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由中国学者编成的流入日本的中国文物目录《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15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首发。这是该目录编成66年后首度公开出版。该目录收录了甲午以后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被日本劫夺的中国甲骨、石器、铜器、刻石、陶瓷、古玉、丝绣、书画、写经、拓本、杂物、古籍等类中国文物15245件,大部分器物标出了高度、重量、口径尺寸、藏处以及所依据图谱的书名简称、页码等资料,是追寻海外流散文物的一项扎实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国家文物局原顾问、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表示,“看到这部书,想起了当年参与这项重要工作的徐森玉、顾廷龙、吴静安、程天赋等老先生为之付出的巨大心力。从甲午战争到抗战胜利,正是中国文物遭受日本欺凌、劫掠最为严重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流入日本的中国文物,大都是通过非法、非正常途径实现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文物等级很高,均为高品级的珍稀文物。”
点评:看了这条消息除了叹息之外,我们似乎还可以这样推想,日本学者有时候在一些中国文化方面的课题研究显得颇有心得,这些抢去的“赃物”一定是帮了大忙的。没有一手实物,没有宝贵的史料,怎么能做好研究呢?对于历史的、文化的东西,希望富裕起来的人们,不仅关注花4.368亿元大手笔买下黄庭坚手卷的,也要关注为保护文化传统,默默奉献劳心劳力的。最近文化部通过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大运河遗产保护,建议有钱的组织或个人可以考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