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小山包,走近一看,蓊郁树林中,时不时露出残损瓷器,壶、灌、碗、盘、碟等日常生活用器,一应俱全。
180多座窑址,形成窑址群。可别小看这些残片遗物,考古专家多次研究认定,这些瓷器,造烧于宋代,至今有一千多年历史。
4月15日上午,从武汉驱车2个多小时,记者与江夏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刘治云,一起来到刚被授予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江夏湖泗街夏祠村、浮山村,两村靠近梁子湖。而其之所以荣膺文化名村,湖泗窑址群功不可没。早在2001年6月,国务院已将“湖泗瓷窑址群”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村民也因此有了保护这些古董的意识,不会将偶尔挖出的瓷碗拿去盛鸡饲料。
沿着弯曲的乡村小路,穿行在树木花丛中,仿佛看到先辈们正挥汗如雨烧窑制器,而马路上行人用马车运送成品送到码头,通过长江,走向世界。
村民拿瓷碗夏天盛菜 一周都不会馊
浮山村,位于湖泗街北部。进入村口,刘治云指着左边一座小山包说,“这就是窑址!”杂草丛生,青竹、树木掩映,一只黄鼠狼“嗖”地狂跑。走进去,随时出现带着泥土的破损瓷器,或碗或盘。整座窑呈长方形,有近10米高,100多米长,像玩穿越一样,1000多年前生产的宝贝,就在身边。
60岁的村支书夏中华,一辈子生活在这里,他记得小时候有村民挖到这些瓷碗,当时也不知道是啥宝贝,拿回家盛菜,即使大热天,放个一周,菜也不会馊。后来国家对此保护后,村民们不再乱挖宝贝了。
而与村口第一座窑一条马路之隔的民房,则尽显清代晚期特色。外墙上,最下面是四块石头,然后是砖块。已没有人住,里面堆着一些干枯稻草,有一间还成了牛栏。这是村民吴让华的房子,他已另外搬进新房,这间老房子听人说是古物,他就保存下来,“我也不敢拆,怕对国家有个什么损失!”言谈间,不失农民淳朴。
紧挨着的是村民吴礼义的老房子。这间有数百年的房子,保存比较完好,他从出生到现在一直住在里面。记者走进去,室外温30℃,房内却凉飕飕的。吴礼义说,每到夏天,就有村民来老房子乘凉。三扇门,天井,左右两边暗楼上,则是粮仓。由于老房子开窗通风,粮食不会受潮变质。
采访中,不时有村民过来与刘治云打招呼。原来,1996年刘治云来这里考古发掘,住了三个月。
一锄头挖出的国家珍贵文物
武汉市博物馆“古代陶瓷艺术”展馆,有一件湖泗窑出土的北宋青白棱执壶瓷器,格外引人注目。
它是怎么被发现的呢?浮山村村民吴礼义说,这件宝贝,是上世纪70年代由湾子的村民吴经炳挖出来的。
“吴经炳挖出瓷器并不稀奇,因为当时我们村民经常有人挖出这样的宝贝。”吴礼义说,当时吴经炳在自家菜园挖土种菜,一锄头下去,就挖出瓷壶。
这个瓷壶,又称执壶,是一种盛酒器皿。壶高21.5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7.4厘米,为瓜棱形壶身。壶配以扁行曲柄,细长弯曲壶流,造型优美。壶釉为青白色,釉上布满谷粒状细小开片,晶莹透明,有玻璃质感,是一件陶瓷珍品。
被挖出来后,瓷壶没有损坏,一直放在吴经柄家中。后来武汉市文物商店在春秋两季进行的下乡文物收购中,这件瓷壶被征集收购。“当时前来收购的人,还给了吴经柄几块钱作为奖励,”吴礼义说,当时大家都没有收藏意识,想到是国家需要,马上上交。
据了解,这件北宋时期的宝贝,事后曾送到北京故宫展出,被专家列为国家珍贵文物。
湖泗窑和景德镇有千丝万缕关系
最新考古研究表明,湖泗窑的产品,从五代开始,一直延续到元末,尚没有发现明代以后的产品。
湖泗窑为何在明清不见了踪影?专家解释,由于湖泗窑属于民窑,故相关史书上大多没有记载。不过,考古专家还是发现了一些情况。
“上浮山,下浮山,中间有个夏祠湾”,这是流传在湖泗境内的一首民谣,就是指湖泗境内的多座瓷窑。
相传湖泗窑在宋代发展到了顶峰,当地窑主还准备修建瓷窑时,突然一天梦见“簸箕大的鱼跳龙门和犁耙坏了”。半仙解释,这是得罪了窑祖,鱼跳龙门意味此地缺水,犁耙坏了代表挖不出瓷土,而这两样东西是烧窑必不可少的原料。
阴影一直笼罩在湖泗。众窑主见风水已尽,纷纷迁移江西景德镇。临别,大家还带了些湖泗的高岭土至景德镇。后来,他们把这些土和当地的瓷土掺和在一起烧制,使景德镇在明朝成为我国最出名的瓷都。
这毕竟是个传说。但景德镇发掘的不少墓地中,有与湖泗窑相似的产品。而且考古研究也表明,湖泗窑以匣钵、垫饼为主的“仰烧法”的烧制工艺,与北宋时期景德镇湖田窑烧制方法相似。
形成湖泗窑址群 有三大原因
浮山村,有座浮山桥,建于清代晚期,至今有200多年历史。桥面都风化了,但桥下涓涓流水,诉说着往昔繁华。这座桥,江夏区政府去年5月已设立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距离浮山桥500多米,有5座窑址相连。刘治云说,以前的交通工具,是靠船只,在窑里烧制出来的产品,通过船只运送出去。现在就踩在脚下,虽然成了田地,我们可以想象这里当年繁华,岸边吃牛肉粉、唱戏的,耍猴的,应有尽有。
湖泗窑址群规模大,沿梁子湖一带足有180多座,而湖泗镇有49座,考古学家统称为“湖泗瓷窑址群”。其分布范围广,延续时间长,在长江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古代窑址中实属罕见,再现湖北1000多年前陶瓷生产营销盛况,改写湖北无瓷窑的历史,引起中外陶瓷专家的高度重视。
谈到湖泗千年窑址群,刘治云掩饰不住激动,前不久越南博物馆的专家,来到武汉,点名要看湖泗窑址群,“这里,应该说被国际所关注!”
为何湖泗会有这么多瓷窑?刘治云解释,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这里有丰富的瓷土,而瓷土是陶瓷的主要原料,它由云母和长石变质而成,且带有一定粘度;其次,梁子湖、斧头湖宽阔的水域,以及附近小山丘上烧制瓷器燃料的茂盛松枝,这些都是烧窑必不可少的原材料;第三,则是优越的交通优势,当时梁子湖与长江相通。瓷器烧制好后,通过帆船运送到全国各地乃至走出国门。
“因此可以说,湖泗窑址在江夏一带如此密集,与天时地利的自然因素,是分不开的。”刘治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