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开始生产瓷器,最初生产的瓷器呈青色,称之为“青瓷”,以后逐渐生产白瓷。白瓷在隋代烧制已有一定的水平。白瓷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件大事,它是后来各种瓷器的基础,没有白瓷就不会有后来五彩纷呈、百色争艳的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各种彩瓷。
我国素有“瓷国”之美誉。中国彩瓷是中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彩瓷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晋前后青瓷点彩。1983年在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长岗村出土的三国吴末大型墓葬中的“青釉釉下褐彩贴花盖罐”是目前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彩瓷器,这说明了当时我们祖先已懂得对天然矿石的认识和利用,以及掌握了成熟的瓷器烧制技术。
六朝时期,我国南北方制瓷业发展极不平衡,南方较安定,以今浙江境内的越窑为中心,在江苏、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区,纷纷设窑烧制各具特色的青瓷,出现了瓯窑、婺州窑、均山窑、洪州窑、湘阴窑、磁灶窑等著名瓷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瓷生产体系。六朝青瓷不仅造型多样,其装饰手法也日趋复杂,装饰技巧有所提高,多采用刻花、贴花、堆塑、镂空、施彩等工艺。特别是青瓷上经常出现褐色点彩装饰,时代特征明显,以铁为主要着色剂的褐点彩装饰已从三国时期被采用。从东晋出土的瓷器看,用点褐彩的图案给人以疏密有致、清新素雅之感。此外在青瓷上还有褐彩题字的,褐彩装饰还散见于两广、两湖、安徽、江西等地,足以说明褐色点彩装饰在当时已达到鼎盛时期。与此同时北朝北齐白瓷也出现了绿彩的装饰,1971年出土的两件白釉三系罐和一件长颈瓶的白瓷上点上含有铜的颜料,并以高温一次烧成的白釉绿彩瓷器属高温釉上彩。总之,六朝的彩瓷尚处于初创阶段,无论釉下、釉上褐点斑点及釉下彩绘青瓷,还是白釉釉上绿彩器,都代表着我国早期彩瓷的面貌,让我们看到了成熟彩瓷的曙光。
唐代的社会经济非常繁荣,是中国历史上极强盛时期,文化艺术随之得到发展,就制瓷业来说是唐朝的一项发达的手工业,由于当时对外贸易比较发达,各地兴起了很多造瓷窑场,大量生产民间用瓷,从而使唐代的瓷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除了南方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北方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以外,中南地区的湖南长沙窑异军突起,烧制出一种独具特色的青釉釉下褐绿彩瓷器,其装饰手法或是大片褐色斑彩,或是褐绿彩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长沙窑釉下彩瓷器的大量出现,为瓷器装饰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它代表着唐代从注重瓷器的釉色美转变为注重彩绘装饰的新发展。
长沙窑彩瓷装饰颇具特色,其装饰手法①青釉釉下褐色斑彩,经六朝时期的发展,至唐代为长沙窑所继承并有发展,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褐色釉大斑块,它与模印贴花相结合,在贴花的纹饰上,涂一层褐色釉大斑块,以突出贴花的装饰作用;另一种是用褐色斑点或褐绿两色相间的斑点,点成各种纹饰,然后罩上一层薄薄的青黄釉。②青釉釉下褐绿彩绘是长沙窑瓷器装饰的又一创新。它利用氧化铁与氧化铜作呈色剂,使之同时出现在同一件瓷器上,氧化铁呈色稳定,用来勾线,氧化铜在高温下容易流散,则用来填彩,渲染。再罩一层釉,经高温烧出青釉釉下褐绿彩绘纹饰,此外还有釉下红彩装饰的彩瓷器在湖南和扬州等地也有发现。唐代还有巩县窑、邛崃窑,在当时国人崇尚青瓷、白瓷等单色瓷器的情况下,独辟蹊径,创烧出专门销往西亚阿拉伯、波斯等地的青釉釉下褐彩瓷,在六朝褐点彩、条彩的基础上,运用点绘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成为具有唐代特点的彩瓷器,为后代的彩瓷发展打下了基础。
宋代是我国彩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各地新兴瓷窑大量涌现,南北名窑辈出。一些瓷窑以某一名窑为代表,生产同一釉色、造型及装饰的彩瓷器,形成瓷窑体系。磁州窑就是宋代以烧造白釉釉下黑彩瓷器、红绿彩瓷器而闻名的一个瓷窑体系,影响所及江西的吉州窑、山东的淄博窑、河南的禹县扒村窑,钧台窑、密县窑,山西的介休窑、霍县窑等,纷纷烧制白地黑褐彩和红绿彩瓷器,形成了一个以磁州窑彩瓷器为代表的宋代庞大的瓷窑体系。
宋代磁州窑为了达到粗瓷细作的目的,往往在胎上施一层化妆土,然后以含铁丰富的“斑花石”为颜料,绘出各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花纹图案,烧制出白地黑花这一独特产品供民间使用。北宋磁州窑的彩瓷器装饰颇具特色,且种类丰富多彩。就瓷器的釉色颜料,装饰特点就达五十多种,其中釉下彩绘以白釉釉下黑花,白釉地黑彩划花,绿釉黑彩及孔雀绿黑彩最具特色。南宋吉州窑釉下褐彩瓷是在继承北宋磁州窑的釉下黑彩瓷器的基础上,创烧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特别是首先采用的回纹、卷草纹、海涛纹等装饰纹样,直接为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继承。宋代的釉上红绿彩瓷器是在高温白釉或白釉釉下黑彩瓷器烧成之后,再在白釉之上以红、绿、黄诸色勾画填涂出纹饰,第二次入窑低温烧成,这是宋代制瓷工艺的一大创新,它以红色为主,配以绿、黄等色,给人以明快、艳丽之感。并对元代五彩瓷器的出现起了启迪的作用。总之,宋代的白釉釉下黑褐彩瓷器和釉上红绿彩瓷器,分别代表了我国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彩瓷体系,为日后明清彩瓷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元代彩瓷发展中最负盛名的是江西景德镇烧制的釉下青花瓷器,它色泽淡雅明快,纹饰雅俗共赏。青花是以天然的钴矿为色料绘于瓷胎表面,施以透明釉后,经高温烧成白地蓝花瓷器。元代由于浮梁瓷局的设立,使景德镇窑场能够直接从元大都(今北京)得到波斯进口的青料,并采用长沙窑和磁州窑的釉下彩绘技术,生产出清新明丽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出现,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它取代了元代以前的刻、划、印花等装饰技法,而成为我国陶瓷装饰的主流。青花虽是一种单色釉下彩,但由于当时使用的波斯青花料是一种含铁钴较高的青料,绘画时线条微晕,自然流畅,其浓郁的色调与莹洁细腻的白釉巧妙结合,加之浓淡不一的青料彩绘于同一器物之上,产生深浅不一,浓淡有致的呈色效果,又有“料分五色”之称,颇有水墨画的特点,艺术价值极高。
元代的另一成就,就是景德镇还创烧出著名的釉里红瓷器。釉里红瓷器是用含铜颜料在白瓷胎体上绘画,施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白地红花或红地白花的釉下彩瓷器。它与青花相结合,创烧了青花釉里红新品种。釉里红的装饰手法一是釉里红线绘,直接勾勒图案花纹;二是在白胎上留出纹饰部位,用铜红料涂抹其它部位,即红地白花纹;三是以铜红料成片成块绘成图案花纹。景德镇在元代已成功烧制釉上五彩瓷器,工艺水平相当高。其装饰手法:一种是在白色瓷器上直接用红绿彩绘,然后低温烧烤而成;另一种是用红、黄、蓝、绿、紫、金等彩釉直接堆贴起各式花纹,然后低温烧烤而成。后者手法比前者更为奇特。
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瓷器的烧制成熟,是中国彩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标志着人们对各种色剂的熟练掌握,丰富了彩瓷的装饰,从此,青瓷和白瓷等传统的单色釉瓷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迎来了明清彩瓷的新纪元。
明代是我国彩瓷的大发展时期。元代景德镇烧制成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在明代有了新的发展。当时的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拥有天然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技术条件,御窑厂的建立,官民窑并举,故有“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之说,大大促进彩瓷业的突飞猛进,成了明清两代的主流。
明洪武时期是元瓷向明瓷发展的过渡阶段,洪武时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从造成型到纹饰都有带有元瓷的风格。永乐、宣德时的青花瓷器完全摆脱元瓷的影响,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永乐、宣德青花质坚细洁白,釉质晶莹肥厚,白中闪青,历来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确是非常允当的。宣德彩瓷最突出的成就是发明了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工艺,将釉下青花和釉上矾红同施于一器之上,这是著名的青花红彩瓷器,它的结合成功为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随之而起的是“宣德五彩”,它是釉下青花和多种釉上彩相结合的新工艺。五彩瓷发展到明代嘉靖、万历之际,可谓盛极一时,一方面官窑生产规模巨大,另一方面“官民竞市”的现象很突出,达到明代彩瓷生产的高峰,导致传世彩瓷数量蔚然可观。
斗彩瓷器的发展到成化时更趋成熟,在胎釉、装饰、工艺技巧、造型品种等方面都超过宣德窑。此时的胎质洁白细腻,胎体轻薄,有些可达到半脱胎或脱胎的程度。成化斗彩在色彩运用上灵活自如,比宣德时期更为丰富,按照不同要求选用,或一种、或三、四种、也有五、六种的,无论选用几色,都设色精当,素雅与浓艳兼之有之。成化年间还首创了素三彩。素三彩是指用黄、绿、紫、白等素色装饰的釉上彩瓷器,色调淡雅突出的特点是不用红彩。总之,明代的彩瓷以青花、釉里红、釉上五彩、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斗彩等品种最为著称,其次还有白釉红彩、白釉酱彩、白釉绿彩、青花红彩、黄釉青花、黄釉红彩、黄釉绿彩、黄釉紫彩、红釉绿彩、酱釉绿彩、素三彩等品种,在明代的彩瓷发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清代彩瓷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不断创新,工艺精益求精,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超过了以往各个时代,达到了我国彩瓷艺术的最高峰。此时的彩瓷,除继续大量烧造青花和五彩瓷器外,还创烧了许多新的彩瓷品种。著名的珐琅彩、粉彩瓷器,均以鲜艳的色彩,精细的绘画代表着我国彩瓷的最高水平。
清代五彩瓷器,以康熙时烧制的最负盛名,它最突出的成就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开始突破了明代单一釉下青花和釉上诸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导地位的局面。这样不但增加了釉上彩的颜色种类,而且是蓝彩的使用后,取采了青花五彩的釉下青花,直接在釉上用蓝彩彩绘,随心所欲,方便灵活。康熙五彩还突破了元、明两代在釉上描金的单一手法,把金彩引入五彩中,不仅增添了纹饰的美感,而且使器物雍容华贵,富丽堂皇。雍正时粉彩盛行,五彩仅作为仿古之作,因此又称“古彩”。
随着对外物质文化交流,瓷工们利用国外进口的珐琅彩料,烧制出颜色丰富,素净雅致且易于控制的珐琅彩瓷,珐琅彩瓷是清代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它是一种釉上彩瓷器,其特点是胎体轻薄,色彩凝重鲜艳,花纹微微凸起,画笔精细。珐琅彩瓷器的生产和发展,丰富了我国釉上彩瓷的品种,改变了历来单线平涂的装饰方法,在中国彩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雍正年间,国产珐琅彩料的炼制成功,改变了珐琅彩瓷器依赖进口的局面,生产得到期迅猛发展。
至雍正时期,受珐琅彩瓷影响和启发,又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参照珐琅彩瓷的制作工艺,创制出新的釉上彩——粉彩。其制作工艺是在白瓷上勾勒出纹样图案轮廓,在轮廓内先用含有氧化硅、氧化砷、氧铅的“玻璃白”打底,然后按所需颜色在上面渲染,再二次入窑烧烤而成。因此,粉彩瓷器的纹饰比五彩瓷器生动逼真,便以其淡雅柔丽的风格著称于世。至乾隆年间粉彩瓷器发展较快,器型明显增多,入画题材广泛,产量大增。当时的粉彩瓷器多数是在经过精心挑选的细白瓷上进行彩绘。除白地粉彩外,还有色地粉彩,如珊瑚红地,酱地,淡绿地、墨地等,还把粉彩工艺运用到斗彩工艺中,创烧了“粉彩斗彩”。
素三彩也是清代彩瓷的主要品种之一,它是在明代成化、正德素三彩瓷器发展起来的,其色彩以黄、绿、紫为多见外,增加了釉上蓝彩,其工艺主要是在素胎上先刻划花纹,施白釉高温烧成后,现施各种釉上低温颜色烧成,此种釉下刻花与釉上彩绘结合的装饰,是素三彩中的精品,此外还有白釉瓷器上涂米黄、绿、紫、黑等多种低温白釉为地的三彩瓷器。总之,清代是我国彩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它给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却始终闪烁着永远不会磨灭的光芒。
从整个彩瓷的形成与发展状况看,我国各个不同的时代都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包括着代代相承,又代代相异。代代相承表现了我国各时代之间彩瓷发展的传承关系;代代相异又反映了各个时代之间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具有的特色,而这些最为突出的成就之一就是装饰技法的创新与发展。在这极为丰富的装饰纹饰中,它为人们诉说着中国彩瓷所走过的辉煌历程。
彩瓷的发明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制瓷技术在青瓷的基础上又有一个新的突破和提高,它摆脱了单颜色釉的束缚,开创了瓷器多彩的新篇章,也标志着中国古瓷器造型艺术与绘画艺术的最终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