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曾经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征服了世界,怎样理解当代艺术陶瓷的收藏价值?中国陶瓷文化如何才能得以延续?如何繁荣、规范当代艺术陶瓷市场?这些始终是海内外收藏界关注、探讨的问题。
就在很多人还把目光停留在不断拍出天价的古代陶瓷市场时,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却在长期的积累之后悄悄接近了临界爆发的状态。经过改制与陶瓷艺术工作者的多年实践,景德镇在不为人知中悄然完成着凤凰涅槃,当代艺术陶瓷新的时代特征正在形成,以景德镇为代表的新的当代艺术陶瓷收藏时代也正在来临。
新陶瓷收藏时代特征之一:新发展
在备受瞩目的第五届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中,景德镇11人当选。惊讶之余,不少人对评选结果流露出怀疑的态度。在他们看来,当代景德镇只不过是在吃着祖先留下的名声,甚至就连这个名声也几乎被别人吃走——“瓷都”的荣誉光环一度要被戴到另外城市的头上去。这些“吃名声”的景德镇人凭什么一下子捧走11个“国大师”?
景德镇当地人对这样的质疑自有看法。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总经理郜景苏在研讨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很多人把目光放在大师身上,喜欢谈论大师如何如何,实际上,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人才有着基础性的构成,是一个金字塔的结构。以历史传承来看,从元代建立基础,明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清代达到一个历史高峰,景德镇历代窑火不断,400多个御窑厂流传下来,文化传承深厚。在景德镇不到50万的人口中,有10万人在从事陶瓷行业。景德镇如今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以上的艺术大师有980多人,其中包括23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9位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此外有1000多位市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还有一些未评过大师但艺术水准很高的艺术家,大量正在成长的年轻技术人才与普通工艺美术技术人员……这是中国艺术陶瓷一块最大的风水宝地。有这样的人才基础,社会经济又在高速发展,景德镇艺术陶瓷怎么可能不爆发?”
话虽如此,景德镇在企业转制、社会转型背景下酝酿的爆发经历了相当长时间近乎痛苦的积累。1995年,景德镇十大瓷厂转制,计划经济带给景德镇的辉煌就此终结。为了生存,陶瓷艺术工作者不断提高着工艺水平,不断地创新与应用新材料,此前一些几乎不可想象的工艺制作都被开发了出来。到了2000年时,景德镇的制瓷工艺与此前相比已经表现出质的飞跃。与此同时,艺术陶瓷工作者在探索与市场对接中也找到了新的形式。
新收藏时代特征之二:新症结
有人说,在景德镇这块风水宝地上,从来不缺少陶艺人才,只是整个当代艺术陶瓷领域在阶段性调整中注定是沉默的。陶瓷艺术工作者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需要适应过程,而此时正值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无论是整个中国社会,还是艺术品收藏领域都是热点纷呈,景德镇就这样从主流视野中被淡出、被埋没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汉中说:“景德镇当代陶瓷能否发展,其实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有没有好的瓷器,可以说当代艺术陶瓷领域不乏好的瓷器;第二个是搭建好的平台,包括宣传平台和市场平台,现在是这两个平台都出了问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唐克美是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委,她说:“在大师评审过程中就有人提出一个问题,说景德镇的陶瓷是不是没有古代好了,实际上,景德镇的艺术陶瓷和以前一样好,只是人们对于景德镇的当代艺术陶瓷了解太不够了。我生活在北京,经常看到景德镇的展销,租一个人行道,一个露天的地方,圈上绳子就卖东西……大家平时看到的、接触到的景德镇就是这样的,人们怎么能够了解什么是景德镇艺术陶瓷的精髓?”
市场的阶段性混乱与变革发展如影随形,至今仍然困扰着景德镇当代艺术陶瓷。遍布各个城市、甚至跨出国门的展会就像景德镇前进潮流中浮在最上面的泡沫,这些泡沫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发展潮流本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戴荣华指出,所谓“景德镇名人名瓷”展会,其实多数就是农民在景德镇买了最便宜的瓷器拿出去当名人名瓷卖,一开始开价几万元,过几天就几百元甩卖掉。
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夏钟勇说:“某大城市电视台曾做过景德镇陶瓷展销会的专题,电视台记者对面目全非的展销会非常不理解——难道景德镇当代陶瓷就是这个样子吗?记者还因此专门跑到景德镇来了解真实情况,这时才明白,组织这些展销会的人多半就是卖菜、卖肉的商贩,他们不了解真正的文化艺术,又怎么能承载瓷器文化的传播呢?”
展会的泛滥不仅影响了景德镇当代艺术陶瓷的形象,同时也在市场上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嘉德在线拍卖公司总裁助理马丹妮说:“我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艺术品拍卖领域之后就很少接触当代陶瓷,对于景德镇陶瓷更多的印象是既看到地摊上的景德镇瓷器几百元一件,又在工艺美术品商厦里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元,经营者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市场价格混乱是对买家信任的一种伤害。”
郜景苏分析认为:“景德镇当代艺术陶瓷市场之所以出现鱼龙混杂的问题,首先是艺术作品不确定性造成的。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确定要求藏家有综合分析的能力,藏家能力还达不到,有收藏需求的就主要看人——是哪位大师做的,这对大师本身的知名度与艺术影响力提出了要求。当然,‘看人’也说明当代艺术陶瓷收藏所处的初级阶段。鱼龙混杂的另一个原因与市场多样化需求有关,市场本来就由高端到低端构成,100元的收藏需求与10万元的需求同时存在,只不过这种多样化的需求还没有在市场上通过正常的方式表达出来。”
与市场混乱同时,当代艺术陶瓷大师的作品交易与古代陶瓷拍卖交易相比也低调得多。这种低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艺术陶瓷市场的温度。
马丹妮认为,古代陶瓷价格不断上涨,除了存世量少之外,还因为这些瓷器多少年来一直处于流通当中,都有公开的拍卖交易记录。也许一开始这些古代陶瓷的交易价格并不高,但是随着不断流通,又有公开的记录,因此价格不断上涨。当代景德镇陶瓷大师的作品也常常有很高的价格交易,但遗憾的是并没有留下公开的记录。
而与当代书画等艺术品种相比,当代艺术陶瓷大师的知名度同样不高。唐克美在谈及这个问题时认为:“当代艺术陶瓷的品位可以和玉器、书画等艺术品类媲美,但如何把景德镇名人、名瓷推到一个更高的社会层面上,让大家普遍了解并认可21世纪的景德镇,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当代景德镇大师的瓷器作品非常好,但这些大师只是在业内很有名,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急需提高。我觉得这些大师要像韩美林一样——你遇到出租车司机会谈论他,遇到老太太,遇到学生都会知道他。社会认知度对于提升艺术家价值认识是有极大帮助的。只有提高艺术家认知度才能改变人们对于景德镇的误解。”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曹静楼也认为,以景德镇的文化底蕴与人才济济,景德镇不会后继乏人,但缺乏的是把景德镇的艺术推荐出去。如今之所以鱼龙混杂,是因为景德镇当代艺术陶瓷大师还不被普遍认识,而大师之所以不被认识,是因为更多的人不知道大师好在哪里,大师有着怎样的好的作品。在这一点上,大师不用因此小看自己,当代艺术陶瓷完全可以进入艺术的最高殿堂。过去说“酒好不怕巷子深”,现在是“酒好也得会吆喝”,景德镇当代艺术陶瓷大师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宣传不是宣传大师自己,是宣传陶瓷文化,是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新收藏时代特征之三:新定位
很多痴迷陶瓷的人会将景德镇与青花、官窑等概念联系起来,认为历史上的景德镇风格是清晰的,与这种清晰相比,当代景德镇形象过于模糊,甚至有人用景德镇的历史形象贬低当代形象。对此,熟悉景德镇现状的专家指出,由于对于当代艺术陶瓷发展的基本了解缺失,所以人们对景德镇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停留在陈旧的过去。景德镇需要新的认知,也要为自己新的品牌形象树立而努力。
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周国桢说:“随着社会转型,曾有人描绘景德镇调整中的状况是‘日用瓷五马分尸,艺术瓷杂草丛生’。这个描述是很形象生动的,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种认识上,甚至认为当代陶瓷艺术家还不如几百年前就大错特错了。与过去相比,当代陶瓷的技艺进步是巨大的,像薄胎大的瓷碗,以前根本不可能做出来,一些颜色釉的装饰,过去没有,但现在是我们的拿手好戏,而青花、釉里红等传统技艺也都有发展,没有理由认为现在的工艺水平比不上几百年前。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景德镇正在做这样的创新。但可惜的是,我们的创新还不能代表今天的审美观。“
在收藏者的群体中,古代陶瓷尤其是官窑陶瓷审美已经占有根深蒂固的地位,市场关注度高,拍场交易纪录也不断刷新,因此更多藏家只关心古代陶瓷,对其津津乐道,认为当代景德镇陶瓷无法与古代官窑相提并论,对于当代陶瓷毫无兴趣,更谈不到看好当代陶瓷。
对此,戴荣华深有感触地说:“我曾经在故宫待了两年,我觉得当代景德镇艺术陶瓷好的作品已经远远超越了官窑,虽然很多收藏古代陶瓷的人不愿意听这句话。古代陶瓷当然有价值,尤其是考古学意义上的价值,但是很多的器形,不一定就是好的,也不一定古代陶瓷就是标准。”
戴荣华的观点如果成立,那么,整个收藏市场对当代艺术陶瓷需要一个新的审视标准,在此之前,当代艺术陶瓷的市场价值被严重低估,需要重新定位。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李菊生认为,造成收藏市场低估当代艺术陶瓷的原因耐人寻味:“我感觉很多艺术大师来到景德镇参观的时候不经意间都会流露出某种轻视,这其中有各种原因,而我们的当代艺术陶瓷宣传太少,进入市场价值太低是给人造成错觉的重要原因。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古代陶瓷拍卖可以达到中国艺术品的最高价格,为什么当代艺术陶瓷不能和油画布相提并论呢?是材质的问题吗?是艺术水平的问题吗?以陶瓷的材质,它决不会输给书画——陶瓷的问题不是材质的问题。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景德镇直到现在仍然是‘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汗水不断撒在水与火之中,陶瓷艺术价值的提升从来没有终止过,当代陶瓷艺术怎么会比“鬼谷子下山罐”差呢——当代陶瓷艺术也不是水平的问题,但当代陶瓷艺术的命运却有一些问题。也就是说,不认可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只是时代的局限。如果是时代局限的话,那么社会的发展就终会突破这种局限,现在《中国收藏》杂志来倡导当代陶瓷收藏就是揭开了社会重新认识当代景德镇艺术陶瓷的序幕。”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如的态度比较乐观,他认为艺术市场中“金子”与“黄沙”共存,最终的结果是“吹尽黄沙始见金”。只要收藏者了解了什么是“金子”,了解了景德镇陶瓷艺术,那么就会有自己新的价值定位。
新收藏时代特征之四:新潮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说:“我看报道说,苏富比拍卖行2004年中国艺术品的拍卖额是500多万美元,2006年是5250万美元,三年翻了10倍,当今社会的文化需要日益增强,当代艺术陶瓷面对的文化市场形势之好毋庸置疑。通过权威性的部门、媒体站出来,通过宣传,就可以还景德镇以本来面目。”
有业内人士指出,曾有一种1度理论说,把水烧到99度时,虽然只差1度,但仍然不能使水进入沸腾状态。景德镇当代艺术陶瓷在经过了不断添柴后,正在接近沸腾的边缘,这个边缘也许只是1度的距离。正如李菊生分析认为,景德镇目前的艺术陶瓷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是艺术高度与社会认知之间较大的落差让景德镇艺术陶瓷缺了一把火候。
据介绍,一个投资约1.5亿元的中国陶瓷博物馆正在景德镇建设当中。台湾商人要在这里斥巨资以品牌化运作艺术陶瓷。公司化的运作将为艺术陶瓷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与新的渠道模式。随着最近3到5年的加速发展,景德镇艺术陶瓷已经到了突破的重要时刻。
以市场发展看,从体制转型中走出的艺术工作者通过不断实践换来了今天以大师为核心的多艺术风格共同发展的格局。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景德镇的一些艺术家也已经摆脱了最初的生存状态,向更高形式跨越。
范敏祺直言:“如果说艺术家的最初阶段还是个人奋斗,经济活动也由自己完成,那现在有的景德镇艺术家已经过了这个阶段,他们在寻找经纪人或者利用品牌代理公司进行市场运作,自己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很多艺术家也开始意识到作为景德镇的一分子,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提升景德镇的新品牌形象。”
从生存要求到地位要求,从经济要求到文化要求、品牌要求,景德镇艺术陶瓷主流的声音渴望向社会传达。从投资时机而言,当代艺术陶瓷收藏仅仅是刚刚拉开序幕,众多大师的艺术品,无论是国内与国际市场都一样处于起步阶段。前不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带着他的“珍珠彩”作品到香港等地展览时,一些国外从来不收当代瓷器的博物馆人士看到之后大为惊讶——是油画?是瓷器?他们完全不知道当代景德镇可以烧出这样的艺术瓷器。
刘远长是景德镇艺术陶瓷的领军人物之一,谈及市场潜力,他也说:“我的《哈哈罗汉》已经创作很多年了,我自己都以为这个品种没什么市场了。但是,我在北京了解情况时却发现,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我的作品真品甚至都没有扩散到这里。艺术陶瓷的市场巨大潜力远没有表现出来。”
来到刘远长的工作室,你会发现这位当代艺术陶瓷领域的顶级大师,其作品价位并非一般人所认为的天价,很大一部分的作品不过千元级别。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师所创作的作品中既有价格不菲的孤品,同时也有价格适中的限量复制品。这样一个作品结构充分考虑到了不同的收藏档次与收藏者实际需求。其实,在景德镇当代艺术陶瓷大师群中,经过多年与市场的磨合,这样的作品结构已经被运用得相当纯熟,大师走向收藏市场积累了很好的前期铺垫。
范敏祺说:“放在10年、20年以前,没有人会认为国内还会有人收藏中国当代陶瓷。但是,如今社会已经从最初的生活日用需求、过渡期的装饰需求进入到收藏需求时代。”
对于收藏来说,当代艺术陶瓷的关注度何时会集中引发强烈的市场连锁反应很难预测,但是按照艺术市场的扩展方式与资金流向更具潜力空间投资品的特点,艺术陶瓷的市场准备已经越来越充足,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