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是我国宋金时代北方生产规模最大、影响最广、贡御时间最长的瓷窑场,是中国古代白瓷生产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杰出的窑场。白瓷的产生是中国古代瓷器产生和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对世界文明史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在白瓷的发展史中,定窑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综观定窑的巨大成就和深远影响,定窑遗址无疑是一座宝库,一座丰碑,它沉淀和蕴藏着创造性的天才杰作和独特的艺术与美学成就。
编者按
陶瓷文明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之一。中国陶瓷文明源远流长,历史上名窑名品不胜枚举,宋代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已名扬海内外,其中的定窑就是河北大地孕育出的艺术奇葩。河北是陶瓷大省,河北先民创造了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都堪称辉煌的陶瓷文明,燕赵大地有许多令人骄傲的古窑址,比如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窑等等。邢窑被誉为中国白瓷的发祥地;定窑开创了继邢窑白瓷之后的一大瓷窑体系;磁州窑有“中国第一民间瓷窑”之称;井陉窑更是填补了中国北方瓷窑分布的一个空白。故此,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窑被称为“河北四大名窑”。
本刊从即日起,推出“走近河北四大名窑”系列报道,邀请我省文物考古、陶瓷研究领域专家学者撰写文章,梳理河北四大名窑的历史发展脉络,用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考古材料揭开四大名窑留下的诸多千古之谜,共同探索我省四大名窑保护传承的新路径,寻求依托古瓷窑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做强文化产业等现实问题的答案。
定窑之名
定窑之名是怎么来的?古人对定窑有何评价?定窑何时入围“五大名窑”?定窑的流布范围到底有多大?
定窑是精细白瓷生产最具代表性的窑场。北宋时期,取代了曾在唐代盛极一时的邢窑白瓷的地位,一跃成为“天下第一”的名牌产品,因为定窑器物的精细特征迎合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注定成为当时士大夫们所关注和青睐的瓷器。许多被进献到宫廷、官府,供皇帝贵族使用。随后,定窑瓷器也被各地瓷窑纷纷仿烧,因此,对南北方的诸多窑场如周边的山西的介休窑、平定窑、北京龙泉务窑等窑场,甚至江西景德镇、四川的彭县窑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窑场仿造的定窑瓷器,通常被人们称为“仿定器”,而效仿定窑不同地区的瓷器烧制工艺生产的精细白瓷被命名为“定窑系”。
据不完全统计,宋至清时期文献和方志中有关定窑的记载达30余条,元朝人刘祁在《归潜志》一书中曾有“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赞誉。刘氏所言的“花瓷瓯”是指定窑白瓷上那种以模印、刻画为主的装饰,其工巧富丽的程度,与花釉瓷器相比毫不逊色,可谓独步一时、冠绝当世。宋代大文豪苏轼赞誉定瓷:“定州花瓷琢红玉”,认为定瓷精细坚致,可与玉相琢。南宋太平老人所著《袖中锦》给定瓷以极高的评价,认为定瓷与端砚、洛阳花、建州茶、蜀锦等皆为“天下第一”的名品。宋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中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宋仁宗一日去张贵妃宫,见宫内陈设有一件“定州红瓷器”,仁宗问怎么来的,贵妃回应说是某大臣所献,皇帝听后震怒,训斥其不尊戒禁,私自接受大臣的馈赠。说明定窑不仅白瓷天下知名,也产红瓷器,且在当时也属珍贵物品,并为达官贵人所喜爱。
定窑瓷器带题款的有15种,大都与宫廷有关,15种题款中数量最多的是带“官”字及“新官”字款的,可见定窑与官家关系之密切。
据说,清代乾隆帝也是一位喜欢艺术收藏的帝王,极爱定瓷。据统计,乾隆在位期间创作咏定瓷的诗达32首,有些诗作被宫廷匠师镌刻在器物上流传至今,可见其对定瓷情有独钟。乾隆曾有一首《咏定窑海兽洗》的诗:“海马瀛羊舞浪中,扶桑想见涌曦红。不为玩器为盂洗,淳朴犹余暮古风”,此件方洗现藏于故宫。
古代瓷窑址一般以州命窑,定窑在曲阳,古属定州管辖,也是其主要的集散地,因此称为定窑。定窑是长期以来人们所公认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史学家傅振伦先生曾谈到:“世之言瓷者,以为宋世有瓷,且以定、汝、官、哥、钧为宋代五大名窑。”
定窑瓷器流布的范围很广,考古发现东到我国东北的辽宁,北到内蒙古,南到江浙、湖南,西至陕西的广阔区域内都有定瓷遗物出土。即使在宋金对峙时期,也从未阻断过定瓷产品的流通。近年来,在杭州市开展的南宋都城临安城考古的许多重要发现,如南宋太庙遗址、临安府衙署遗址、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等等,在遗址南宋地层中都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定窑瓷器,有的还带有宫廷使用的款识。甚至在埃及福斯塔特遗址也出土过不少北宋时期的定窑瓷片,非洲的东海岸以及东南亚等地也都有定窑瓷片被发现。这说明定窑的产品不仅全国驰名,而且曾畅销海内外,大洋和战争都没能阻挡住定瓷的流通,可见其在对外贸易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定瓷之美
定窑在近千年的历史中,以中华大地上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精细白瓷窑场著称,而且,定瓷之美也有目共睹,其色温润,饰精妙,型精美,流传后世的精品更是家喻户晓。
色温润。定窑白瓷唐代时就堪与邢窑媲美,宋到金代是定窑的鼎盛时期,定窑的白瓷工艺达到极高的水平,定瓷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300摄氏度以上,高于一般成瓷的1250摄氏度,所以定瓷比其他窑烧出的瓷胎更坚致。定瓷的胎料经过精心加工,因此产品烧成后胎质细腻温润。定窑烧制以白瓷为主,由于釉料中氧化钛含量较高,加之用氧化焰烧成,故釉色多白中泛黄,呈现出象牙般的质感,给人以柔和悦目、温润恬静之美感,因此也被世人誉为“中和之美”。白瓷乃彩瓷之母,定窑除烧制白瓷外,还兼烧白釉黑彩、黑釉、酱釉和低温铅绿釉、铅黄釉两色釉彩瓷等,还生产三彩器物。黑酱、芝麻酱色釉瓷即是文献记载的“黑定”和“紫定”,更受时人的欢迎,价格皆高于白定。
饰精妙。定窑瓷器的装饰手法多样,主要有塑贴、刻花、划花、印花和描金花等。此外,定窑模制器物,剔花,黑剔花也有少量生产,以金代的装饰手法最丰富。定窑纹样有花卉纹、莲瓣纹、海水纹、云龙纹、禽鸟、游鱼、走兽等,丰富多样。其装饰构图简练,线条明快,层次分明,纹样清晰,图案布局富于变化,独具一格。定窑装饰技法中,印花最为人称道,在宋、金时期所有使用的印花装饰的瓷窑中,定窑以高超的技艺独占鳌头,被推为“印花之冠”。所见传世的印花花鸟图盘,内壁上的两孔雀之间以一枝牡丹相隔,盘心配以鸳鸯牡丹,图案优美宛如一幅布局严谨的织锦画。窑址多见印花龙纹标本,造型多数为盘,盘内满印云纹,盘心印一条姿态矫健的三爪蟠龙,龙身盘曲,首尾相接,张牙舞爪,栩栩如生。
型精美。定窑瓷器的造型很丰富,其高端产品造型精美,有枕、炉、洗、盘等生活用具,也有佛事用具等。如在定县(现定州市)出土的一件白釉刻划花莲瓣纹龙首净瓶,高达60.9厘米,通体刻花,肩部刻三重覆莲瓣纹,上腹部刻缠枝菊纹,腹中部以下又刻有四重仰莲瓣,堪称北宋早期定瓷的代表作。层次明快、饱满、优美,有浅浮雕之立体感,是国宝级文物之一。
定瓷以造型精美独特著称,最精美的代表器物恐怕当属世人熟知的白釉孩儿枕。枕高18.3厘米,长30厘米,为婴孩造型,双臂交叉环抱,头侧枕其上,双腿相叠上翘,以背为枕面。婴孩长裤坎肩,手持绣球,伏卧于榻上。体态丰腴,清眉秀目,若有所思,逼真可爱,栩栩如生。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曾多次提看孩儿枕,并下令为其配制木座、锦垫,可见对其喜爱。孩儿枕是定瓷中的珍品,已知存世两件,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有一件,造型如出一辙。定窑之谜
定窑创烧于何时,是隋代或唐初,还是唐中晚期?是官窑,还是民窑?贡御时间有多长?都有哪些工艺创新,对历史上瓷业的贡献是什么?
发现定窑。定窑虽因其在中国陶瓷史中的重要地位而屡见于文献记载,但由于窑火的熄灭,定窑遗址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人们依据文献资料在河北中部寻找定窑窑址,根据“窑以州名”的认知,认为窑址在定州,结果考察定州本地并没有发现窑址,窑址遗迹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1934年,时任北平大学工学院教授的叶麟趾先生,这位背负实业报国留洋归来的学者,决心揭开这个历史之谜。他通过实地考察,首次报道定窑遗址在河北省曲阳县的剪子村(即涧磁村)和仰泉村(也就是燕川村)。新中国成立后,又有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先生、冯先铭先生对定窑遗址进行了实地复查,基本确认了河北曲阳涧磁村一带即历史上记载的定窑遗址所在地。
揭秘定窑。20世纪60年代初和80年代中期,文物部门先后对定窑进行了两次发掘,2009年底至2010年初,对定窑遗址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丰富的遗迹遗物,数以吨计的各时期的瓷器和窑具,其中完整或可复原标本就达数千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揭开了定窑许多历史谜团,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考古发现并清理了从中晚唐到元代各个时期的地层,从而证明了定窑自中晚唐直至元代,乃至明代生产没有间断,窖火从未停息。我们发现的考古文化层堆积物很丰富。最重要的是在不同发掘地点发现了晚唐、五代到宋初的地层,其下即为生土,并出土有中唐时期特征的碗、执壶残片等,这种事实使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定窑的创烧时代在中晚唐时期,早不过中唐。这初步纠正了定窑创烧初唐和隋代的说法。又通过对燕川附近的野北、杏子沟等地的地面调查,发现了大量的元代遗物,推断出定窑在元代烧造规模仍较大,但产品质量下降,与宋金时期的精美定瓷已相差甚远。从而推断出,定窑成规模的瓷器生产在元代宣告结束。
另外,我们此次发掘出了一批代表定窑各时期贡御情况的重要遗物,如五代、宋代初期地层中的“官”字款器物,北宋至金代地层中的带“尚食局”、“尚药局”、“东宫”款,装饰龙纹器物的碗盘等。这说明自五代,历宋至金代定窑都在为宫廷烧制瓷器。另外,考古工作者发现在集中出土这些官用器物的地点,同时还生产胎釉粗劣、制作草率的另一类产品。由此推测定窑的官用精致产品似乎是由许多水平较高的窑户承造的,同时其还从事民间商品生产。
定窑创新。定窑要生产薄胎瓷器,就必须克服烧制中器物变形的问题,因此,定窑发明了“覆烧”的工艺。定窑的发掘不仅发现了大量精美的瓷器,同时也出土了大批量的不同形状的碗形支圈和环形支圈,用碗形支圈和环形支圈承托器物的口部入窑烧制即采用覆烧工艺,这种工艺首先解决了器物变形的问题,同时也由于覆烧的装窑密度大于一般的叠烧,特别是匣钵单烧,因此极大地提高了产量,有学者统计,采用覆烧工艺可以使瓷器产量比匣钵单烧方法提高4倍左右。定窑发明的覆烧工艺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对整个瓷器业生产的繁荣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定瓷之光
近年来,各级政府正在把定窑遗址的保护纳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视野中去考量,把定窑窑址的保护利用和定窑技艺的保护和传承纳入一个大盘子,整体推进,统一规划。一幅宏伟壮丽的整体保护、活态保护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开。定窑经历千年历史风雨之后又散发出了生命之光。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定窑遗址的保护工作。1956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定窑遗址公布为重点文物古迹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将定窑遗址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1985年,曲阳县人民政府在定窑遗址设立了专门保护机构“定窑遗址文物保管所”,修建了专门的重要遗迹保护展示棚。
特别是近十年来,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对定窑遗址开展了一系列保护管理工作。制作遗址保护规划、支持对遗址进行科学发掘和保护、大力扶持复仿制品产业的发展、成立了定瓷研究室,培养出了定瓷制作大师陈文增等制瓷名人,以陈文增为代表的定瓷人在继承、挖掘古定瓷的基础上又开发创新新产品数百品种,产品远销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定瓷坯釉研究及艺术瓷产品等项目多次荣获省级、国家级金奖和专利。2006年“定瓷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阳投资拍摄了《定窑考工记》纪录片,提出了建设定窑考古遗址公园的计划并开始积极实施等。
尽管定窑遗址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其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还不相称,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研究人才匮乏,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迟缓,复仿制人员少和场地分散,大部分为小作坊,严重影响了世界视野下的定窑研究和保护传承。
众所周知,定窑的保护利用,绝不仅仅只是作为窑址进行单一的文物保护,还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并传承弘扬传统技艺,积极推进生产性保护,开拓文化产业市场。“两条腿”走路才会给千年定窑带来勃勃生机。下一步文物部门要稳步推进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建设遗址博物馆,让出土的文物有安身之所,让流出去的文物能够回来展示。支持整理和出版定窑论著和考古资料,在遗址区外建设定窑复仿制产业园区,把分散的小作坊进行集中和整合,使定瓷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同时,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从而改善发展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韩立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