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列岛原是东亚大陆的一部分,在地质学的洪积世后期形成了朝鲜海峡,在大约一万年以前的洪积世末期和冲积世初期,因海平面不断上升,整个日本列岛才与大陆分离,形成本州、九州、四国、北海道四大岛。日本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与之必然产生密切的关系。从日本陶瓷发展的历史上看,几乎每一步的发展都受到中国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有人说朝鲜是日本陶瓷之母,中国是日本陶瓷之父,应是一种比较恰当的比喻。
一、绳纹、弥生与古坟时代
日本古陶主要出现在绳纹、弥生、古坟三个时期。
绳纹是日本最早的土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器之一。土器表面有绳纹图案,故得名绳纹土器。明治十九年(1886)于东京大森贝冢最初发现并定名。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土陶器,已存在近一万年。绳纹时代长达数千年之久,在日本也遍及各地,主要以日本东部为中心,北至北海道,南至四国、九州。绳纹土陶的制造技艺非常原始,几乎都是徒手捏制,而且不是在窑中烧制的,而是依靠太阳进行自然干燥,再堆放在木柴上露天烧制的。所以火度很低,据推测仅有600℃左右。
弥生土器是古昭藏博士在东京市文京区本乡弥生町最先发现的一类陶器,以地名命名。在考古上定为弥生式文化时代,系指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四世纪的六七百年间制作的陶器。
弥生陶器也是徒手捏制,烧成方法与绳纹式陶器相仿,露天烧造,比绳纹陶烧结温度高,约800℃左右。绳纹式土陶器多为黑色,而弥生式土陶多为褐色,有的呈很美的红色。
从绳纹陶到弥生陶,古人的审美观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造型的日趋洗练和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三世纪后半叶至七世纪中叶称古坟文化时代。四世纪后,中国大陆大批居民移居日本,使汉字、中原文化和佛教传入日本。值得指出的是这个时代出现的土师器和埴轮。土师器为淡褐色薄胎,纹饰简单,用于上层贵族丧葬的祭器。埴轮即土陶俑,也是古代日本人神秘信仰的陪葬之物,其中有男像、女像、家具、武器、船等泥塑,并往往在这些造型中增添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鸟、兽、鱼等动物塑像,造型十分生动。
四世纪后半叶开始使用辘轳成型,造型更加规整,并且从中国引进还原焰烧制方法,温度高达千度以上,可以大量生产。这样的须惠陶确实是窑艺飞跃发展的证据。
二、奈良、平安时代
592年第一位女天皇推古天皇即位,由圣德太子摄政。圣德太子向中国隋朝派遣使臣,以学习大陆的先进文化。612年圣德太子故后,日本仍不断向唐朝派遣使臣,每次都有不少留学生和僧侣随行。707年元明天皇即位,710年迁都平城京(奈良),先后70余年奈良成为政治文化中心,史称这个历史时期为奈良时代。
日本陶器从奈良时代开始出现釉陶,其中最为有名的为奈良三彩,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唐朝三彩陶器的影响,器表有绿、黄、白三种颜色,少量的有绿、白二彩。器釉以铅为熔媒,氧化铜和氧化铁为呈色剂。这些制品是为奈良的大佛开光用的祭器和皇室专用的物品。奈良三彩的多数精品都作为天皇御用之物保存在正仓院,但在大阪、奈良、福冈、滋贺等地也有出土物,这说明当时在日本各地都曾烧制,这在日本陶瓷史上无疑是杰出成果的体现。
进入平安时代从唐朝输入的陶器制品增多,三彩釉陶的生产技术也同时引进。陶器器型很多,有盘、瓶、高脚杯等,在成型技术上比须惠器更进一步,硬度也增强。平安时代的中期神秘的奈良三彩以及低温釉烧制技艺突然中断。从平安中期到镰仓时代初期,日本的制陶技艺进入停滞期。
奈良三彩为皇室、寺院特殊专用品,加工精细、器壁薄、重量轻,制作手法不熟练。器型单纯,且以使用为目的,双面施釉,不渗水。这明显区别于中国唐三彩器内无釉且都是冥器的特点。
三、镰仓时代
1192年源赖朝从天皇处得征夷大将军封号,在镰仓正式开设幕府,开始了封建武士掌权的镰仓幕府时代。
镰仓时代的日本文化深受中国宋代的影响,其中在陶器上的反映,表现在随从高僧道元和荣西去中国的陶匠从中国带回制陶技艺,并在日本进一步发展。日本陶技在平安中期之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次以传入中国陶瓷技艺为契机,再一次迎来陶瓷艺术的春天。后来日本成为“陶瓷之国”,就是镰仓时期奠定的基础。进入镰仓时代有彩釉陶几乎消失,代之为灰釉陶系的陶器,花式图案增加了划花、印花、镶嵌等装饰手法。中国此时相当于宋朝,大量中国宋青瓷输入日本,也刺激了日本制陶技术的提高。
受中国青瓷影响,在陶器表面加刻一两条弦纹,增加唐草纹、牡丹纹、菊花纹及柳纹等图案,并采用划花、印花、模压等多种技法。
镰仓时代对日本陶器业作出划时代贡献的人是濑户的加藤四郎左卫门景正(通称藤四郎)。因将中国的陶瓷技艺传入日本,而被尊为日本的“陶祖”。
初代藤四郎姓藤原,名景正。贞应二年(1223)随遣宋使道元禅师来中国,在浙江学制陶,至安贞二年(1228)返日,在濑户村安居并开始制陶,这也是今日闻名于世的濑户烧的起始。藤四郎陶器为茶褐色有釉陶,初始有简单印花,后期发展到印花、刻花等多种形式,制作出各种瓶、壶(罐)、四耳壶、香炉和犬(犬俑象)等。
四、室町时代和战国时代
1338年足利尊氏在北朝获封征夷大将军,在京都室町设立幕府。1467年幕府细川、山名两派对立冲突,引起十年混战,此后成“以下克上”的混乱局面达一个世纪,史称战国时代。
室町时代流行斗茶,在足利义政时达到极点。外国产的青瓷茶碗和各种天目釉茶碗以及中国产的茶入(茶叶罐),非常受人喜欢,因此大量进口。同时,在日本国内也开始仿制。但由于仿制技术不过关,在日本国内施釉陶器还只有尾张(濑户)一地制作。
中世纪日本陶窑出现著名的“六大古窑”,即濑户窑、常滑窑、信乐窑、越前窑、丹波窑、备前窑。从镰仓时代至室町时代,六大古窑分别成为各地的制陶中心。
五、安土桃山时代
1586年丰臣秀吉统一了全国,随即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晚年住桃山城,故称安土桃山时代。
丰臣秀吉l592年、1597年两次侵略朝鲜均以失败告终,史称这两次战争为文禄·庆长之役。这两次战争虽然失败,但在返回途中虏俘了大量朝鲜人归国,其中陶工数量不少,这些人到日本之后迫于生计而开始从事制陶,促进了日本国内制陶业的发展。
濑户系
由于濑户地区连年战乱,陶工外逃,加上临近的岐阜县多治见市周围发现优质陶土,因此陶窑迅速增加,以美浓为中心成为新的制陶中心,产生了黄濑户、濑户黑、志野、织部等一系列新的品种。
桃山时代作品以菖蒲手黄濑户为代表,志野是日本国内首先制作的白色陶器,其意义深远。受当时输入朝鲜李朝白地铁釉绘纹样的启发,制作志野的半透明釉药和蜂窝状的结构以及铁釉药绘纹样,都是具有典型的日本风格。
织部烧比志野、濑户黑产生晚,古田织部对日本陶艺界影响不仅限于美浓,还应包括伊贺、丹波、信乐、备前、唐津等窑。
朝鲜系
西日本的制陶主要在九州,除室町以前的须惠器烧制之外,也烧制具地方特点的陶器。文禄·庆长之战后,李朝陶瓷器对本地影响最强,丰臣秀吉虽然征战朝鲜失败,但收获是陶艺和陶工的大量引进,所以有人说这场战争是陶瓷之战。大量朝鲜劳力虏回,使唐津地区制陶业迅速发展。
唐津烧初期是朝鲜陶工按李朝方式制作,原料由朝鲜运入,后在唐津附近发现陶土,以此地为中心先后建成窑场l30处,总称唐津烧。当时代表作品有奥高丽茶碗、绘唐津、朝鲜唐津、斑唐津等一批珍贵品种。高取烧、上野烧、小代烧、萨摩烧等也均为朝鲜陶工参与建筑和发展的窑场。
文禄三年(1594)在朝鲜之战佐贺藩归化的李参平(朝鲜陶工)于元和二年(1616)发现磁石矿,并于天狗谷筑窑,在日本国内首次制瓷成功。这件事在日本陶瓷界意义十分重大。与濑户的藤四郎有釉陶器、柿右卫门彩绘一起通称为日本陶瓷史上的三大革命。白瓷施透明釉,釉下多青花纹样,从中可看出李朝的影响。
在李参平白瓷烧制成功影响下,有田制瓷业迅速发展,很快形成西日本的制瓷中心。有田烧的品种也由李朝白瓷增加到染付(釉下彩)、锦手(彩绘)、染锦(釉下、釉上彩结合)和青瓷。受中国进口彩绘瓷器影响,有田柿右卫门苦心研究,终于试验成功赤绘技法(釉上彩绘法)。柿右卫门是日本彩绘的始祖,至今已传十三代。
宽永五年(1628)佐贺藩主锅岛胜茂在有田岩谷川开窑,后产生精美的色锅岛瓷器,色锅岛瓷器图样用黑线双勾描画,产品不外售,次品全部毁掉。由于坚持分业制,制坯、彩绘、烧成分头进行,实行严格的技术保密制度,所以不但形成自己独有风格而且经久不衰。
六、江户时代
1600年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获胜,掌握大权。1603年获封征夷大将军称号,在江户开设幕府。
进入江户时代,全国窑场已达二千家以上。以京都为中心的京烧,在野野村仁清出世之后,逐渐成为全国陶业中心地。
明历三年(1657)仁清彩绘问世后,引起轰动。仁清特有的彩绘作品和独特风格,确立了京烧在全国陶业的主导地位。在其后其弟子尾形乾山及其弟光琳合作,名品不断问世,京都五条坂南北两侧分成两大流派,形成粟田烧系和清水烧系。京都粟田烧以彩釉、彩画描金擅长,最初的御菩萨烧、锦光山宗兵卫、宝山文藏、带山与兵卫、岩仓山吉兵卫等均属于此。
清水烧则以音羽烧、清闲寺烧、音羽屋九郎兵卫、茶碗屋六兵卫为主,出现了清水六兵卫、高桥道八、和气龟亭、水越与兵卫、斡山传七、清风与平、清水藏六等大师。除此之外,相马、益子、真葛、赤肤、明石、尾户、闲谷、高松、现川等窑也都同属于京烧范畴。
德川幕府后期,以京都为中心茶道风行,全国各地名士相聚,茶道用青花茶碗需求大增。此时期以来清水烧青花制品大量生产。产生名人青木木米、仁阿弥道八等大师。
七、明治维新
1853年美国军舰开入浦贺港。翌年日本在武力压迫之下被迫开国,1868年与美、英签订了商约,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大肆入侵。同时在“尊王讨幕”旗号下迫使德川庆喜将军下台,奉还大政于天皇。天皇下令废除幕府,建立新政府。改东京为首都,年号为明治。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近代的中央集权体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治维新”。
进入明治时代由于维新改革,藩窑没落,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制陶业向输出和大众化方向发展。由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聘用专业人才,尤其是聘用德国化学家瓦格耐尔(G.Wagener),给日本陶瓷业发展和与西方交流以巨大促进。日本国内陶瓷业也由手工作业向机械化生产迈进,窑的结构由小型向大型转化,燃料也由烧木材向烧煤、天然气和电力方向改进。陶瓷业向传统陶业、海外输出和观赏用陶艺三个方面分化,并按各自方向发展。
八、大正与昭和时代
此时期的陶工们根据不同情况,以艺大出身的人为中心组成了日展系,传统工艺者组成日本工艺会,同时还有现代工艺美术协会。此外,还有民艺派、走泥社、新匠会等许多协会和俱乐部。
近世出现了板谷波山、富本宪吉、北大路鲁山人、河井宽次郎、金重陶阳等一代名师。生产民艺品和土特产品的窑场近年兴起,作为有名陶艺家有益子烧的浜田庄司,水户的城户夏男,佐野市的田村耕一,在东京周围还有加藤土师萌、宫之原谦、安原喜明、井上良斋、唐杉涛光、吉贺大眉、井高归山、川濑竹春、土肥刀泉。濑户方面志野烧的荒川丰藏、加藤景秋。织部、黄濑户风格的加藤唐九郎、加藤舜陶、河本五郎。京都方面以乐家十四代传人吉右卫门开始,除永乐善五郎、清水六兵卫、三浦竹泉、伊藤陶山、高桥道八等世家之外,还有楠部弥一、石黑宗磨、森野嘉光、浅见隆三、伊藤翠壶、宇野三吾等三百名以上名陶艺师。
日本国现有4500个制陶工场,陶瓷器生产最多的爱知县和岐阜县拥有工场近3000家,两县产量约占全日本的80%。主要现代化工场有名古屋“日本陶器”、“鸣海制陶”、“名古屋制陶”,濑户的“三乡制陶”,多治见的“山加制陶”,户冢的“大仓制陶”,常滑的“伊奈制陶”,多治见的“上山制陶”以及小仓的“东洋陶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