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打鱼在江下, 家贫那怕人笑咱! 稳住篷索父把网撒。年纪衰迈气力不加。”熟悉戏曲的朋友一听就知道这是广为传诵的京剧名段《打鱼杀家》的选段。几日前廊坊的收藏爱好者张俊海先生邀我去他家中做客,偶然在他的藏品中见到一只画工精致的小杯(图一),问其来历乃是多年前从老家不经意带回之物。因为没有过多花费所以也没太在意。只是觉得漂亮,见我如此看好此物,便摆下酒宴一探究竟。因是多年同好,而张先生也具有一定的古玩基础知识,我也不吝侃侃谈起它背后不太鲜为人知的故事来。
从专业上讲这只杯子应该叫“清乾隆松石绿里粉彩描金人物故事马蹄形杯”绘画的主题纹饰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京剧《打鱼杀家》的选段。说的是梁山好汉肖恩(水浒中的阮小七)起义失败,归隐江湖,与女儿桂英相依为命,以打渔为生。因天旱水浅,鱼不上网所以欠下土豪丁自燮的税银。丁府派恶奴打手催讨渔税,强行勒索。肖恩央求不成怒将恶奴打跑,并到衙门求公断。岂知官、绅早就勾结,狼狈为奸。一顿杖责之后,还令其连夜过江向丁自燮赔礼请罪。肖恩不忍,杀丁全家后,不得以弃家而逃。
此杯画面中的老者是就是当年绰号‘活阎罗’的肖恩。几经蹉跎脸上虽刻满皱纹但平和之中透满生气,身着蓝布衣、头带草笠,赤脚撑竿驻船。(图二)女儿桂英杏眼桃唇,妙龄之际头扎蓝巾上缀金彩珠花,挽袖正欲提网收鱼。风平浪静木船轻荡柳叶摇逸一幅太平景象。(图三)人物洒脱,表情生动丝毫没有穷困疾苦与对社会的怒怨之像。整体色彩艳丽,色彩过渡均匀。杯中用乾隆时期创烧的松石绿釉装饰。娇嫩干净,不像晚清的松石绿浑浊且色调渐深。底落篆书红款“大清乾隆年制”。 粗略的统计了一下,在不足一掌的主题纹饰中竟然用了十五种彩料之多! 画风画意及制作技法完全符合乾隆时期粉彩瓷器的风格。
粉彩最早出现在康熙晚期,是在五彩发展的基础上,借鉴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派生出的一种新的陶瓷装饰品种。雍正时期的粉彩瓷给人雅致含蓄的感觉。而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则装饰的富丽堂皇浓妆艳抹、金彩并用、尽可能表现的招摇华贵。因为在颜料中加入了象“腻子粉”一样的叫“玻璃白”的介质,冲淡了颜料的色阶,增强了颜料的堆砌度。所以雍乾盛世时期粉彩的过渡色更多、更匀、彩料更厚、色彩饱和度也更靓丽。鉴别乾隆时期的人物基本上是有规律可寻的,因为是太平盛世,加之乾隆本人喜爱长相俊秀的人,所以人物面部多慈祥安逸,老者大都画的鹤发童颜,男人多画成女相,粉面红唇。
《打鱼杀家》是京剧的代表作之一。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明末清初,地方剧种数以百计,相当繁荣。乾隆皇帝在南巡时,对地方上的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他80岁过万寿节的时候,下旨传召了很多地方的戏剧表演团来北京为他祝寿。以前皇帝过生日可比过年要热闹的多,全国上下举国欢庆。上行下效,皇帝赞赏有佳的事物自然成为全国民众喜闻乐见的题材而广为传颂。乾隆80寿辰时是1790年,而卒于1799年(嘉庆四年)。所以这件马蹄杯应该是在乾隆晚期烧造的王府用器。且为同类中的上乘之作。看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疾苦百姓的可怜遭遇只不过是官贾权贵茶余饭后闲谈的乐事。“囊中无钞,怎生度日”的主题已经不在重要,艺术形式上的美化才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
无独有偶,在江西博物馆的馆藏品中,有一只尺寸造型相同的马蹄杯与此件极为相像。(图四)馆藏的那只画的是《白蛇传》《水漫金山》的选段。虽同属于戏曲题材但彩料画工与整体造型确略显稍逊,松石绿底红彩篆书“大清嘉庆年制”。把这两件器物放到一起比较就会发现,乾隆与嘉庆粉彩瓷器的传承之处。
马蹄杯大多成套,或八或十或十二个为一套,尺寸由大到小,一个套一个的叠放,除了最小号杯子的图案在器物内部外,其余杯子的纹饰都画在外面。饮酒把玩的时候再依次摆开,所以也叫套杯。这只杯子其精湛的画工、奢侈的用料、内含的寓意都是普通平民不能够岂及的。
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进京献艺起,这只粉彩马蹄杯见证了京剧的诞生并共同走过了两百多个春秋。如今,它依然向我们传递着历史的讯息并企盼这个新盛世的到来!在古玩带给人们艺术美和价值增长的同时,希望不要忽略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