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在山东淄博进行创作活动
潘鲁生在山东淄博进行创作活动
“毕加索/潘鲁生陶瓷的对话”特别展将在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期间,将于5月28日至7月15日,在意大利威尼斯罗塔宫举办。
展览由意大利文化艺术中心、意大利卡尔塔吉罗国家陶瓷博物馆、意大利传播集团主办;意大利GMB机构、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协办;齐鲁摄影学会、淄博市人民政府、山东福泰陶瓷、北京德艺伟业承办;西班牙文马约卡现代艺术博物馆为协作单位,并得到了法国昂蒂布城堡美术馆、法国昂蒂布米歇尔•菲永美术馆及一些私人收藏家的协助。
展览由国际著名策展人、意大利文化中心主任温琴佐·桑弗策展,以“毕加索/潘鲁生陶瓷的对话”为主题,展出毕加索经典版画作品40件、陶瓷作品35件,中国当代艺术家潘鲁生陶瓷作品46件、绘画作品25件。通过不同文化时空两位艺术家陶瓷艺术的杰作展开对话,以独特视角呈现中西艺术的汇通之路。
陶瓷之于中国,有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潘鲁生是来自中国这一陶瓷古国和大国的当代艺术家,以民间艺术孕育和陶冶的视野和当代艺术的灵感加速陶瓷创新,突破传统陶瓷的制式和规范,创新彩墨语言,赋予陶瓷绘画新的生命和意味。现代主义大师毕加索的陶瓷创作,融会了其毕生探索之所得,作为非凡想象力和生命力的投射,跳脱既往陶瓷的装饰传统,呈现出迷人的大师风采和艺术独特的生命力。所以,当中国民间土壤孕育的当代艺术作品与现代西方最有创造力的艺术大师作品,跨越时空并置在同一展览空间时,产生了深刻而奇妙的交汇和共鸣。这是艺术家之间关于陶瓷的对话,也是中西艺术和文化的对话,更以创造性的方式实现了传统与当代、民间与个性才情的对话。
其实,早在20世纪40年代,黄宾虹曾大胆预测,不出十年,中西绘画就会走到同一条路上。正如评论家往往将塞尚与黄宾虹的作品并置,认为“这条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会通之路,就是对绘画材料的物质质地的强调,以及对笔触、笔迹在绘画中的地位的凸显”。这在“毕加索/潘鲁生陶瓷的对话”展中有了新的发展和诠释。潘鲁生从中国民间艺术和水墨传统中的探索出一条道路,而与西方现代派艺术不期而遇。
策展人温琴佐`桑弗先生指出:“将潘鲁生与毕加索并列,这之间不是一种相互比较的关系,也不是创新能力的考量,更不是一种用来赞扬的工具,而是一种艺术的、单纯的、高贵的对话。透过陶瓷装饰这种技艺,解读两人的艺术风格,以我个人观点而言,其实他们还有更多的话题可以对话交谈。”“毕加索,在他的时代,寻获了今日所展现的新生命与新的表达方式,就如同潘鲁生今日透过他创新的风格、他所实验的艺术样态,打开了陶瓷艺术又一次创新的历史页面。”
据悉,2013年8月1日至10月1日,“潘鲁生当代艺术巡回展”还将在意大利卡尔塔吉罗国家陶瓷博物馆、意大利卡尔塔吉罗城市博物馆展出,包括潘鲁生当代艺术作品71件,其中陶瓷作品46件、绘画作品25件。主办方还计划在意大利展览后,赴法国进行展览交流。
相关链接
专家评论
意大利文化中心主任、国际著名策展人温琴佐•桑弗:
潘鲁生是一位杰出且著名的艺术家。他追随着毕加索,表达出加速更创新陶瓷装饰的意愿。他所寻求的不局限于创作赏心悦目的装饰物品,他如毕加索一般,追寻的是一种更有效、更完整的意识,一种自由的创作,一种不需叙述影像故事的创作。他抛开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制式规范,释放出所有创意的爆发力。他重新诠释着陶瓷装饰的意义,犹如当时的毕加索所做的一切。
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
人的才华多种多样,潘鲁生的奇妙是多种才华集于一身,艺术的、学术的、管理的、教育的。他没有浪费自己这些天赋,而是执仗其才,倍加努力,于是在诸多领域中建功立业,开花结果,成绩卓然。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画家刘大为:
丰富的民间调研和学术研究的经历,给予潘鲁生创作的激情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使他的系列画作成功融合了当代精神与民间元素,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又不失传统意蕴的,具有独特艺术观念和语言的作品。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著名画家杨晓阳:
潘鲁生先生有很全面的国画基本功,他所从事的工艺美术涉及当代和古代,在研究过程中,不但全面吸收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造型、用笔、色彩、观念,而且把民间绘画和当代艺术有机结合,既有传统中国画的影子,又与过去民间艺术陶瓷的纯装饰性不同,也不像纯粹的文人画那样情调孤高不接近群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艺术家全面的修养。
中国美术馆馆长、艺术评论家范迪安:
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冲破所有旧的束缚,潘鲁生先生努力地使古老的艺术进入新的、更新的世界,达到了民间艺术与现代精神交融的境界。通观其诸多心血之作,新奇的观念包裹着古老的寓言,精彩的画面分割着时空的转换,浪漫的生灵之歌交织成生命的畅想。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周韶华:
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不但要有非常之思,而且要有非常之举。不但要在实践体验中激发兴奋点,找到切入点,而且要在优化选择中打磨出艺术的光彩。潘鲁生先生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便选择了民间与当代融合,因而在他的艺术中能让人感受到乡土文化的脉动与当代激情的吻合。这就是潘鲁生的当代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当代著名画家顾黎明:
潘鲁生的思考恰恰应对了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当代文化轨迹,他把最基本的绘画笔力形态转换成可解读的文化符号,使参与观赏者不自觉地从视觉愉悦转化成对文化遭遇的反思,其真正的意义是从抽象的艺术逻辑层面来阐释本土的国际化问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当代著名画家杜大恺:
陶瓷若是复制古人是没有出路的,必须创新。潘鲁生的陶瓷创作充满了创新意识,有很多突破,对中国陶瓷艺术进入当代形态是有贡献的。我对潘鲁生很熟悉,他是一个对艺术充满激情的人,熟悉传统但囿于传统,勇于创新。他曾经涉足过很多工艺领域,都有创新,创新在他的艺术创作中一直是主导的趋势,我们整个工艺美术都应该坚定不移地做出超越传统构建当代性的努力。
潘鲁生简介
潘鲁生,1962年生于孔子故里的中国山东省,1996年在南京艺术学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1999年开始担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院长。著名艺术家,著名文化人类学学者,中国政府授予的中国文化名家,中国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潘鲁生现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联主席。兼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艺术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
潘鲁生从事文化人类学、民艺学研究长达30年,常年行走乡村开展田野调查,发掘抢救中国民间手工技艺120余项,收藏民俗民间工艺品3万余件,创办中国民艺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抢救做出突出贡献,被中国政府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高奖励,并担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出版《民艺学论纲》《民间文化生态调查》等学术著作,提出“民间文化生态保护”,构建中国“民艺学”、“手艺学”学科体系,发表具有独到见解的学术论文。
潘鲁生教授在担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院长的15年期间,先后与“国际平面设计协会联合会”、“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等开展交流合作,与欧洲、亚洲及美国等著名艺术院校建立良好的校际关系,并主持开展了“2009世界设计大会”工作坊项目等国际学术和教育会议。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山东馆的总体设计,担任艺术总监。
潘鲁生具有深厚学术素养,从学术研究领域拓展到艺术创作,从中国民间元素中探索绘画艺术和设计艺术的语汇创新,创作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当代美术作品和陶瓷艺术作品。先后在中国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山东省博物馆和法国、意大利、瑞典、韩国等国内外美术展馆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参加“第52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代表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奥委会、法国巴黎市博物馆等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