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就陶瓷历史文化而言,有它的独到之处和相对独立的体系,曾经与中原同步。四川的邛州窑,会理窑,湖南的长沙窑,铜官窑在历史上都与云南的陶瓷有联系,并相互影响融合。在大理宾川白杨村遗址发掘距今4000多年的陶器,在建水燕子洞发现3500年前的陶制品,元谋大墩子村发掘造型独特的鸡型陶壶。
唐、宋时期,云南的南诏、大理国已有比较成熟的青瓷和高温施釉陶瓷生产系统。云南元朝末年、明清时期烧造的青花名扬海内外,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更是原始陶艺的代表,香格里拉藏族尼西黑陶从雪域高原一路走来,实用而美伦美焕的华宁绿白釉陶正在崛起,古朴拙雅的建水紫陶、浓郁民族民间风俗的云南瓦猫、易门昆明等地的建筑卫生陶瓷,所有这些,都展现了云南陶瓷灿烂的历史与辉煌的现在。
璀璨的青花文化
青花的起因是沿续了大理国时期高温釉陶的发展。在元代将其发展到极致。由于战事,政府从西亚、东南亚带回了大批工匠以及原料来云南,以大理为第一站辐射云南乃至全国,因而云南多种手工艺呈现繁荣。随元政权统治云南,云南成为回族人在全国的第二大居住地,他们带来了青花原料。到明朝时,中央政权大量向云南屯边移民,包括景德镇在内的大量内地能工巧匠来到云南。而本地特产青花原料——碗花石。加之云南多丘陵、山地,地形适合修建龙窑。在此期间,政府在云南开学,注重汉文化、注重艺术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政府对云南的统治,加大了云南的国际大交流,使青花能够快速发展。其代表的窑址有:建水窑、玉溪窑、华宁窑、易门窑、禄丰窑、祥云窑、凤仪窑、永胜窑、昆明灰土窑、松花坝窑等老窑。其中最早发现青花的瓷窑是玉溪窑,上世纪60年代由云南省博物馆的葛季芳发现古窑遗址;最大的瓷窑为建水洪家窑;最古老的瓷窑为禄丰白龙古瓷窑遗址。它的常见器型有玉壶春,将军罐等,造型粗狂,装饰以动物、植物、图案、纹饰为主,简朴、生动,青花呈色深沉。由于云南与东南亚接壤,又是南方陆路丝绸之路起点,因而当时的青花出口至越南并随水运出口至东南亚等国家,为中国当时的对外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稳固的社会地位
建国后随着考古的发掘,研究的深入,云南青花才逐渐被世人认知。云南考古泰斗孙太初先生于1955年第4期《考古通讯》发表《建水古城的历史记忆》,其中有对青瓷与青花的论述。云南省博物馆葛季芳于1962年2期《考古》杂志发表《云南玉溪发现古窑址》。冯先铭《三十年来我国陶瓷考古的收获》(《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1期《有关青花瓷器的起源》),(《文物》1980年4期2篇文章里曾多次提到云南玉溪窑青花问题)。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陶瓷全集.云南玉溪窑》;1980年以杨大申为代表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联合建水工艺美术陶厂对碗窑村古窑址发掘。杨大申1982年《考古》4期发表《关于禄丰青花的一点看法》。云南省内王瑞章、马文斗、张永康、刘镇南、姚钟华、王昆、李朝春、陈泰敏等对云南青花均有独到的研究。《玉溪、建水窑青花器研究》,作者陈光成等,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谢明良先生,施静菲教授对东亚特别是对云南青花的研究在学术界影响巨大。2007年11月在昆明召开云南青花瓷主题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全世界100位青花研究学者齐聚春城研讨,并到建水、禄丰等古窑址考察,其中包括故宫博物院的耿宝昌研究员和南京博物院的“青花王子”张浦生。
除青花所引起的重视,具云南特色的傣族慢轮制陶和香格里拉藏族尼西黑陶也逐渐受到众人的青睬。日本、韩国每年都有学者深入版纳、尼西研究两地的纯手工原始制陶,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均有专门课题研究。
而华宁陶、建水紫陶近年来在国际上引起重视。清末云南状元袁嘉谷曾在文中写道“吾滇原文转载于华夏陶瓷网陶器如宁州、如易门、如建水、甚至日用之瓦甓粗器则各州县均有之……”民国《新纂云南通志》记载:“陶器以建水、宁州所产者为著名”。1939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学家石璋如考察了华宁制陶,写成《云南华宁碗窑村的窑业》。云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云南省轻工厅相关人员在上世纪60、70、80、90年代对两地有研究。 2004年谢恒出版《建水紫陶》、2005年田卉鸿出版《建水陶瓷文化》、2009年李朝春出版《云南建水陶瓷》。2010年华宁县委县政府组织编著出版《云南华宁陶》,2011年李和强编著出版《马成林建水紫陶作品集》,2011年云南省博物馆出版《临安紫陶——云南建水的陶艺传承》。而云南瓦猫、瓦当、简瓦等,在云南省民族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都有专题研究与展览。
具特色的陶瓷文化
建水紫陶、尼西黑陶、傣族制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人有:黑陶传承人为孙诺七林,傣族制陶为玉勐,建水紫陶为马成林、袁应德、谭知凡、陈绍康。建水紫陶被称为文化陶,其特点是书画装饰、依笔墨刻填、磨光,有200多年历史。历史上以向汝生、向逢春、向福功以及张桂生、张好、王定一、王式稷 、王勉旃、王受之为代表。器型有烟斗、汽锅、文房用品、花瓶等,现今有私人作坊300多家。华宁釉陶有600多年历史,相传为景德镇车姓窑工所开创宁州窑业,受四川邛窑、会理窑影响,以生活器皿和佛教礼器为主,釉色古朴、宁静、美伦美焕。华宁陶代表人李自轩为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现今华宁多为建筑用陶瓷生产。尼西黑陶有2000多年历史,现多为生活用具和旅游文化产品。傣族慢轮陶有4000多年历史,多为生活用品,制陶者为当地妇女,世代传承。原始陶艺的代表,解开中国新石器时代烧陶之谜的钥匙。民间多见的瓦猫、瓦当、筒瓦等多为生活建筑用陶,为百姓起房避邪求福之用,在民间广泛使用。
云南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有25个民族,基本上每个民族都有制陶。包括临沧民族黑陶,新平土陶、丽江东巴陶等。云南的陶瓷是中原文化与本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建筑卫生陶瓷生产情况,目前以易门、华宁、昆明、曲靖等地为主,其中易门生产量占有全省80%左右,多是引进外来投资生产中低端产品,优势是接近并满足本地城乡市场,但设计力量明显不足,产品单一落后。
发扬光大 走出国门
建水紫陶,华宁釉陶两个各具文化艺术特色又闻名全国的产区相距几十公里,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两种陶都是在传统青花老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是本地与外来文化对接的产物。在全国陶瓷界堪称西南一隅的两朵艺术奇葩。在收藏界,好的作品更是一件难求。对这两种陶应当实行传统老艺人工作室制,保持原汁原味的传统工艺,在艺术上创新,尽量创作出既具文化思想内涵,又具艺术魅力的陶瓷艺术品。作为云南民族民间陶艺的代表,傣陶和藏陶、瓦猫应在日用品与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生产方面下功夫,生产出独具特色的民族陶艺。云南的建筑卫生陶瓷相对薄弱,但有它的特色,特别是华宁的绿釉筒瓦等上釉建筑用陶很有市场前景。
当代云南陶瓷研究一些专家学者都开始关注并研究云南的当代陶瓷,深入传统窑区,从学术上提升云南的陶瓷文化。云南陶瓷有相对独立的收藏群体,上世纪90年代全国收藏界有句口号:“到云南去”,是讲到云南去淘青花。随着宣传的扩大,研究的推广与深入,陶瓷文化的挖掘,会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云南陶瓷的地域特性与人文价值。
云南的陶瓷文化在全国独树一帜,在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之际,研究并挖掘陶瓷历史文化,把它打造为云南当仁不让的文化名片和文化品牌。整合各方力量:政府、学校、研究机构,民间学者,收藏家、评论家、策展人、媒体一起,研究、宣传、推广,让彩云之南的陶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