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剪、泥人张、绛州木版年画、平遥推光漆器……金秋九月,来自山西各地的30多位民间手工艺大师齐聚一堂,在山西省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展上一展拳脚。
山西民间手工艺底蕴丰厚,素有“古代东方艺术博物馆”之称。此次工艺美术展览,汇集工艺美术精品和部分馆藏珍品,总计5000多件。
记者看到,现场除了展出的工艺精品外,民间能工巧匠们的技艺展示更引得观众连连称奇。在展厅一角,不少参观者正在亲手体验绛州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刷好颜料,放上纸,用自制棕刷轻轻刷平,揭开后,尉迟恭门神像便跃然红纸上……
“第一次参加山西省内的专业手工艺美术展。这次展览让很多传统的手工技艺为人们熟知、也让人们喜爱。”吴百锁是绛州木版年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据吴百锁介绍,山西绛州木版年画发端于宋金,兴盛于明清,较杨柳青、朱仙镇、桃花坞年画问世均早,最早见于北宋《佛说北斗七星经》之雕版插图。随时代变迁,古版制作已逐渐失传。因此,从民间收集古版约500块、老画600余幅。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明代。
“现在只有六七名徒弟,包括自己的家人。”吴百锁的女儿吴冰24岁,当幼师的她在空闲时间也帮助父亲进行木版年画的制作。“只能帮爸爸修木版,或帮忙绘制彩色年画。”吴冰说,“但我感觉,非遗保护的力度还比较弱,希望这种古老的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随着现代化生活快节奏,一些手工艺会渐渐忘记,带有民族和文化特色工艺也会失去传承。”一位参观者说,所以民间工艺展示和民间技艺亮相,不仅是一种展示和宣传,更是一种传承。
在展厅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现场,一位白发老人专注的在白色瓷盘上用颜料管状的工具描绘牡丹图案,吸引了很多围观群众。“这叫立线,这项技艺源于明代,是陶瓷界唯一的一项由山西首创用在珐花器上的技艺。”61岁的甄国民说。
据甄国民介绍,《中国陶瓷史》记载,山西珐花器萌芽于金元时期,兴盛于明代,晋南、晋中南时候古建筑上所用的立线技艺用在陶瓷上。自清雍正之后断代,至今200余年。 山西珐花器原本应与宜兴紫砂齐名,如今紫砂壶享誉海内外,而山西的珐花却没落了。甄国民说:“我来参加比赛的目的,就是志在把珐花工艺通过此次比赛让更多的人知道,从而保护和传承下去。”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山西工艺美术行业从业人员为6328人,产值达31.59亿元,销售收入为34.09亿元,16项手工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5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管数字喜人,但是山西民间手工艺却面临着“父无子传,师无徒教”的严峻现实。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长李荣钢告诉记者,此次展览,旨在提高政府和老百姓的认识,激发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和传承中去,同时也有望促进山西省首部传统手工艺保护条例的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