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个收藏爱好者,手头上有一件艺术品。你一定想知道:这件艺术品的价值几何?或许你会找专家去鉴定,但专家的鉴定结果真的靠谱么?
艺术品真伪鉴定究竟谁说了算?鉴定过程又该有何种程序?最终给出的估价是否有参照系?这些闹心的问题,官方试图给出解决之道。今年4月文化部决定在北京、浙江、江苏、湖南、陕西和广东六省市将设立权威鉴定机构,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工作。江西未能入围“国字号”认证试点省份,意味着艺术品鉴定还将停留在民间鉴定的路上。
赝品通过各种渠道流通市场
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烧制的仿北魏陶俑工艺品事件,原华尔森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谢根荣炮制的估价24亿元“金缕玉衣”事件,所谓的汉代玉凳拍出2.2亿元天价、宋徽宗《千字文》被疑作假等事件,一再将那些新高迭创的拍卖会变成了赝品闹剧。
在去年3月,一份涉及中国文物的《地下作旧产业调查》公布,江西景德镇作为陶瓷造假重灾区赫然在列。同时,书画造假重灾区:天津鼓楼地区为最广,北京潘家园、琉璃厂等地的假书画多是由地方流入,南京夫子庙和清凉山古玩市场则多为当地书画家,作品被造假严重。
据省内艺术会所洪雅轩负责人介绍,在景德镇,不少瓷器作坊不仅接受高仿的高级定制,亦能批量生产各种瓷器。北京各大古玩市场的作旧瓷器大都出自这里。其价格从低档的200-300元到高档的3000-5000元不等。一般贩子只卖中低档的仿品,或者高仿中的残次品。而高档产品则被高手甚至个别专家买断了,然后进入拍卖场,或被经济实力强的人收藏。有人曾经把价值几千元的高仿元青花卖出500万到600万元的价格。
已有十余年收藏历史的藏家肖先生介绍,流入江西本土古玩市场的赝品主要来源,明清瓷主要来自江西和福建,江西以青花瓷福田窑白瓷为主,福建以青花、德化、龙泉、建窑为主;近几年时兴的“主席用瓷”仿品主要来自醴陵。而字画方面,目前主要充斥字画市场是近代名家和当代名家的赝品,近代名家以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为主,主要来自地下工厂,他们采取的是流水作业,每人画一小部分,最后经烟熏、染色、虫蚀等作旧处理,再编一段故事便上市兜售了。而南昌本地书画造假主要是黄秋园、陶博吾、彭友善、胡献雅、梁邦楚、杨石朗等的赝品,但造假水平不高。近几年这些前辈书画家的假画最多,假画的来源和交易渠道非常复杂,时常是文人、画家、古玩商交织在一起。真真假假,以致画家直系亲属都看不懂。还有一些通过较为专业的造假,然后进行多重包装和推广,并靠多次拍卖成交记录来给作品“洗白”。
鉴定权威缺乏“专家”满天飞
回顾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便会发现,过去是一个公立博物馆服务缺失和私立鉴定机构大行其道的局面。
1949年后,新中国第一代鉴定家,是国家文物部门所认定的书画鉴定小组成员,其中包括启功先生、谢稚柳先生、杨仁凯先生、徐邦达先生等等。他们这一代的鉴定家恰恰是与他们的工作环境有关,当年国家要对各地文博部门的藏品进行统计和查点,就成立了这样的一个书画鉴定小组,从故宫到省级博物馆,乃至地市级文物商店库存的古代书画全面进行统计和审定。后来这项工作虽然结束了,但是书画鉴定小组依然存在,其最初的功能就是为所在的文博部门和其他地方的文博部门征收古代书画作顾问,可谓纯学术意义上的鉴定家。
随着艺术市场的兴起,尤其是1990年代中国拍卖业的引进和展开,书画鉴定小组的成员无疑成为当时书画行业的鉴定权威,他们执掌任何一幅书画作品的生死大权。随着老先生们的相继故去,书画鉴定小组又补进了新的成员,但是仅仅书画鉴定小组的这几位成员远远满足不了市场和人们的需求,于是,各种各样的鉴定机构相继成立,各种鉴定家也如雨后春笋,一下子就冒长起来。
据闲耘画屋申建平先生介绍,目前,一些鉴定家只是写了几篇关于鉴定的文章,便摇身一变,成为“鉴定专家”了。很多拍卖公司在图录上为了向买方推广宣传某件拍品,他们就请来美院或研究院的著名理论家们来撰写专文,成为某一作品“广告词”。通常,这些理论家们并不具备鉴定的眼光,即便引经据典,但是它可能就是一幅假画。同时,拍卖公司推行“霸王条款”而并不承担相关责任,一句“投资有风险”,便将卖方的责任一推而尽。再者,电视节目上的所谓的鉴宝专家,他们信口鉴定、估价,对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很多关键性的错误引导,几位专家在面对一件作品的时候,可能在一分钟内就立刻给出一个答案,无疑不符合鉴定的科学性。
鉴定管理试点如何操作?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目前,我国最权威的鉴定机构就是国家文物局唯一批准成立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馆藏文物定级工作、博物馆征集文物鉴定工作、刑事案件所涉文物的鉴定工作,原则上该委员会的专家是不能到社会上去从事鉴定活动的。同样,我国各地的国有博物馆、文物工作站等正规机构,都是以国有文物的鉴定为主要业务,只对内不对外。因此,民间的鉴定行为更多的是民间自发的行为。
今年3月份,“艺术品市场鉴定管理试点工作会”在杭州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就艺术品鉴定、备案、评估等问题展开研讨。4月,文化部决定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陕西等六个省(市)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工作,且列入文化部今年重点工作。今年5月底,北京市文化局批准了5家单位成为北京艺术品鉴定试点单位,这也是首批“国字号”认证的鉴定机构。这一举措让多年来呼吁建立第三方鉴定机构的愿望得以初步实现。这一举动也被认为是去年年底文化部宣布将起草《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的延续。
江西资深收藏家肖先生称,此次江西没能入围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省份,也就意味着,今后江西的艺术品鉴定还将在民间鉴定的道路上行走。不过在当前全国艺术品投资市场“一盘棋”的局面下,藏家们也可以带着自己的藏品找这六省市的权威鉴定机构鉴定。
而权威“第三方鉴定机构”的出现,远非一句话那么简单。在肖先生看来,试点只是试探一个标准,这个事情做起来不容易,操作难度很大。在试点单位出来后,很多人质疑他们不是正规的文博单位,为什么可以做鉴定?鉴定手段是依赖科技,还是依赖专家眼力?怎样收鉴定费?如果艺术品只有一张“身份证”,实行艺术品登记,登记管理机构的权力自然放大,在目前处处缺少监督机制的体制下,登记管理机构会不会权力寻租?谁来鉴定“鉴定机构”,在没有进一步细化的说明前,北京首批五家鉴定评估机构的权威性也在业界存在争议。艺术品鉴定要不要官方认证,目前仍在艺术品投资市场是个大争议。
鉴定“国字号”道路漫长
艺术品鉴定、文物鉴定十分复杂。事实上鉴定难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目前很多专家都不是真正的专家。
采访中,不少藏友认为,凭鉴定专家的经验其实也可能闹出笑话,“汉代玉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几个专家签了字鉴定了,连故宫有的专家都说是真的,却忽略了基本常识,汉代都是席地而坐的,违背考古学常识。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大量伪鉴定专家活跃在艺术品交易与鉴定市场。记者通过走访古玩市场发现,只要给钱,一些专家不论真伪都出具鉴定证书。事实上,国家早有规定,所有民间机构出台的鉴定证书都没有法律效力。
南昌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艺术品大藏家表示,真正的鉴定家必须是大收藏者,就像真正的大收藏家必须是鉴定家,若顾文彬、吴平斋、吴湖帆、张伯驹。而那些所谓的专家,个个俨然权威,还像模作样,在人家画边题个跋什么的,用句俗话来说“拿人家儿子当兵,打死不伤心”。他既不买单,还能拿“小费”,说真说假,虽非信口雌黄,却也多少有点“意马心猿”。而且艺术品鉴定作为一门特殊学术,岂能跟着感觉走,你权威明清,未必也知宋元。在他眼中,迷信鉴定专家倒不如听听在民间的大藏家和买家的建议。这位藏家认为,综合目前艺术品市场的特性,这次文化部决定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陕西等六个省(市)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工作,难度很大,如何规范艺术品的鉴定,道路还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