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亦称“经瓶”,它形成于唐代,宋代起广泛流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梅瓶也由最初的贮酒器逐步演变为陈没、观赏器。近代许之衡所著的《饮流斋说瓷》中对梅瓶的造型、特征、使用功能及名称的由来等作出过较详尽的阐述。通过对梅瓶的演变过程和使用功能的转化,都反映出它在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又一显著标志,同时,也显示了梅瓶在陶瓷器皿中的地位和髙尚的艺术品位。
图为南宋越窑生产的刻花梅瓶。该瓶造型古朴、优雅,通体施青釉,瓶腹以刻划缠枝莲纹构成装饰主题。画面中的莲纹刻划技法娴熟,刀法运用自如,在莲瓣中以细密的篾划勾勒出经脉;近足处以双层仰莲纹作衬饰。精致的刻花图案与优美的器物造型相配合,可谓是相得益彰。
上林湖窑是越窑的主要产瓷区,当时间进入南宋时,该窑因多种原因已处于废烧状态。然而此时在主窑场周边的寺龙口、低岭头等诸窑并来受到影响,它们仍以越窑传统的制瓷技术风格在生产。由于地缘的关系,人们对上述几窑的总体产品风格特征等现实状况将它们一并归类于越窑青瓷系列,所以史学界将它们共同称为越窑。而实际上它们与早期上林湖越窑产品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上列几窑的产品仅仅是反映出它们是越州主瓷窑制瓷风格与技术的一种延伸。
上林湖越窑在长达千余年的生产历史后至南宋时消亡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在以往的岁月里,它曾为书写中国陶瓷史作出过杰出贡献,也曾在各个不同时期创造过一个又一个辉煌,其中它所产的秘色越器至今仍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越窑的衰落除自身原因外,也与同地域的龙泉窑的崛起有关联。一向习惯于使用青瓷的人们对越窑单一的色调从审美的角度看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而此时的龙泉窑则为丰富的釉色变化和造型多样化打入了市场。令人耳目一新的造型设计和色釉的多种多样性迎合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久而久之,龙泉窑青瓷逐步取代越窑青瓷而占领了南方青瓷市场,并且成为了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上林湖越窑走向衰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尽管南宋时仍有寺龙口、低岭头窑在延续它的技术与风格,但出于国人审美意识的提髙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一代名窑的名落孙山,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