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瓷画”,人们就会想到瓷都景德镇,因为长期以来瓷艺精品仅出自那里。然而,近年来,南通的瓷画异军突起,在2012年10月26日-30日于烟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中国第七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通派瓷艺创始人顾平生送展的两件瓷画精品——《钟馗雅趣图》和《观音菩萨造像》均获金奖。
南通瓷画从无到有,仅短短20年历史,竟能一举登上全国瓷艺高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创造这一奇迹的是一位中学退休教师,其在“知天命”时才正式开始学习和从事瓷画创作和制造,这更是一个传奇!
听说顾平生即将于本月底赶赴法国巴黎,参加由国家文化部外事处组织的中国民间艺术品展销会,记者专门采访了这位中国民间工艺家、通派瓷艺创始人。
机缘唤回少年梦
1938年出生的顾平生于通师、师专毕业后,始终在中学任语文老师直至退休。
顾平生从小喜爱画画,上小学时曾在团市委少年部组织的绘画组与范曾、顾乐夫等小伙伴一起接受专业培训、外出写生、交流绘画心得。那时,他特别痴迷于瓷画,常常在家里反复品赏着瓷茶杯、瓷花瓶上的字画,揣摩那图画是如何绘进去的,于是一个美梦产生:长大以后要造出最美的瓷杯、瓷盘、花瓶……
然而,在当时社会的人生价值取向影响下,身为贫寒市民的父母让他走上了一条平稳实在的人生之路——考师范,当老师。
上世纪80年代初,国画大师范曾为回报家乡南通,亲绘十八高僧图并请北京工艺品厂制成瓷砖,拟布置于狼山广教寺法乳堂,以为名寺增辉。为了保证瓷画质量,范曾特请南通市派员到北京工艺品厂监督烧制,并提名其少时画友顾平生参加。顾平生接到借调通知颇感惊喜,立即随市委统战部的周文甸同志赴京。在工艺品厂,他第一次看到了瓷画制作的全过程,终于解开了心头几十年的谜团;王府井工艺品店更让他大开眼界。一股强劲的热流顿时涌上心头:这样的瓷画我们南通人为什么不能自己做出来?于是,一个圆梦的计划就在他头脑中蹦出来了。
顾平生说干就干。然而,那时他已是年近五十的人了,要从头学起、白手起家谈何容易,况且承担的教学任务又很重。但他以非凡的决心和毅力开启了创业征程。第一步自然是拜师学艺。他利用节假日,多次自费远赴瓷都景德镇寻访名师,拜当地最有名的名间艺人郑师傅为师。郑师傅被这位老教师的好学和诚心感动了,答应收他为徒,带他到制作现场,观摩从设计、选白胎、勾轮廓、打彩底、印稿、立线、上釉到烧制加彩的各道工序,并手把手地指导他实践,毫无保留地把独家经验传授于他。由于顾平生的虔诚学艺态度和对艺术的独特领悟力,他断断续续用了一年多时间,掌握了平常人需要多年才能学会的全套技能。
自觉有充分的把握后,顾平生就在景德镇购置了油墨、瓷粉等瓷画制作设备回来,随即利用业余时间悄悄地在家里试制起来。可是,虽严格按照师傅所教的制作工艺和方法去做,却怎么也制造不出像样的瓷画,不是瓷器烧裂了、字画烤变色了,就是瓷面碳化了。在摄氏800度高温的炉子旁,他汗流浃背地反复实验,结果都是失败,他只得再去请教郑师傅。然而,郑师傅也觉得疑惑不解,说不清问题出在哪儿。就在其“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在一次与范曾大师聊起自己的困惑时,大师提示道:是不是南通与景德镇自然条件不同的缘故所致?南通地处沿江沿海地带,空气湿度比景德镇地区高很多,烤瓷的火候也应该有所不同。顾平生觉得茅塞顿开,便一次又一次试着用不同的火候去烤,每隔几分钟,就记录一下炉内即时温度,经过几十次试验,终于烧出了理想的瓷画,并摸索出了烤出瓷画精品所需的湿度和相关温度数据。
顾平生精益求精,既尊重传统技艺,又能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他关注和学习、吸收、运用欧洲、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当代先进制瓷技术,大胆地采用电脑扫描印稿、用新材料聚氨酯薄膜喷墨制版等新工艺,力求在质量和艺术效果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赶上甚至超过瓷都产品的水平,产品品种也从杯、盘、碗、笔筒等小件拓展到瓶、匾、砖、大型瓷板等大制作,逐渐形成了品种比较齐全、有自己鲜明个性的通瓷特色。
珠联璧合成一派
在瓷都瓷画数百年独霸天下的情况下,要形成行内公认的新流派是极其困难的。那么,通派瓷艺是如何为瓷画界认可的?顾平生认为,瓷画是瓷器文化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瓷画要形成一派,既要有瓷艺的特色,又要有高级绘画的特色,二者缺一不可。
其实,当初顾平生并没有也不敢想象创造一个新的流派,“通派”完全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最初,顾平生制作瓷画所需的书画稿,都是就地取材,先后选用过刘子美、戚豫章、张晏等南通书画家的作品,南通人看了产品后感到特别亲切,格外喜欢,于是,顾平生就决定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在本市渐渐有了些影响。
1993年,范曾来南通,顾平生赶到他下榻的南通大饭店,送上刚用大师画作《远客来归》烤制的大瓷罐和茶杯,范曾瞧了又瞧,发现瓷艺为自己的作品明显增光添彩,连连赞美,随即表示,乐意让顾平生用他的画作做成瓷品,并很高兴地留下他所带的《神童宠犬》《义犬图》两幅画的原件让其制作。顾平生用这两幅画精心烤制,甫一面世,即受到热捧,被许多瓷画爱好者、收藏者视为难得的珍品,影响之大,出乎意料。顾平生深感,用大师名画制作瓷画,艺术价值可以倍增!
从此,顾平生主要用范曾的作品制作瓷画,每年都要赴京给范曾送上用他的画制作的瓷品,请其评判,同时退还原画,再取大师的新作。范曾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这位挚友的执着和诚信,先后主动给他题了《淳厚》《诚信之品》《诚耕斋》等墨宝,既充分肯定、赞扬顾平生的人品,也让顾平生成了无偿独享其作品版权的瓷艺家。 2000年上海城隍庙华宝楼隆重推出了顾平生以范曾画作《龙》制作的系列陶瓷艺术品,沪上数家媒体竞相报道,观赏者、购买者络绎不绝。“通派”瓷画——南通人瓷艺与南通人画艺的完美结合的名声从此便叫响了。
面向寻常百姓家
顾平生告诉记者,瓷画过去只是极少数高雅的有钱人品玩收藏的艺术品,社会需求相当有限。今天,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瓷画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瓷艺潜在的最大市场,就是平民百姓日益增长的艺术需求。当前,寻常百姓最喜欢既具有艺术观赏价值又具有日常使用价值、物美价廉的瓷艺产品。他就是针对这一实际需求来设计和制造瓷画产品的,让“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向“寻常百姓家”。
上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大潮也涌进了校园,学校领导和教师们一致鼓动顾平生领头创办生产瓷艺产品的校办厂,并表示由教职员工自愿出资。顾平生心动了,于是,以顾平生为厂长的“南通健雄工艺陶瓷厂”很快注册诞生。
顾平生觉得,目前老百姓愿意掏钱买的瓷艺产品,主要是既能作日常生活用品、又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价格仅比同类瓷器略高的茶杯、寿碗、笔筒、瓷盘等。绘有名家字画或烤上使用者名字、肖像、纪念事件字样的个性产品,价格又仅比普通的瓷器略高一点,应该好销。他坚持“以需定产、薄利多销”方针,很快,订单就纷至沓来。
有竞争,才有动力;有比较,才能进步。顾平生在瓷画市场不断扩展的同时,积极选送作品参加全省、全国的工艺品博览会、展销会。 2010年,在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他制作的由范曾作画的作品《神女伏虎图》荣获银奖。经过两年技艺上的改进和创新,他终于在2012年第七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荣获两项金奖。
誓让国粹耀五洲
国外友人的一番评价,让顾平生萌生了“走向世界,弘扬国粹”的念头。一次,中日友好协会原主席伊藤般展老先生看到了顾平生的瓷艺产品后,两次特地从日本寄来长信,满腔热情地赞美顾平生制作的烤有范曾画作的花瓶、茶杯,评价说“这是杰出的、独一无二的高级瓷品”。顾平生深受鼓舞,自信大增,眼界也变宽了:作为国粹之一的中国传统瓷艺早就在全球享有盛誉,我们应当发挥优势,努力把中国当代瓷艺产品推向世界!
2009年9月,上海世博会前夕,组委会举办了纪念品设计大赛。顾平生觉得这是走向世界的良机,精心制作了以范曾大师两幅虎年新作烤制的《虎子》瓷盘和瓷板、《神女伏虎图》瓷板,一举获得三项优秀奖,成功入选上海世博会纪念品盘子。紧接着,他又接到3万只世博会纪念品订单,立即夜以继日地按要求赶制,同时又烤制大型瓷板油画《琵琶女》、瓷板国画《丽人行》等展品。3万件通瓷艺术品走向了世界,并双双荣获世博精品奖。
2011年1月,顾平生应邀参加新加坡2011年第十八届“春城洋溢华夏情”文化旅游活动,第一次走出国门展销通瓷艺术品。在来福士商城展销现场,通派瓷艺工艺品受欢迎的程度,完全出乎他的预料,他后悔此前估计太保守了,同时又高兴地看到,自己的极具中国文化元素的通派瓷艺工艺品走向世界是没有问题的,前景广阔。2012年1月,他又参加了第十九届“春城洋溢华夏情”文化旅游活动,带去了比上次更多的瓷艺工艺品,结果还是很快被各国游客抢购一空,其走向世界的信心也更足了。
近来,顾平生正在紧张准备着带往巴黎的产品。 2011年,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与上海开展了对口年度合作,根据文化部安排,将于今年2月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2013海外“欢乐春节”·“走进中心过大年”——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顾平生是少数被特邀的民间工艺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