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企业管理文化的核心在哪里?美国的制造业为何落后于日本?
孙 山
读《清教徒的礼物:那个让我们在金融废墟重拾梦想的馈赠》(下为《清教徒的礼物》)我们明显感受到作者的愤怒,甚至可以说是痛心疾首。作者霍博兄弟系上世纪20年代生人,哥哥肯尼斯·霍博从事商业管理和咨询,并致力于制造业文化研究;弟弟威廉·霍博从事银行投资,同时还是一位语言学家。这两位年过古稀的老人耐着性子,从1630年英格兰移民一直到讲当今美国社会,贯穿在其中的是他们对管理文化的思考。
《清教徒的礼物》一书整体结构松散,但内在线索却有迹可循。总结下来,就是“两个比较一个现实”,下面我们将对此展开说明。第一个比较是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美国制造大放光彩,英国老大已经明显处于下风。在这之后,美国更是涌现出了一批叱咤风云的大企业。关于英国落后于美国的原因,学术界分别从两国的教育水平、劳动力、资源等入手比较。《清教徒的礼物》认为最为关键的是,当时美国企业的管理水平远高于英国。书中以斯普林菲尔德军工厂为例,它已经具备流水作业线的关键元素,包括一系列分工明确的工作站、各工作站设有专门化的机床,以及零部件和半成品的统一加工。从企业管理上看,这家军工厂的指挥线清晰,结构层次分明;存在着“自下而上”的管理,鼓励工人创新;为员工提供住宿,并开办了工厂子弟学校;引领整个新英格兰枪械制造协会的发展。以军工厂的管理经验为基础,美国各行各业掀起了组织改革的热潮,从麦卡勒姆的M型公司到皮埃尔创建的现代制造公司,一直在延续、创新着美国企业管理文化。
正是一代代人的努力,才有了美国工业的辉煌。然而,美国企业管理文化的核心在哪里?霍博兄弟认为是清教徒的理念渗透在其中。何谓清教徒精神?它们分别是建造天国的信念,作者认为这种信念后来演变为“美国梦”,一直在激励着从四面八方来到美国的寻梦者;身体力行,强调动手能力,这是新教伦理对劳作重视的体现;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大家可能会有所误解,认为美国人都是个人主义者,其实看看社区生活大致就可以发现他们对集体的重视;能够根据目的来协调各种财力、人力、物力的组织能力。作者介绍了1630年温斯罗普所带领的清教徒大移民如何展现上述四个特点,从而让他们避免了17世纪多次大移民失败的命运,最后在美国的土地上扎根、生长,繁荣。之后,随着大量移民和人口的迁徙,清教徒文化开始在美国各地传播,并逐渐渗透到企业管理和社会生活当中。
令作者愤怒的是第二个比较,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制造业已经落后于日本。经过细致的考察发现,日本制造业,首先是电子业的兴起主要原因是复制了美国企业全盛时期(在书中指1920-1970年)的管理文化。在占领日本期间,美国军方三位通信工程师开办了培训班,并且将有清教徒特色的管理经验编写成教材。正是那些从培训班接受训练的管理人才后来在日本企业发起管理的变革,这一段历史是《清教徒的礼物》作者肯尼斯·霍博发掘的一手材料。而美国本地则在上世纪70年代起大谈科学管理,遗弃了清教徒精神转向依靠数据分析和品牌营销的现代管理。
《清教徒的礼物》用近一半的篇幅来痛斥这种“专家崇拜”的现代管理,也就是开头我们所说的“两个对比一个现实”中的“现实”。这股风潮的始作俑者被认为是新泰勒主义的科学管理,遍地开花的商学院就是其最好的说明。原先的“集成决策”变成了CEO的独揽大权、独断专行;注重平衡各方利益变成了完全以股东利益为标准;整个公司把制作好看的数据看成第一要务,甚至比生产优质的产品更重要。为了更好地说明“专家崇拜”企图用数字指标测量一切的做法,《清教徒的礼物》贡献了大量的实例分析。“专家崇拜”沉迷于数字游戏,最为极端的例子莫过于美军在越战中以“尸体数”来评估战况。
当霍博兄弟说管理是一种技艺,必须要到现场去,就是希望复兴已经被遗忘的清教徒精神。《清教徒的礼物》在最后提出25条管理原理,作为一种宣言来对抗“专家崇拜”。这来自历史的药方,但愿不仅仅是让美国企业怀念起过去的黄金时代。
|