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因宋置广南东路而得名广东。从现有广东考古取得证据知,早在6000年前几乎是广东全境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陶器。尤其是海南、广西北流、阳江、南海石湾、潮州、兴梅等地有山有水的地方,因为在那个时代先民们做陶器,要本地有泥料、有山草树枝、有水。所以广东的陶瓷产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自古就形成三大片区,有韩江榕江水系的粤东产区,有西江北江流经的粤中产区,有沿海和小江小河的粤西产区。此说的依据就是三片产区的陶瓷风格、文化即便用现代的眼光看,仍然不相同而是各有特色,石湾公仔和潮州仕女谁都能区分开来。
到了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广东的产品有陶器也有瓷器,由于生产文明程度有很大提升,陶瓷逐步形成一个存在于民间的手工行业,形成了陶瓷生产聚集区,中心地方就是佛山东平河东北角一片的石湾,韩江岸边的潮州枫溪,韩江上游岸边的大埔,北江中游的清远,还有廉江、电白、茂名等地方。
到了二十世纪末期,广东陶瓷生产进入现代工业化阶段,产区更集中在两大片,一是东平河(石湾江)两岸的石湾与南庄,另一是潮州枫溪及其周边乡镇。
进入21世纪,广东陶瓷进入先进制造业阶段,陶瓷产业按照本土化、搬迁、转移、退出四大类型找出路或格局。广东陶瓷产业的中心(总部)留在佛山和潮州,产地则大大的拓散。第一是两地的周边,如恩平、召庆、清远等;第二是邻省地区,如广西、江西、湖南;第三是更远的各省,如四川夹江、沈阳法库等地。
广东陶瓷产地的变迁有典型性。一是产业的“游牧式”本性,规模太大、太集中后一定要变;二是与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水平愈高,环保要求愈高,陶瓷业被“请”走的可能性愈大。
话又说回来,陶瓷好像是有灵性、有个性的一个族群,一万年都没有湮灭,说明生命力很强,人类需要陶瓷,所以前景仍然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