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展出的由中国传统的紫砂壶和灯笼“山寨”而成的水壶和灯具。(图片由展览方提供)
深圳商报特约撰稿 金敏华
“开放式原创”生活设计展是个有趣的设计展,它拿珠三角一带乃至整个中国的山寨现象说事,幽默、好玩、反讽,甚至有点反设计。日前在广州正佳广场HI百货内举办的该展览吸引了大量参观者前往参观,展览将持续至下月20日。
大师全新的“山寨”作品
该展览召集了中国和荷兰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师,以传统的中餐馆为概念原型,进行了一次“山寨的山寨产品”再创作。里面有香港设计师又一山人“复制”茅台酒瓶做成的花瓶,将常见的宫灯与卡拉OK厅里的旋转灯结合在一起“山寨”出来的“走马灯”;有深圳建筑师事务所都市实践融合食堂餐盘、麻将桌炮制的餐桌和装饰性很强的、别致的窗花灯;还有荷兰设计鬼才、Droog Design初创设计师Ruchard Hutten做的带柄茶壶;让人忍俊不禁的是世界概念设计的奠基人Studio Droog拷贝中国人家庭常见的鱼缸做出来的一个“鱼缸中餐厅”……所有的作品,事实上你都能看到“山寨”的影子,但却又是全新的它是我们生活中某个熟悉场景、物件的陌生重现。
创新给复制带来正面意义
这个展览想说明什么呢?策展人之一的清华大学视觉传达系副主任李德庚声明,展览当然不是为了替山寨“正名”。不过,另一位策展人、前今日设计馆执行馆长罗怡认为,对山寨现象的探讨,并非是要“一味打压山寨”,而是希望提醒山寨工作者把复制与创新结合起来,“在山寨过程中加入新东西,改变一些东西,而不是一味复制”。
展览开幕当天,主办方邀请的一些设计师坦率地谈了自己对山寨的看法,听来颇有趣味。近年来以FROM YUHANG等系列作品令人刮目相看的品物流形创始人张雷认为自己在2008年以前就是一名山寨设计师,而2008年之后,“重新校准了自己的思想,不仅市场化的东西可以山寨,手工艺更需要‘山寨,他因此提出可否“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看待“山寨思想”。
Ruchard Hutten觉得,拷贝能引起人兴趣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它可以是一个多重的过程,一旦加入新的元素,改变色彩、大小…… 拷贝也可以有创意、也可以创新。设计师要解放自己,不要害怕类似拷贝这样的词语。”
自称是山里来的“老木匠”的吕永中是半木品牌创始人兼设计总监。他说,复制与在复制中学习,这两个概念有很大差异。“复制,与受别人灵感影响是有微妙的差别的,这个差别是很重要的,在我的项目中,我试图给复制带来正面意义,加入新的元素,让东西方元素结合起来。”他认为,出发点决定事情的定性。“是否山寨,看出发点而非过程”,事实上, “我们一直都在描红,描西方的、描老祖宗的,描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从拷贝到被拷贝,是个客观的过程。只要我们围绕差异性去展示,自然就把拷贝变成了学习的过程,不用特别的焦虑。”
但是,如果“是受利益驱动,抱着一种很急的心态,就很容易去拿别人的东西,甚至有点像偷。长此以往我们会丧失思维的能力,这是最可怕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思维能力,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自己的设计思维能力。”
传统设计理念面临时代新生
“开放式原创生活设计展”源于2012年1月,在经过历时一周的珠三角“山寨之旅”,参观了若干家珠三角的玩具、灯具、陶瓷、电子制造等各类加工工厂之后,“开放式原创”展的参与设计师用了大约一年时间,构筑了一个由“山寨的山寨产品”构成的虚拟中餐馆,这个植根于中国文化样本与制造业现状的“中餐馆”设计包括餐具、家具、装饰、用餐方式……他们的原型都来自于我们普通的日常经验之中,经由设计师的创造,成为一种新的设计思维,即如何把一种看似拷贝的设计行为转变为一种开放式的原创行为。罗怡提醒说,这样的设计,提供给设计师设计思路的同时,也会使人们获得另外一个看待生活物品的角度。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会发现,民间的生活智慧正无意识地生产设计,遗传自手工业时代的设计伦理与创作意识,正接受时代给予的新的可能与机会。“其结论是,我们的生活质量,可以通过设计得到提高,而我们的生活方式,也能通过设计得以舒展。
李德庚解释,“我们希望把一场‘干燥’的学术讨论,放到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希望把一些纯粹的艺术理念,介入商业文明时代最典型的样本百货商店。在当下这个信息交流已经没有障碍和围墙的时代,程序开放与资源共享越来越深地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展览所要呈现的正是民间智慧和新原创共同发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