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事件,正成为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不能逾越的问题。从国际化的大公司,到国内的一些领袖企业,再到一些中小企业,企业整体的品牌或形象危机不时出现;从大型设备、交通工具,到奶粉、饮料等快速消费品,企业产品危机也时有发生;从员工跳楼、财务漏洞到企业领导者出问题,企业管理危机也频频曝光……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企业危机事件,正困扰着企业的发展。
有了危机,就需要有效处置,危机管理,也因此成为了企业品牌建设、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在企业整体的危机管理体系中,媒体,其实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对于企业来说,真正认识并发挥好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角色作用,既具有应急的意义,也具有长远的意义;既具有策略性价值,也具有战略性价值。
危机处置:成也媒体,败也媒体
危机事件,通常来说,具有突发性、未知性、聚集性、复杂性等特征。从媒体与危机事件的关系而言,有两点表现得特别明显。
一个是快速蔓延。危机事件一旦爆发,便一定会置身于媒体监督之下,无法脱离媒体的视野。现代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的变化,也因此使得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处于一种媒体环境之中。这种新的媒体环境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个是“数字化”,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更加迅速;一个是“媒介化”,使得媒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时候,任何想掩饰危机事件的做法,都无法实现。
当富士康跳楼事件屡次发生被媒体曝光时,富士康公司也采取种种方式回避媒体的采访。《南方周末》选择了安排记者卧底打工的方式,进入到富士康内部,亲见亲历公司员工的工作状况,之后写出了长篇报道。不能说这就是媒体的无孔不入,但可以认为,只要你有危机问题,媒体是一定可以抓到的。
另一个是迅速聚焦。在媒体之间也需要激烈竞争的产业环境下,媒体对于一些公众关注的危机事件,具有着天然的兴趣。出于职业的本能,很多媒体、很多记者,都会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集中精力进行危机的采访与报道,并以此作为体现媒体社会功能的重要机遇。事实上,很多媒体也正是借着对于一些危机事件的策划与报道,在业界成名,在社会扬名。所以,企业的危机事件一发生,便会很快成为众矢之的,很快成为一个时期舆论关注、信息传播的焦点。
大众媒体对于危机事件的深度介入,使得媒体本身就成为了整个危机事件过程的组成部分。很多时候,媒体已不仅仅是危机事件的传播者,还会演化为危机事件的参与者,甚至在某些时段会成为危机事件发展的主角。媒体的观点、态度、参与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危机事件的进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以自己的方式,对事件进行着建构,包括对于危机事实选择的建构,对于危机意义倾向的建构,对于危机情境的建构,等等。正是从这个角度说,企业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置,是成也媒体,败也媒体。
媒体角色,实际上是危机事件过程的重要要素。
整合危机链;从内到外
一个危机事件,从发生到愈合,表现为孕育期、爆发期、修复期等不同的时段。从进程的角度说,危机是一种时间的链条;在这时间的链条之上,每一个时间段,都会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和方式。危机管理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整合危机链条上的各个节点、以及与各个节点相对应的各种资源与关系的过程。
对这种整合,大体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个层面,是对于危机事件本身要素的整合。包括对于危机原因的分析,对于危机趋势的判断,对于危机损益的评估,等等。这种整合,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整合的目的,是调动企业内部的各种因素,为危机的有效处置提供出最佳的方案。
第二个层面,是对于危机事件中相关媒体的整合。在危机事件的进程链条上,每一个时段,媒体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将危机情境公开化、公众化。对于那些危机事件的利益相关者来说,他们不仅关注危机事件本身的发展,更关注企业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态度和采取的具体行动,而有关危机的信息,就来自各种各样的媒体。媒体在危机的不同时段,对于危机的判断、内容的报道以及对危机报道的态度,都会影响公众对于危机事件的判断和态度。因此,以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方式,整合事件进程中的媒体,努力使媒体成为危机事件有效处置的推动力量,就特别重要。与企业内部的整合相比,对于外部媒体的整合,更具有效果。
事实上,许多企业危机事件之所以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置,甚至因一个危机事件而致使企业垮掉,根本原因不只是企业自身存在着问题,还在于没有很好地整合好相关媒体。
媒体沟通:态度、温度与高度
整合媒体,最重要的方式是媒体沟通。
在危机面前,一些企业之所以没有有效处置,并使得危机不断恶化,重要的原因就是以不正确的态度对待媒体,缺少与媒体之间的有效沟通。
有的企业,没有任何的媒体应对策略,危机事件一旦发生,便任由媒体进行传播,缺少对于事件进程的把握力,更无法有效主导和控制事件发展的方向。像三鹿奶粉事件,企业从否定奶粉有毒到将责任推到奶农身上,再到最后被迫接受奶粉有毒的事实,整体事件的过程经过媒体传播,在公众中产生的一个直接的影响,就是企业缺失承担责任和接受媒体批评的态度。所以,公众也就完成了从产品危机到企业危机再到诚信危机的认知。
也有的企业,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是积极与媒体配合,主动接受媒体的采访报道,而是采取消极的方式,以应付媒体为策略;还有的企业,甚至抓住媒体在报道过程中的细节问题,选择与媒体过不去的方式,状告媒体;更有的企业,采取收买媒体的方式,希望用商业化的手段,将媒体导入自己的方向,如此等等,都是不足取的。
在危机中与媒体进行沟通,绝非召开几场新闻发布会、提供几篇新闻稿、接受几次新闻采访那么简单。媒体沟通要在科学媒介观的指导下,对媒介运作机制和发展变化进行考察,从战略的高度把握和使用媒介。在此过程中,态度、温度与高度这“三度”是需要着力把握的核心点。
以正确的真诚的态度对待媒体,这是第一位的。面对危机,企业要把握真实、公开、针对性的应对原则,向媒体公布事实真相。在这时候,企业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到媒体的态度。封堵、掩盖只会加重危机而不能化解危机。温度,则是指通过媒体向利益相关者表达的一种姿态,诸如对于危机事件对相关人造成的伤害如何进行赔偿等等,体现出真正解决问题的诚意;而高度则是需要以维护公共利益、践行企业责任为出发点,将企业的改进措施、未来承诺等通过媒体发布出去,并接受媒体的监督。如果能够做到这三度,与媒体的沟通就会既有姿态的表达,也有实质内容的传递。
在与媒体沟通的具体运行上,则需要明确相关重要方面。比如,沟通主题的设置,沟通内容的规划,沟通渠道的开发,沟通对象的选择,沟通策略的制定等,都应当有清楚的认识与把握。这样,才能通过沟通达到预想的效果。
危机源管理:战略与策略
分析危机事件的发生及传播过程,我们会发现,有些危机事件是突发性的,难以预知的,但同时也有很多危机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
一些危机的出现,其实是企业内部管理失控的外在表现。企业作为一个正常的有机体,作为一个组织,应当保持有序的运行和跟外部的良好沟通。危机的出现,往往说明企业内部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危机并不完全是坏事,它提供了企业自我检查的信号。所以,应对危机,不只是需要点对点地解决临时性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危机事件的处置,能在企业内部消除危机发生的土壤。正所谓举一反三、标本兼治。
不同的企业,可能发生危机的节点不同。但共同面临着的一个问题是,需要在媒体的视角下,对可能的“危机源”进行有效的梳理,并把对于危机源的管理作为整体危机管理系统的重要一环来对待。
危机源管理,首先是一个战略问题。我们讲企业发展战略,可以有很多的方面,像企业文化战略、企业创新战略、企业人才战略、市场营销战略等等。其中,品牌战略或者说形象战略是不能缺少的;而这其中,媒介战略则必然成为品牌战略所不能缺少的。
媒介战略,面对的是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要从整体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制定相应的媒介计划,其中就包括通过媒介进行的新闻报道、广告传播等等,实现企业品牌的正向传播,健康持续的成长。另一方面,媒介战略还应当包括对于危机事件发生时的媒介应对的设定和规划。价值指向是如何用有效的媒介方式,有效防范危机风险,及时化解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
危机源管理,同时也是一个策略问题。策略的一个着力点,是要努力用媒体的视角审视企业行为。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应当包括更加具体的内容。比如,应当建立一个与企业自身关联度较高的媒体档案,并深度掌握这些媒体的运行方式、风格特点、采编流程等等;比如,建立一个与媒体进行沟通的长效机制,可以根据不同的沟通议题,选择不同的媒体,进行月度或半年度或年度的沟通,在沟通中实现相互理解和信息交流;比如,针对自己企业的情况,发现和选择一些意见领袖,以不同的方式,请他们对于企业危机风险进行定期的诊断,并提出可行的建议;比如,聘请企业专门的新闻顾问,委托新闻顾问以专业的眼光和方式,处理企业的一些新闻事务,等等。
战略是为了明确方向,策略则是为了解决问题。战略策略同时发挥好作用,那么,企业对于危机源的管理,就会具有针对性、前瞻性、专业性。管住了源头,就会大大降低危机事件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