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烧制瓷器的工作房里却有点闷热。负责烧瓷器的师傅丁海波说:“这不算什么,以前烧煤窑那会儿才叫热,全身都是汗,现在好多了。”
工作变轻松了,一个顶三
在湖南新世纪陶瓷有限公司烧制瓷器的工作间里,一面靠墙是4个蓝色的气窑,另一面三排窑具上放满了瓷器,有还没烧制的器胚,也有已出炉成型的瓷器。
守着这4个气窑,掌控好每个气窑的温度,并且把器胚推入气窑烧制,丁海波很满意如今的工作环境。
7年前是怎样的光景?“那时候,烧一个煤窑要三个人一组,一个铲煤,一个看火焰,一个打下手。”丁海波说,那真是“热火朝天”,四五十度的高温下,人人汗流浃背。
最不能忍受的是钻煤窑。烧煤污染大,容易把白色的器胚弄脏。所以在烧瓷器之前,要先把瓷器放进匣钵里。“器胚很重,钻煤窑又热又累,体力消耗特别大。因此,大家的食量也特别大。”丁海波说,“我们吃饭都不用碗,用脸盆。”
和丁海波一起做事的,都是30多岁的烧瓷师傅。“这种活,年轻人也吃不消,因为不仅要有体力和耐力,还要经验丰富。”丁海波说。
环境好了,穿白衣服也不会弄脏
2006年,醴陵天然气工程完工,醴陵陶瓷企业烧窑的历史宣告终结。
天然气不仅易于操控,而且清洁干净,没有污染,不会弄脏瓷器。“再也不要钻煤窑了,瓷器直接推进气窑,十分方便。”
醴陵从前又叫“烟囱之城”,就是因为烧煤窑,到处烟囱林立,浓烟滚滚,在街头行走,衬衫都会变黑。现在陶瓷厂全部改成烧气窑以后,城市的环境也变好了。
“以前全身上下都乌漆抹黑的。”丁海波指着身上穿的白色背心,“现在穿白色衣服干活也不会弄脏。”
成本低了,质量高了,产业发展了
“川气入醴”,还促进了陶瓷产业的发展。
“煤窑烧出来的瓷器质量不稳定,瑕疵多。”丁海波说,一件完美瓷器烧制成功与窑的形状,装瓷匣钵入窑后的摆放位置、烧成温度的高低、窑内火焰燃烧的化学变量等都有极大关系,“就算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也很难控制煤窑的气温”。
因为煤窑的这种缺陷,为了烧出高档的工艺瓷,在引入天然气之前,醴陵生产工艺瓷的厂家曾用液化气来烧瓷器。但是液化气每吨要7000多元,成本高,利润低。
天然气每吨只要3000多元,与烧煤差不多,但烧出的瓷器质量又高又稳定。
“燃料革命”推动产业飞速发展。2002年,醴陵出产日用陶瓷7.67亿件、工业陶瓷14.24万吨;去年,日用陶瓷达51.06亿件,工业陶瓷达70.42万吨,陶瓷业实现产值290.2亿元。
【相关链接】
川气是这样入醴的
2000年6月,醴陵市被纳入“西气东输”忠武项目计划。
2004年6月,醴陵天然气工程正式开建。所用天然气来自四川盆地。工程总投资近2亿元,年供气量为2.15亿立方米。
2006年,醴陵开始实施陶瓷窑炉改造和余热利用项目,由使用重油燃料改为天然气,改善了当地环境,陶瓷行业节约成本三成以上,产品合格率大幅提高。
2012年3月,世界上首次使用大型微波高温烧结炉烧制陶瓷在醴陵阳东电瓷厂实现,陶瓷产业新一轮“燃料革命”由此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