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妮大年初三就在作坊开工了。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2月7日讯:潮州遍地美食,其古香古色的老城之美则更让人回味流连。年初五立春,记者再次来到了盛产陶瓷饮誉海内外,有“南国瓷乡”美誉的潮州市枫溪区,邂逅了一段家庭陶瓷小作坊背后的故事。
瓷乡不复当年 古巷偶遇小作坊
潮州枫溪瓷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在唐代武则天时期,就已经远销罗马和埃及。近代,随着汕头港的对外通商,枫溪陶瓷出口产量很大,镇上官窑、民窑相连,商铺临街,作坊在后,特别繁荣。但是如今陶瓷工艺的继承者越来越少,枫溪的陶瓷工业已不复昔日辉煌了。
记者和朋友小邱在枫溪长美一村的老巷子里瞎逛,沿着狭长的古巷,突然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数不清的马桶堆满了整个篮球场!记者兴奋地向小邱说:“你看,还是挺繁荣的嘛!”小邱笑言:“是啊,现在做精美瓷器的生意少了,都改行做卫浴了,实用瓷器比较赚钱。”我们继续前行,转了三街四巷,发现了一处家庭陶瓷作坊,记者惊呼:“终于找到了!”记者找到一处家庭作坊已经很罕见了,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惊喜。
生产朱泥茶壶 小作坊薪火重燃
记者步入作坊,只见一对母女正在认真地拉坯,旁边放着几桶泥浆。直至我们走到身边问好,母女俩才发现有人进来,随即搬椅子招呼我们坐下。随后,她一边拉坯,一边说起作坊的故事。
她叫曾晓妮,20多年前嫁到枫溪,育有二儿一女。她回忆,丈夫家祖祖辈辈都是做陶瓷生意的,“家家捶泥,户户拉坯”,这是枫溪家庭式陶瓷作坊的真实写照。“如今像我们这样的作坊已经越来越少了,一条村可能就只有几家人在做。”曾阿姨说道,在清末民国时期,枫溪烧造的以钴料为着色剂的“蓝彩”瓷器,烧成后青花呈色浓艳,色阶分明,十分漂亮。至解放初期,枫溪的窑炉共有龙窑29座,如向北窑、溪底窑等,多数窑炉是祖宗公产。改革开放后,枫溪的家庭作坊日渐消亡,曾阿姨家是少数能够坚持下来的小作坊。
曾阿姨说:“十几年前,生意难做,这个作坊已经停止了。我随丈夫到深圳打工,如今两个儿子都在东莞做生意。”谈起为何和女儿回家重开作坊,曾阿姨笑了,“几年遇到一位台湾客人,看到我们自用的潮州朱泥壶便很感兴趣,建议我们生产朱泥壶,他来销售。我丈夫一听就很高兴,马上回家重拾手艺重开作坊。”
朱泥壶配功夫茶 茶香四溢乡情浓
曾阿姨拿起了一个刚成型的朱泥壶,其壶身、壶嘴、壶把和谐统一,单纯、典雅、灵便,简洁彰显返朴归真的自然气质。虽然做茶壶的时间不到3年,曾阿姨已经很熟手,朱泥壶的工艺独特之处是“手拉坯成形法”造器,依靠辘轳旋转成形,这是一种传统的手法。鉴于当地红泥的特性,经选料调配,加上淘洗、陈放、练泥等细致而又严格的制泥程序,因而具备了可塑性好、光滑度高、生坯柔韧、干燥收缩性小等工艺性能和实用功能。
记者小心地捧起朱泥壶观察,曾阿姨停下手中的活,邀请我们到屋里喝茶,她说家有行家做详细介绍。她口中的行家即家公吴爷爷,吴爷爷看家里来客人,马上用功夫茶招待,其茶具全是朱泥所造。吴爷爷热情介绍,别看茶壶小,其出水通畅,散发茶香,用朱泥壶冲出的单丛茶,芳香溢齿颊,甘泽润舌根。吴爷爷说,上乘朱泥壶多不彩绘,以天然底色产生肌理效应,烧成后能耐受骤热骤冷,壶用得越久越见生辉,亦助茶香。爷爷手里的壶已经用了7年,还是那么娇艳玉润,煞是好看。
吴爷爷说,是朱泥壶让作坊重新造器,让手艺代代相传。临走时,吴爷爷送我们一把朱泥壶作纪念,回到邱家时,记者把朱泥壶转赠给邱爷爷,听了作坊的故事,邱爷爷把茶壶捧在手心,一下子乐开了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