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收藏网讯 11月9日,在三门峡文博城展厅一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来自禹州周家钧瓷的展台前一名手工艺人正在制作钧瓷精坯,普普通通的胶泥到他手中,仿佛具有了“魔力”,随着他一双巧手上下翻飞,精坯时而小时而大,原本是葫芦形的精坯,被他轻轻一拨就变成了敞口瓶,赢得围观市民啧啧称赞。
前来参加特博会的许昌市禹州周家钧窑董事长周松建看到很多人对钧瓷的制作感兴趣,便向大伙介绍起制作工艺来。他说:钧瓷制作工艺复杂,哪怕是一件最普通的禹州钧瓷,也至少要经过三次烧制。”
“为什么要烧三次?”现场有人问道。
周松建说:“第一次是素烧,就是把用当地陶泥制成的精坯,不上釉先用氧化焰烧四五个小时。第二次采用还原焰烧,需要十几个小时,并且在烧制前需要将素胎仔细拣选一遍,丢掉将近十分之一的素胎。第三次是釉烧,采用中性焰烧制,还需要四五个小时。釉烧时由于温度、湿度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等影响,会使烧成后的产品呈现出色彩斑斓、变化万千的窑变效果。也恰恰因为这第三次烧制,才使钧瓷获得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美誉。”他这么一说,人们更感到了钧瓷的神奇。
据史料记载,钧瓷源于唐代,在宋代时趋于完美。器物造型多变,色彩争奇斗艳,多种元素集于一身又和谐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当时,由于钧官窑负责为皇家烧制贡品,只选最优秀的瓷器送入宫廷,再加上严令禁止钧瓷流入民间,工匠们在制作时唯求瓷器精美绝伦,完全不需计工时、成本。因此,在宋代形成了一个钧瓷烧制的艺术高峰。
周松建出身于制瓷世家,1982年他进入禹县钧瓷一厂工作,干过钧瓷的制作和烧成,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等。他的钧瓷作品造型大气美观,其作品先后被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毛主席纪念堂、全国妇女联合会收藏。他烧制的钧瓷作品《怀柔天下》更是被选为国礼,赠送给联合国副秘书长阿沙罗斯米基罗。
周松建说,他们这次参加特博会共带来了100余件形态各异的钧瓷产品,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钧瓷文化,提升钧瓷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