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刻花折沿碗和鐵斑白釉豆缽
黑釉折沿盤
出窯的石榴系列和白釉系列
“鼓勵減法生活,理性購物,請買真正需要和喜愛的東西,如果還在猶豫,不妨等一等,我們會不斷推出新品。”這是“素皿”淘寶店鋪裡的溫馨提示。這樣從容不迫的經營方式,仿佛這家專賣陶瓷器的小店賣的不是物品,而是一種生活態度。
網絡上找到的合伙人
每天吃過午飯,臧少峰就開始了一天的“正式工作”:拉坯、晾坯、修坯、燒窯……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白馬湖生態創意園的創作室和淘寶店鋪之間線上線下忙碌,讓他體會到“付出勞動就能獲得回報”這樣簡單的快樂。他是一名手工業者,也是素皿的合伙人之一。
白馬湖有著得天獨厚的好環境。在青山綠水間喝喝茶做做陶,這樣的工作是快節奏都市裡“高壓”工作族所向往的。其實,素皿的主要合伙人,完成從上班族到創業者的蛻變,也花費了兩年時間。
2011年,臧少峰從溫州來到杭州,與他的朋友,從中國美術學院陶瓷專業畢業的藍天商量創業,藍天找到校友曉東,三人一拍即合,准備開一家專賣陶瓷器皿的店。臧少峰是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的,負責財會方面,藍天和曉東都是科班出身,主要負責產品。現在,還缺一位推廣人員。
藍天在微博上找到遠在北京的素食作家小白,在她的以圖片為主的素食菜譜《小白素食記錄》中,質朴的食物和同樣質朴的器皿搭配地相得益彰,藍天他們想做的正是這樣的盛器,而小白也需要符合自己風格的器皿來完成她的圖片作品。就這樣,4個合伙人於2013年1月在杭州注冊了公司,首期投入35萬元,在白馬湖租了間工作室,並從景德鎮購買了煤氣窯。
借助小白擁有17萬“粉絲”的微博,素皿甫一開張就受到了廣泛好評。但創業的新鮮勁兒剛過,問題就接踵而來。
“創業初期遇到的困難,是溝通。盡管之前都是朋友,但是要合作做一個事情的時候,因為性格等各種原因,要磨合。比如說接下去要做什麼東西、由誰來決定等等。每個人對市場的認知程度不同,就持不同的意見。”臧少峰說。后來,他們通過制定規則分配任務,即小白來告訴他們她需要什麼樣的產品,藍天負責定型,曉東負責畫紋樣。“我們通過先打樣,把東西做出來,之后大家圍著產品來討論,再決定要不要量產。”
“靈感沒有那麼玄”
打開素皿的淘寶店鋪,發現其實產品沒有想象中多。臧少峰謙虛地說,那是因為都賣完了。
“現在素皿最大的問題就是產量太少。” 目前素皿有5個人,光是股東就4個,還帶著一個實習生。不是科班出身的臧少峰也從拉坯學起,加入到生產線上。
“我每天拉坯30件,拉坯完以后要晾坯,晾完之后要修坯,修完之后再描紋樣,還要進窯燒制、上釉等等。”臧少峰介紹,素皿的每批產品出售完了,就再打一批樣,每批樣有15件左右。每批產品的生產周期是兩個星期到一個月,就是這樣連續的作業,素皿的產量還是跟不上需求。
在素皿的淘寶店中,有顧客留下了這樣的評價:“對於素皿家的器具,一直情有獨鐘,所以每期都會挑選幾個,陪伴自己的生活”“會一直收集你家器皿”或許正是有了這樣的忠實顧客,素皿才能堅持手作並保証質量。
也許是相信器物在使用中才煥發自然的美,素皿主打日用器型,強調實用性和隨意性。臧少峰說,拉坯的時候常常有不經意的驚喜,本來要做一個產品,在拉坯時常常靈感不約而至,最后做出另一種東西。“其實靈感沒有那麼玄。”他說。
在素皿的所有產品中,“石榴系列”是賣得最好的,也是4個人都喜歡的一套,迄今為止已經賣了800多件。藍天創作的這套器皿中,包括碗、碟、盤、水杯等。手工制作難免不能保証每件都一樣,但從每一套凝聚著個人風格的器皿中,找出不同也是樂趣所在。
解決量產,探索線下經營
“生活器皿需要的是朴素長久耐看的外表和使用起來無障礙的感受。”臧少峰表示,素皿的風格以實用為主,好看、簡單是素皿區別於其他類似品牌的特點。
在素皿還未開張時,4個人就在淘寶上做調查,他們發現,淘寶上賣手工陶瓷日用器的不多,素皿對釉的配方、器型的把握、泥巴的配方都有自己的理解,盡量做一些別人沒有的,也不願意賣成品的東西。“我們沒有專門去做為了迎合大部分人審美的東西,但至少是符合我們4個人審美的。”
不同種的泥巴有不同的脾氣,這個疏鬆,那個致密,這個粗糙,那個細膩。但無論什麼樣脾氣的泥巴,都需要陶人用手去感受它,用手與它交流。而在這個過程中泥巴便染上了陶人的表情。
一天結束,臧少峰心中有對手工勞動付出的滿足。“這和之前的工作太不一樣了,生活節奏慢下來了,壓力變小,每次看著自己做的東西從窯中燒出來就是一次驚喜。”
素皿位於白馬湖生態創意園的工作室周圍,也有其他的陶瓷工作室。同這些手工業者一起燒窯、交流,能給素皿的產品帶來新鮮元素。“看到別人燒出來的東西,覺得這個很好,怎麼之前沒想到。交流是很有好處的,特別是技術上的交流。”臧少峰說。
除了淘寶,微博、豆瓣都能找到素皿的頁面。現在,素皿正准備探索線下經營。“但是要首先保証供應淘寶的銷售。”臧少峰說,未來的發展目標是希望手工生產能形成獨特的風格,“把量產問題解決掉,是明年最主要的任務。”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