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贤对烧制出来的结晶釉陶瓷进行研究
在台湾,他是一位出了名的“陶艺痴”,一生执着与泥巴打交道。50多岁的时候,他的名声在岛内陶艺界无人不知,但他却不肯停下探索的脚步。2005年,他穿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回到祖国大陆,把根深深地扎在潮州的乡村大地。他说,他要用毕生的时光来追逐这一项属于两岸儿女共同拥有的中华传统艺术,这是他的梦想。他叫吴学贤,一位年逾花甲,却依然深爱着“泥巴艺术”创作和研究的陶艺家。
在台湾已经是很有名气的大师
记者见到吴学贤时,他正弯着腰跟前来观赏陶瓷的爱好者认真介绍着。白色的条纹短袖,黑色的西装长裤,慈眉善目,微胖的身材,看起来憨厚儒雅。如果不是经过介绍,很难相信眼前这位慈祥谦逊的人,就是我们要采访的、有着“结晶釉泰斗”之称的陶瓷艺术大师。
对于大师的成才之路,我们很是好奇。记忆倒带,吴学贤顿了顿,才慢慢聊开来。由于出生于素有台湾“小景德镇”之称的台北县莺歌镇,父母早年又是从事陶瓷生产工作,从小就耳濡目染的吴学贤逐渐爱上这项陶瓷艺术。于是,走出大学校门之后,他毅然地选择了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后来师从王龙山之后,艺术水平更是突飞猛进,很快,吴学贤在台湾结晶釉圈子中声名大振。
“创作不能追求数量,要讲求高质量。每部作品都要努力做到最精致,通过创作让它富有灵气,有生命气息感,这样才能体现出每部作品特有的神韵。”吴学贤这样说,他也一直这样做。在台湾期间,他的陶瓷作品就多次参加各种国际展览并屡屡获奖。在谈起陶瓷的制作过程,吴学贤说,他并不怕别人仿制他的作品,现在他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创新,如何让结晶釉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让结晶釉走得更远。
偶然来到饶平 从此扎根创作
艺术不分身份,同样也不论地域。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吴学贤来到广东省饶平县钱东镇,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儒泥艺坊。从此,这位艺术家,真真正正把台湾的陶瓷艺术带进大陆。
从台湾陶瓷界的风云人物,一下子转变为大陆乡村里默默无闻的陶瓷艺人,吴学贤坦言,一开始无论是在泥土、釉料、设备方面,都遇到了不少困难,儒泥艺坊更是经历约1年半不为人所知的时期。不过,这并没有打击吴学贤创作的积极性,他一直努力探索着,并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由于吴学贤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晶莹剔透,釉色千变万化,图形浑然天成,慢慢地,来自山东、北京、上海等各地的陶瓷爱好者就都慕名前来。
“制作陶瓷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因为每一件结晶釉艺术瓷的温度,要掌握得恰到好处是很难的。并且从练土、拉胚、上釉到烧制完成,整个过程大概就要20-30天左右的时间。”吴学贤说,有时为完成一件作品,拉好胚之后还要进行多次修胚,没有耐心是绝对不行的。夏天烧窑时太热,冬天拉胚又太冷,很多人坚持不下来。
然而,对于陶艺痴吴学贤而言,这些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与脏兮兮的泥土为伴,每道工序亲自指点甚至自己动手,晚上睡觉时还想着颜色、釉料是否恰当、如何改进等等,这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状态了。
印象中的潮州人很聪明
在吴学贤看来,中国大陆市场很大,有着较好的发展空间。特别是中国本身有着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古人传承下来的陶瓷技艺也非常优秀。“大陆的陶瓷艺术氛围很好,有很多出色的陶瓷艺术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和交流。”吴学贤说。
采访中,记者得知原来吴学贤的父亲是南澳人,母亲则是澄海人。虽然他出生于台湾,不过,却能够听懂潮州话,只是说起来不是那么顺畅而已。谈起8年的潮州生活,吴学贤说,由于广东跟台湾很接近,所以天气和食物差别并不是很大,现在基本上都可以适应。
自古以来,人们对潮州人的评价,更多的是“精明”。不过,在台湾人吴学贤眼中,潮州人很聪明。“制作陶瓷时需要用到的各式各样的工具、设备,潮州人都能自己设计并创造出来,要什么有什么,很不简单。”吴学贤评价道。
8年来,吴学贤用手中的这一团团泥土,创作了无数连结着两岸陶瓷艺术家彩色梦想的结晶釉,同时也诠释着他在大陆乡村中平淡但不平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