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新闻网专稿(本报记者郑媛媛)绽放的红梅、清新的山水、栩栩如生的人物,在大小不一的瓷盘、瓷瓶、瓷壶上,各种景象活灵活现,令人惊叹;从2003年第一件作品被选中赠送外宾,到今年为6国元首创作刻瓷盘头像,前后10年中,共有30多件作品被国家领导人当做国礼赠送外国首脑。它们的作者就是记者眼前这位被称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王一君。
一身古朴素雅的中国传统服装,亲切的笑容,谦逊地待人,是这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说起与陶瓷的结缘,王一君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他的童年时光。1969年10月,王一君出生于山东淄博一个周围遍布陶瓷厂的地方,父母都在当地的陶瓷厂上班,王一君可说是玩着“泥巴”长大的陶瓷工人后代。他自幼活泼好动,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常常从幼儿园偷偷跑出来,钻进瓷厂和小朋友玩摔泥巴,比赛谁摔得响。做陶瓷用的各种泥巴摔在地上,形态各异,幼小的王一君感到好玩,便把它们收藏起来,悄悄晾干。第二天,再偷偷放到窑炉的匣钵里待作品出炉。看到自己的作品由瓷泥变成神奇的瓷器,王一君心里充满了成就感。由此,王一君与陶瓷结下“不解之缘”。于是,王一君高考考取了山东艺术学院美术专业,毕业后一头扎进了陶瓷艺术的海洋。
“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融入到水、泥、火之中,把对人生的感悟用陶瓷语言来表达。”这是王一君对自己挚爱的陶瓷艺术的凝练。多年来,王一君坚持实践出真知,不管是刻瓷、彩绘还是陶艺,甚至许多作品的瓷器他都亲自喷釉、找炉、烧制,对比窑炉的烧成温度、曲线等,反复进行试验,再根据瓷器的胎质、器形、釉面等特点,按照系统综合的原则来处理每件瓷器,将每件瓷器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正是因为强调瓷器的生命力,追求艺术的个性,王一君的作品方显现构思独特、造形新颖、个性鲜明、意识超前等特质,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总能给人留下“眼睛一亮,心头一震”的美感。
在痴迷陶瓷艺术的过程中,王一君专注于刻瓷的研究与探索。他的刻瓷着意于睹物结思、缘物生情,在刻瓷艺术领域成就卓著。他曾致力于结晶釉刻瓷、彩釉虚喷背景刻瓷、窑变釉半刀泥装饰、陶艺与刻瓷等艺术创作,荣获“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特等奖”,并多次在全国工艺美术和陶瓷创新评比中获得金、银大奖。分别在《陶瓷科学与艺术》《国际人才交流》《山东陶瓷》等书刊发表《儒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等论文与作品。其中,《浅谈发展陶瓷艺术的现实意义》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评为优秀论文。王一君还被清华大学陶瓷系特邀担任《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编委。
“知法无法,乃为至法。”聊起挚爱的刻瓷艺术,王一君神采飞扬,侃侃而谈,把记者带进了一片神奇而新鲜的艺术天地。他便是这片神奇土地上深入挖掘、点石成金的“拓荒者”,用笔墨刻刀诠释自己对艺术、对人生的感悟和追求。王一君告诉记者,刻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标记符号以及秦汉时代的剥玉,是我国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清代乾隆年间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瓷器装饰艺术,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因为它的工艺难度较大,这门艺术几乎失传。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古老的艺术在淄博大地上枯木逢春,竞相开放,令世界为之惊叹。刻瓷艺术是以陶瓷为载体,运用特殊工具镌刻后着色而成,能表现花鸟、人物、虫鱼、走兽、静物、风景、书法等多种题材,风格各异、技法独特、别具韵味,以“神奇的艺术”著称于世。王一君于2000年开始运用刻瓷这一艺术手法,在28寸的瓷盘上创作出孔子、孙子、三国人物等一系列的古典人物,惟妙惟肖,构思精巧,主题突出,书画合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这一对高六七十公分,宽五十公分左右的刻瓷瓶名为《福鹿樽》,瓶身上的梅花鹿象征着福、禄的吉祥寓意,这是此次陶博会上带来的作品之一。”此外,王一君创作的刻瓷盘、青瓷壶、紫砂刻壶、刻瓷瓶等多件作品将亮相第十六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让人一饱眼福。
说起与唐山陶瓷博览会的渊源,王一君笑着说,“我已经是唐山的老朋友了”,从2001年唐山举办的第四届陶博会开始,13个暑去秋来,王一君每年都带着自己的作品前来参展,与唐山结下深情厚谊。“工者技也,艺者术也。工艺者不过巧匠之技,余素不以为然。比见一君大师之作,怦然心动,其形宽神足,异乎其技而神乎其态,千思妙想令观者陶然,乃信技近乎道也。”唐山书法家协会一位副主席曾给王一君题词,实可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谈到对唐山陶瓷的感受时,王一君有感而发:记得2001年第一次参展时,那时唐山的艺术陶瓷还不是很多,随着不断的发展,如今唐山的艺术陶瓷日渐丰满。可以说,唐山骨质瓷在国内是一流的,特别是唐山的骨质瓷画面创作已经很不错,传统的玉兰瓷也有了新视觉。
王一君描绘未来的目标是,走遍全国的陶瓷产区,集全国之大成,创作出更多的陶瓷艺术精品,展现给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