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粉彩瓷的制作工艺中,填彩人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这看似呆板,不断重复的工作,里面其实大有文章可做。填彩人的工作,直接影响了一件粉彩瓷的品质和效果,填彩人更像是“幕后英雄”,默默无闻的为粉彩瓷付出自己的努力。
什么是粉彩?
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
早在清朝康熙后期,景德镇的粉彩瓷就已问世,雍正时相当精致,乾隆年间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珠山八友”留下很多粉彩画的瓷器珍品,其领袖人物王琦,将一般的绘瓷方法应用于绘瓷板人物像,画持精深,画风新颖,被人们称为“神技”。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粉彩瓷更有长足的发展,许多具有健康、清新、大方特色的新作琳琅满目。
在制瓷工序上,粉彩区别于其他瓷器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填彩。简单说来,一个粉彩瓷的完成,首先需要绘画者用线条将图形勾勒出来,然后交由专门的填彩人员将玻璃白、颜色填上,有些粉彩瓷还需要一道称之为“结果”的工序,就是填好颜色后,绘画者还会根据自己的构思,在已填颜色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些颜色,比如莲子的莲心,完成后再送去烧。这样一个粉彩瓷就完成了。
耐心是关键
2000年的时候,十九岁的吴巧云来到景德镇学艺,当时的她对于陶瓷有的只是个模糊的概念。来到景德镇后,师傅便安排她学习填彩。理由很简单,女孩子心比较静,能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适合学填彩这门技艺。吴巧云自然没有异议。就这样,同来的十几个人中,女孩子几乎都清一色的学了填彩。
填彩的技法看似简单,主要是点染和洗染两种,但是学起来却很耗时间。这和填彩这门技艺在陶瓷制作中所处的位置有关。填彩人不仅需要将技法练习得十分熟练,还需要“见多识广”,就是指多看图,多接触不同构图的作品,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图库”。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只要看着瓷器上不同事物的轮廓,自己就知道该填上什么颜色。
2年之后,吴巧云结束了学徒生涯,正式走上了填彩之路。这以后,吴巧云愈发地觉得当初师傅给出的理由是多么重要——“女孩子,心比较静,能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适合学填彩这么技艺。”因为填彩这门技艺,需要的就是心静和耐心,只要拿起笔,往往就是坐在那几个小时。所做的事情看起来也极为单调,就是用毛笔在瓷器上将颜料一点点的“化开”。
填彩至关重要
在不少人看来,填彩这门技艺,机械、呆板,没有太多的想法在里面,只是一个动作的不断地重复,甚至类似于涂颜料。其实不然,对于一件粉彩作品来说,填彩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相当重要。
填彩人在看似简单、呆板的填彩工作中,需要处理的问题不仅仅是将颜色填满这么简单。在常见的粉彩作品中,颜色的浓淡关系,远近问题,以及阴影的处理,都是填彩人在填彩中体现的。就拿浓淡关系来说,填彩人用“点染”这一技巧,在瓷器上用笔尖将颜色一点点地弄开。笔尖每次都在瓷器上留下一个小小的颜色点,这就类似于显示器的像素点。然后通过处理颜色点的密度来表现作品中颜色的浓淡。一般画面比较细致的时候,比如花瓣,人脸,填彩人都会用“点染”的方式将颜色填上。这不仅需要熟稔的笔法,更需要特别的耐心。
其实填彩人的重要性远不止如此。他们的工作还直接决定了一件作品的成败。在上玻璃白、颜色等环节中,如果太厚,烧成后则容易裂开或糊掉,而薄了又达不到需要的效果。
刘梅钦填了8年的粉彩,在她看来,填彩这门工作,不断培养和绘画者之间的默契尤为重要。不少人将瓷器送到她这进行填彩时,并不会交代什么,这就需要她根据自己的经验将颜色填上,比如花的红,叶的绿,山的青。也有一些人,会对填彩之后的效果提出一些要求,比如哪些地方用什么颜色,哪里需要浓一点。面对这样具体的要求,刘梅钦处理起来都不难。但是也有一些绘画者,仅仅给出诸如“希望整件作品亮一些”或是“饱满一点”之类比较抽象的要求,这就需要她自己根据图案琢磨如何才能达到绘画者的要求。在刘梅钦看来,这个过程也是需要不断的磨合,也许头几次的效果并不好,但是在合作了多次以后,她就能知道绘画者的风格,对作品的要求等等。有了这样的默契以后,合作起来就轻松多了。许多画粉彩的人都会有自己中意的填彩人,这对技法是一种考验,对两人之间的默契程度,也有比较高的要求。
默默无闻的努力
长久以来,粉彩瓷都受到了大众的喜爱。许多粉彩大师们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但是如果问起“知名填彩人”,即使是陶瓷爱好者,或是收藏家们,可能都叫不出名字。这种现象也很好的反应了填彩人的境地。
在陶瓷制作工序中,填彩的地位类似于拉坯,利坯等工艺环节。尽管填彩对瓷器成品的效果,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时间上来考虑,填彩人在一件瓷器上所花的时间往往和绘画者相当,甚至更长。但是填彩人也仅仅是作为“幕后英雄”,并不被大众所熟知。
吴巧云有个不小的遗憾,就是她从事填彩这么多年,完成的作品数量已难以统计,但是自己的名字从没有在作品中出现过。尽管她自己也明白,作品中署上填彩人的名字几乎没有可能。但是她还是希望自己的心血能够得到体现。在2004年的时候,吴巧云发现周围圈子里的朋友,不少人都放弃填彩这门技艺,走上了其他的道路。或许是觉得枯燥,又或是无法有更大的作为,在那之后不久,她也离开了景德镇,暂时放弃了填彩。
近几年来,情况有了一些好转,随着陶瓷行情的逐渐走高,各个工序的待遇也在不断提高。11年的时候,吴巧云又回到了景德镇,重新拿起了画笔,继续着自己填彩的生涯。从现今市场上的一般行情看来,填彩人在填一件瓷器的时候,所得的工钱和绘画者相当。这样的待遇也使得这个行业的情况有了些改观。
然而在余胜文看来,除了待遇的提高,填彩的人越来越少,也是这个行业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他从事作坊经营十余年,早些年的时候,想要找到一位合适的填彩人并不难,但是现在,所选择的空间就少了不少,往往需要在圈内朋友的介绍下,才能找到合适的人选。
对于这个问题,刘梅钦的感触则更为直观。早些年的时候,她还带了不少徒弟。那个时候,还是有不少年轻人愿意来她这里学习填彩。然而最近几年,她几乎都没有再带过徒弟了。现在的年轻人,似乎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刘梅钦理解他们的想法,既然同样需要刻苦用心,花费心血,为什么不去选择画画这门更有前途的事业呢?
尽管在社会上没有太多的知名度,但是在陶瓷艺术圈内,填彩人还是能感受到不同“知名度”所带来的不同。也许正是因为填彩人对于粉彩瓷的重要性,因此不少陶瓷创绘画者们在选择填彩人时还是会十分谨慎。一些在圈内得到认可的填彩人,往往能成为许多艺术家们的御用填彩人,专门为这些大师服务。不仅如此,填彩这门技艺,也像绘画一样“术业有专攻”,一些人在摸索了几年以后,就会专注于自己擅长的某类作品。比如有些人的山水填的特别好,而有些人则专注于人物、花鸟。
从“幕后”到“台前”
作 为景德镇传统四大名瓷之一,景德镇在粉彩瓷领域一直保持着巨大的优势,这和这里特殊的历史背景,浓厚的艺术氛围有关。客观的说,填彩人在其中起的作用功不可没。
“我最担心的,就是现在学习填彩这门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样下去,这门技艺就有可能面临失传的危险。”面对填彩人所处的境地,陶艺泰斗王锡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献身陶瓷艺术事业这么多年,王锡良很了解他们。工种、技艺的限制,使得他们无法像其他艺术家那样去“评大师”,获得社会的认可。王锡良说,他希望社会能给予填彩人更多的关注,让他们得到应有的知名度。
近几年来,随着政府对陶瓷技能的不断重视,一些原本不被大家所关注的诸如拉坯、利坯等工艺从业者也逐渐走向台前。随着近几年一些政府举办的技能大赛不断的开展,许多陶瓷技能方面的从业者也能像艺术家那样获得各级技能大师的职称。在这些技能里面,就包括填彩这项技艺。国家级技能大师、市残疾人美术家协会主席李贵镇认为,有了政府的关注,这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填彩人在陶瓷制作中付出的努力也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填彩人从“幕后”走向“台前”,这对填彩这门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