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科学技术测量都存在误差,古陶瓷的科技检测方法不但存在误差,而且还相当大,我们分别对元素成分分析方法和“热释光”方法进行简单的讨论。
元素成分分析方法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两点:首先是检测仪器的精度,能否从成分谱线中分析出胎、釉里各种主量、次量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其中微量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尤其重要,是“真品”还是“赝品”关键就在于此,这就对所用的仪器提出很高的要求;其次就是要有被检测器件窑口的系统和完整的数据库。换言之,一要有准确的技术,二要有对比的样板,两者缺一不可。上文我们已经指出,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绝非易事。面对一件窑口较偏的古陶瓷,元素成分分析方法可能就束手无策。
“热释光”方法虽然是所谓的不依赖于数据库的绝对断代方法,但也存在一系列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热释光”方法的首要缺点是取样,虽然是取在隐蔽的部位,对于大体量的器件影响还不大,但对于精细的器件,例如汝、官、定窑的官器以及明清官窑器,破坏性取样就成为不能承受之重,更不用说成化斗彩之类超精细器件了。“热释光”方法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它所检测的是器件自烧成后所接受的累积辐射量,因此年代越久就越准确,对于明清瓷误差就大一些。同时在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即使是宋代以前的古陶瓷,检测机构对送检的器物也下不了结论,即测量数据不足以断定真赝。出现这样的结果对藏家及古玩商都是最尴尬的事。这种热释光检测难有结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器件方面考量,可能历史上贮藏条件特殊,受辐射量远远偏离正常值,这个偏离亦可能与器件的胎体成分及微结构有关。另一方面,检测技术水平及精密程度也会对结论造成影响。热释光技术近年来也在不断改进,例如前剂量饱和指数法和高温峰测年技术的采用,使热释光检测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有人感到奇怪,在三十多年前,人类就已登上月球了,现代的互联网更是把地球串联成一个“地球村”,为什么古陶瓷的科技断代问题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并非如此。主要原因在于,到目前为止,古陶瓷的“荷载年龄信息物理量”只发现了一个,即“受辐射量”。元素成分分析方法从原则上来说,所检测的不是器件的年龄信息,而是器件的工艺历史信息。换句话说,它检测的是该器件用什么材料制成,而不是什么时候制成的。在考古学上判断一个古人的年龄,除了其他方法外,还可从骨骼方面进行判断,因为人骨随着年龄会发生变化,但陶瓷器是不会随着岁月的推移而生长的。
曾有报导说,可以通过研究陶瓷器的釉中微裂纹变化来进行检测并断代,并提出所谓“老化系数”的概念和相关的检测方法。笔者认为,这个课题十分有趣,值得进行探索。但关键的问题是,釉中的微裂纹的生成和发展是十分复杂的物理问题,它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釉和胎体的化学成分,烧成温度和烧成后的冷却速度,胎、釉的结合度及成形后残余内应力的空间分布,器件的形状和检测部位的曲率,以及储存的环境等等。凡此种种因素都会对陶瓷器烧成后微裂纹的形状、数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每件瓷器的微裂纹生长像人的指纹一样是完全个性化的。微裂纹状态不但不会和陶瓷器存世时间成正比,而且根本不能确定两者之间定量的函数关系,也就无法把基于微裂纹状态的检测建立在严格的物理学基础之上。个性化的物理问题还有一个难点,它不能用统计平均方法进行处理,就如国人的平均身高不能确定某一个人的身高。所以,希望通过大量的取样检测来得出规律同样是无效的方法。因此,对于微裂纹的生长和发展的微观机理,还需要进行长期和系统的研究,但据笔者的上述分析和主观判断,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到目前为止,在成熟的古陶瓷科技检测方法中,不依赖数据库数据进行对比的绝对断代方法仍只有热释光一种。在国外,这个方法在数十年前就已用于商业化的检测服务,并一直延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