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陶瓷研究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研究方法仅停留在古代文献的罗列和传抄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著名古陶瓷学者陈万里开创了通过古窑址实地考察、墓葬出土器与古代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才更全面地揭示出古陶瓷史的真实面貌。1949年以后,年逾花甲的陈万里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他多次带领青年学者到各地古窑址考察。他认为:“这些窑址的发现,不但可以补以往文献的阙略,并且对鉴定传世的与墓葬出土的陶瓷器以至中国陶瓷发展史方面,都提供了极珍贵的实物资料。”古窑址中的瓷片标本(图4)都有明确的发现地点,承载了更丰富的历史信息。它们对填补陶瓷史研究的空白、修正古代文献中的错误、解决传世与出土陶瓷的窑口归属以及促进各项专题研究的深入开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真品难寻,在财力和眼力有限的情况下,收藏瓷片是提高鉴定水平的一条捷径。通过观察古瓷片标本胎釉的粗细、致密度、颜色深浅、分量轻重,就可判断年代和窑口。民间藏友获得瓷片标本的途径有两条:工地和市场。今天都市的繁华地带往往也是古代社会人们密集活动的中心,瓷片中包含了出土地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如笔者的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址在元时为礼部所在地,明清两代是科举考场贡院。在主楼后面修建门球场时,有同事捡回一盆瓷片让我看,主要是清三代的青花瓷片,康熙时期的最少,雍正时期的稍多,乾隆时期的最多。它们至少透出两个信息,此地在清康雍乾时期考生活动最为活跃,又以乾隆时贡院的规模最大,考生最多。从胎质上看,这些瓷片多为精细的民窑产品,可知考生的家境普遍较好,多身处社会中层以上。对于瓷片搜集者来说,了解工地的历史沿革很重要。通常位于古代皇城附近、官衙府署、寺庙道观、官僚富贾聚居地区出土的瓷片质量较好,还可能发现官窑瓷片。随着收藏热的升温,古瓷片亦供不应求,在市场上购买瓷片存在一定风险,赝品与前几年相比明显增多。
古陶瓷藏友要多接触实物,牢记标准器的典型特征,以平和的心态学习知识,在利诱面前保持理性,切忌浮躁。在扎实学习陶瓷史和古代文献,大量观摩各地博物馆、考古所等公立收藏单位藏品并搜集、整理过较大数量古瓷片的基础上,才能在市场实践中基本做到亲真翦伪。博物馆藏品虽好,却只能隔着玻璃观看,无法亲身体验其质感和重量,而一些著名的拍卖公司春秋两季大拍预展上的拍品正是陶瓷收藏者零距离接触真品的机会,需学会珍惜,定期观摩,届时对感兴趣的拍品要尽量上手。此外,还需关注文物市场的运营情况、私人收藏动向,尤其是赝品的最新资讯。鉴定知识必须与造假者的技术水平同步更新,才能真正提高眼力。只有打下坚实的古陶瓷鉴定基础,才能做到少走或不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