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立桥喜好收藏补丁碗
对于藏友而言,玩收藏讲的就是一个喜好。尽管收藏的门类不同,但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并且耐心、细心、诚心地收集保藏起来,就拥有无限的收藏乐趣和让人欣赏的收藏故事。
他与邮票“玩”了60年
梁劲斌这个名字,在广东省顺德集邮爱好者中,几乎无人不识。他今年62岁,与邮票“玩”了60年。
受父辈、兄姐的熏陶,梁劲斌从2岁开始就认识邮票,5岁起“深爱”邮票,从此不能自拔。1975年考上大学后,他推动了同学间对邮票的收集、整理和交换,也使自己对集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995年,他开始参与容奇集邮协会的组织工作以及后来的容奇、桂洲两集邮协会的合并工作。此后,他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了热爱的集邮事业。他每年以协会名义向会员寄发纪念封、片三次,用封、片来记录协会的活动史;要求会员每年至少要以个人的名义向其他会员寄发纪念封、片一次,让“邮谊”延伸到每一个角落。
2004年,梁劲斌自办了不定期的小报纸《多彩邮苑》,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邮识和喜闻乐见的消息,并以此加强会员之间的联系。2009年9月,他接手了顺德区集邮协会的《顺德邮讯》,每2个月出版一期;2010年10月,他又创办了《校园邮报》,为中小学师生集邮爱好者提供服务。
为了推广集邮文化,他还热衷于使用互联网和电脑技术,制作大量彩色实寄纪念封,如汶川大地震的纪念封、中国第一乡纪念封、香港回归10周年纪念封、五四青年节封、无烟日封等。梁劲斌说,每一封都要仔细收集挑选材料、寻找邮票、到邮局盖上当天的邮戳等,很花心思和时间。
“目前,顺德有多所中小学校开展集邮活动。”梁劲斌说,从自己成长的经历来看,集邮可以给人带来综合素质的提高,他愿意在推动青少年集邮文化方面下功夫。
(杜达雄)
情迷古老补丁碗
有人爱收藏字画,有人爱收藏陶瓷。63岁的伍立桥先生反而喜欢收藏各式各样的古代陶瓷碗。
近日,伍先生在广州芳村一号文化广场3号中庭的老兵画廊,展出自己收藏的各类清末文初陶瓷碗。其中最大的是口径43厘米的青花大碗,最小的仅为口径7.8厘米的青花小碗,还有最名贵的是家族留存、市值数十万的宋代影青碗,此碗胎薄如纸、敲声如磬。在琳琅满目的陶瓷碗中,当属最奇怪的打补丁碗,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眼球,名为“笠式碗”。
奇怪的补丁碗让参观的年轻人莫不称奇道绝,而同行的老一辈长者则笑谈:“清末民间乃至解放初期,修补陶瓷碗算是广州城的一种"揾食"行当。俗语云"没有金刚钻,不做陶瓷活"就是形容这一种工种,非常受人尊重。”衣服可以缝缝补补,但陶瓷碗也可以缝补确实令人大开眼界。
伍先生介绍,清末明初人们生活并不富裕,民窖碗并不多见,若然碗有一些裂缝,就会请师傅用铜线把碗像补衣服一样缝起来。解放前,广州十三行有专门补碗的手艺工,现在补碗工已经不存在了,所以这珍贵的补丁碗也成了他收藏的宝贝。
6月8日端午节期间,伍先生将在老兵画廊再次举办“碗”收藏品的小型展览会。届时,他会把收藏的几十只“太公级”瓷碗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