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枣树上嫁接灰枣,能结出美味的枣子而不是酸涩的果实,但是这种“移花接木”的手法用在瓷器上,会让很多人上当受骗。
一位藏友刚入手的两件钧瓷,都是用元钧的残底接成完整器物的方式制成的。
“移花接木”钧瓷大碗
一位藏友是钧瓷爱好者,最近收了两件钧瓷,一件是钧瓷大碗,另一件是钧瓷罐。
爱玩瓷器的人都有一个习惯,入手一件宝贝,除了端详釉色器形之外,专业的动作就是翻过来看瓷器裸露的底部。
别看这不施釉的底部黑灰色,一副貌不惊人的样子,但不少赝品往往就是在这里露出马脚。“我就是看着两件的底特别好,很到代啊!”抚摸着钧瓷大碗的底,这位藏友如是说。
商报鉴宝专家王安乐也仔细端详了大碗的底部,胎质色泽真的无可挑剔,这只碗最起码是元代的。
不过看了上面的釉色,就感觉不大对劲儿,仔细摸了摸碗腹部,有一道并不明显的棱,他让这位藏友也来摸了摸,“这碗是后来接起来的,这么老的底还真是骗人哦!”
这么研究了一下这只大碗,看了看釉色大致相近的罐子,这位藏友自己都发现是同样的工艺制成的。“这两件东西还真是在一家买的,卖家上来就让我看底,这还真让我"交学费"了。”他说,看来以后淘宝,不能只迷信看底,还有这样造假的。
专家点评:
王安乐(河南商报鉴宝专家、河南省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会长)
随着人们鉴赏水平的提高,造假的方式也越来越多,这样“移花接木”的手法还真是容易唬人。
这些瓷器的底都是真的,大多数是从一些窑口的遗址搜罗来的。不过玩瓷器的大都讲究完整,残器自然是卖不上什么价钱。
一些人就在这些残器上动了脑筋,特别是底部的残片,先用砂轮稍微修整,然后用陶泥接出来完整的器形,之后施釉进行烧制。
很多人在鉴定瓷器的时候十分迷信看底。而这种底还真的是天衣无缝,怎么也找不到毛病。但接缝总会有凹凸不平的地方,注意的话就会发现其中有猫腻。
此外,残片上若还沾有原来的釉料,即使重新施釉烧制,也会发现新施的釉不容易沾上去,很容易脱落露出本来的面目。这位藏友带来的两件瓷器底部边缘的釉上,都有这样的毛病,而如果是元代的老钧瓷,釉料都是牢牢附着在胎上,不会有这样的情况。
淘宝时细心还是第一位的,要从器形、釉料、底、包浆等方面来衡量一件东西到底老不老,100条鉴定原则中但凡一条值得怀疑,就要考虑这件东西是不是有问题。
洪州窑五代小碗
相对于“移花接木”钧瓷碗的厚重大气,这件黄绿色的莲瓣小碗就显得小巧许多。
小碗整体看起来像一朵盛开的莲花,胎薄质细,表面釉色黄绿且非常匀净,不过小碗底部有几块漏胎的瑕疵。
乍一看这碗,釉色不及钧瓷明艳,有一种旧气,似乎并不那么讨人喜欢,但细细欣赏,却有着手工制作特有的古拙自然,特别是口沿等部位,修边处理随意但非常干脆。
“这碗是洪州窑烧制,唐代茶圣陆羽就曾赞美过洪州窑瓷。”商报鉴宝专家王安乐说,在《茶经》中,陆羽从品茶的角度,将洪州窑瓷排在第六位。
尽管陆羽曾提及洪州窑,但他并没有说洪州窑究竟在何处。直到上世纪70年代,在南昌市南约30公里处的丰城罗湖村发现了一个窑址,经专家考证就是洪州窑。洪州窑是距今1800多年历史的江西本土窑,烧制的时间开始于东汉晚期,兴盛于两晋至中唐,晚唐五代时期开始衰落,最终被南面的吉安永和窑、北面的景德镇窑所取代。
专家点评:
王安乐
即使藏家是江西本地人,很多也都对洪州窑不是很了解,专门收藏的人并不是很多。
洪州窑烧制的器物种类非常多,从日常生活用器、装饰摆件到雕塑件等都有。
窑口产品一般制作规整端正,胎质细腻坚硬,胎色灰白,釉质光亮滋润,色调柔和,以青、青绿或青灰色为主。
由于洪州窑兴盛的时期适值佛教文化传入中国,这也让佛教在洪州窑烧制的瓷器中留下烙印。比如这只小碗就是用莲瓣的纹饰装饰的,而洪州窑当时很多瓷器都装饰莲瓣。
莲瓣制作得线条流畅,表面釉色晶莹,冰裂开片等,不仅将瓷器装饰得魅力非常,也是当时工匠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佛教的虔诚。
由于烧制的时间较早,洪州窑烧制的温度并不高,在1200℃到1300℃。尽管是唐代青瓷名窑之一,但因为低温烧制以及釉质的原因,洪州窑的青釉瓷经常达不到硬度,釉层容易脱落。这只小碗时间应该是在五代时期,由于古赣江的改道、瓷土资源的枯竭,以及周边窑口的兴起,烧造了800多年的洪州窑在当时已经开始逐渐衰落。
本周六免费鉴宝
主题:古代、近现代、当代书画;瓷器、玉器、金银器、古玩杂项
时间:5月18日9:30~12:00
地址:郑汴路与英协路交叉口向西50米省检察院大门东侧绿城典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