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玉溪陶瓷文化:看当代玉溪陶瓷收藏与烧制。如果时光能定格,那在很久以前的玉溪一户大户人家,或许可以发现一个陶瓷的海洋:平常到一个厨房用具,高雅到文房四宝,精致到摆件器皿,肃穆到各类神像,甚至连屋顶的瓦片,都能找到陶瓷的踪影。在这样一个陶瓷的海洋,让人不得不感慨玉溪陶瓷与玉溪人的不解之缘。
市场上的玉溪陶瓷
玉溪陶瓷文化历史悠久,远在四五千年前的“三湖”周围就已经有了比较精细的陶器制作,元末明初的青花瓷器更是种类繁多、工艺精湛,兴起于明初的华宁陶在清末民初时,更是成为了云南的著名特产。
自玉溪开始制造陶瓷,历代窑工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无数精美的陶瓷,不仅满足了生活所需,还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昔日玉溪窑烧制的元青花只能在展柜里看到,以生产华宁陶闻名的碗窑村一座座古窑消失了,热闹的窑街变样了。尽管如此,玉溪陶瓷仍以它特有的魅力影响着玉溪人。
“现在,收藏华宁陶的人越来越多,想找到老的华宁陶,已经非常困难了!”华宁碗窑村的后人汪大为感叹。为让玉溪人了解先人们曾经创造的美丽,汪大为一直将收藏华宁陶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使命,并设立了宁州陶艺术馆,用于收藏自己的华宁陶收藏品,如今馆内已有几百件展品,展品从民用器具到摆件应有尽有。
除了收藏老的华宁陶,窑工的后人们还在努力地延续着华宁陶的生命力。今年53岁的汪霄洪也是碗窑村的后人,他的父亲在10多年前亲手打了一座龙窑,这些年里,汪霄洪一边打工一边烧窑。“这座窑是传统工艺的窑,烧柴和煤,我觉得这毕竟是一门手艺,如果失传了,真的很可惜。所以两个月前,我没有再出去打工,开始专心做华宁陶,生产的主要是一些生活用陶,现在我尝试着做一些工艺陶,只是不知道能不能做下去。”汪霄洪说。
与汪霄洪不同,汪大为的宁陶坊、舒文照的舒氏陶艺,将华宁陶进行了一定的创新,走上了工艺陶的道路,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销路还不错。
工艺陶销路不错,但是民用陶在人们的生活中并没有退出舞台。在华宁县城的一条小巷子里,70多岁的范春富铺子里依然卖着华宁陶的咸菜罐、盐罐等产品。“我开店已经20多年了,现在买华宁陶的人还是有的。”范春富说。在碗窑村一户人家,记者看到在厨房烧菜的女主人,用一个华宁陶的罐子装着盐,罐口敞开着。女主人在炒菜的间隙说道:“用这种罐子装盐,盐不会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