时,我们更没有缠结那么多的忧伤和愁怨。但是嫦娥拂过古典主义的一个衣袖,竟然翻动了中国文化曾经多愁善感的历史情怀······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那些天长地久的尘世誓言,那些天荒地老的人间守望,都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上演过很多悱恻缠绵的翻滚往事。
穿过华灯初上的迷离,走进霓虹闪烁的无奈,在车水马龙中彷徨,在高楼大厦里迷失。还好,我有幸发现了一抹久违的月色的温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联袂爱女——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刘健芬,就这样用陶塑艺术,鲜润地复活了我眼里仅存的一丝爱怜。
陶塑新作《嫦娥奔月》是刘泽棉大师和刘健芬大师对2012年中秋节的虔诚眺望,也是我在碌碌无为的七月里一份无法自拔的无言感动。这些日子里:白天黑夜、狂风暴雨、晴空烈日······时间、空间和天气不停地更换眼前的布景和改变内心的情绪,上演了一部部跌宕起伏、喜怒哀乐的气候大片。只有月亮,才一直是我思念中唯一的情感线索······
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已久,关于它的内容也有为数不少的不同版本。在这里我无意去探究那些传说中纯粹的依据和隐藏的秘密,只剩一声世俗无尽的喟叹:谁愿意形单影只地奔赴冰冷的广寒宫,投入那单调得令人窒息的永久寂寞。
然而,陶塑《嫦娥奔月》中最美丽的飞天,已定格在刘泽棉大师和刘健芬大师灵感的眼眸里。我更愿意追随两位大师所描述的故事背景,走进他们为“奔月”铺设的感情旅程:“嫦娥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月亮女神,是追求光明和自由的象征。嫦娥奔月是我国传统中秋佳节的经典传说,它寄托着华夏民族祈求团团圆圆、幸福美满的愿望。”两位大师如是说。
回首那个遥远的年代,在一阵阵清冷的秋风中,千里之外——这是一种令人望眼欲穿和肝肠寸断的痛苦和折磨。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无法稀释,只能从同一片天空下相同的月色中去寻找寄托和慰藉,孤寂的月亮女神——嫦娥,从此便成为人们心目中伟大的思念化身,也点燃了人们对团圆的不朽期盼。
月亮的孤独性虽然早已注定,但是浪漫主义所赋予它的祝福含义还将绵延千秋万世。因此我也更加确信,是善良的人们和多情的诗人、艺术家,为“嫦娥奔月”深情地注入更多的人间情怀,从而修正了神话故事中一些述说的缺陷,令其散发出明原文转载于华夏陶瓷网亮的尘世光辉!
《嫦娥奔月》采用石湾传统陶塑的贴、雕、捏、捺等多种技法,作品中嫦娥面带恬静的微笑、怀抱温柔的玉兔,彩云飘动、衣带当风,回眸作深情的凝望、驻足是柔情的流溢。作品展现了嫦娥体态轻盈灵动、阿娜多姿的摇曳姿态,记录了她形象飘逸传神、多情善良的美丽瞬间。整体上构图层次分明、手法纯熟、寓意深刻,引发了人们对陶塑无尽的遐思和向往,勾起了人们对美丽往事的由衷赞叹!
传统中蕴含新鲜感、时代特色鲜明、地方特色浓厚等,都是从陶塑《嫦娥奔月》中映射出来的鲜活印记。据介绍,为了创作这样一件作品,刘泽棉大师父女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来完成,其中构思和收集材料就花了近大半年。而作品中的工序都十分复杂,如每条云彩都是用手工搓出来的,完成全部如梦如幻的云彩也用了一个多星期。或许苦与乐也只有他们父女最明个中滋味了。
刘泽棉大师稳重朴实、恢宏大气的艺术特色和对作品整体的宏大构思,令其拥有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他说,作品主要围绕一个“奔”字,可谓点出了《嫦娥奔月》的灵魂,也赋予作品无穷的灵性基调;刘健芬大师细腻婉约、精心雕琢的艺术风格是对作品完美性的最好诠释,她将图案、花纹、衣饰、头饰、衣带、云彩的真实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她心灵手巧的艺术特性。陶塑《嫦娥奔月》融合了两位大师的创作精粹,堪称珠联璧合的榜样力作,两个人的艺术风格会然不同,却可以达到水乳交融的艺术效果。我想,除了心有灵犀和艺术传承的关系,最主要的可能是他们对作品内涵和深度的解读,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统一吧。
今年的中秋佳节又将来临,在此之前,人类已多次登陆月球。刘泽棉大师说,人类的幻想已经变成现实,嫦娥将不再寂寞,其实多年以来,她一直就被浓浓的祝福和思念所萦绕。不久前,我们的“神九”又再度探访广寒宫,但是尊敬的航天人员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嫦娥的一些消息,作为月亮女神虔诚的守望者之一,我还是想守住那份古典的寄望,千万不要去惊醒那千年执着的梦幻,就让她与陶塑《嫦娥奔月》一样,默契地成为我们记忆或现实最纯粹和最盛大的节日。
陶塑《嫦娥奔月》形神兼备,没有出现在作品中的月亮反而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今后的夜晚,有时候可能层云密布,有时候或许细雨轻飘;人生的路上,也许看遍阴晴圆缺,抑或历尽悲欢离合。如果你非要苦苦追寻月亮的踪迹,就让我告诉你:她已经寄居于有情人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